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的实施及意义

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的实施及意义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研究生院重点化,指的是将国立大学教师的人事管理从学部移至大学院研究科,由此促使研究生院实体化的政策。这使许多优秀学生不愿升入研究生院深造,影响了日本学术后备梯队的培养与学术研究的开展。如前所述,日本的研究生院多以本科的学院或学科为基础,偏重根据本科生教育的专业结构确定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及教师编制。研究生院不再被规定为必须附属于本科教育机构,其设置可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定。

日本强化大学科研功能,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行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改革传统日本大学的组织结构,重点建设以研究生教育为重心的高水平大学,强化大学的科研功能。

一、传统日本大学学术组织的结构特征

传统日本大学的组织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即学部(学院)中心主义和讲座制。

所谓学部(学院)中心主义就是以学部(学院)为大学教学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1947年制定的《学校教育法》规定学部为大学教学科研的基本组织单位。教师均隶属于各个学部,经费也以学部为单位进行分配。由于学部同时是本科生教育的组织机构,使得以培养研究生为目的的大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功能相对虚化,研究生教育附属于本科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组织机制,也就难以成为学校教学科研职能的重心所在。在大学管理方面,包括研究生院的管理在内,所有事务均由学部的教授会议负责。研究生院虽然也设有研究科委员会,不过其权限由学部的教授会议赋予,在《学校教育法》规定中并不具有独立性。

从实践方面看,学部中心主义比较有利于本科教学的发展。研究生院长期依附于本科教学,没有独立的人事管理权和经费分配权,规模偏小,始终得不到充分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上述问题日益突出。另外,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完全受制于本科专业设置,无法独立,不能随时把握和调整研究发展的方向,影响了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开展。

所谓讲座制,就是根据教育研究的需要组建相应的教师和教学组织的体制。其特点是:(1)既是研究单位也是教育单位,由正副教授各1人及本科三年级以上学生组成;(2)讲座成员彼此间的关系是垂直的,教授有全权,其他成员只负责协助,相互间职责明确;(3)成员地位永久,其身份终生有保障。因此讲座一旦设立不会轻易被废,这样就保证了冷门学科不易受社会时尚影响;(4)讲座实行教授负责制,其自主性不受外界干涉,这保证了学术自由。根据《大学设置基准》,讲座为学校的基层学术组织,设于学部之中,所有教师均隶属于某一讲座。

但是讲座制也有一定局限性。首先,讲座制不适合大量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只适合专业性强的知识的传授;其次,专业划分过细,不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第三,讲座间界限分明,影响了相互间的协作,不利于学科间交流;第四,讲座一般由1名教授、1名副教授和1名助教组成。副教授和助教只是辅佐教授,教授权力过大,缺乏监督,这样不利于年轻学者的成长。

从总体上看,日本大学的组织体制一直深受德国大学的影响,教学和管理有浓厚的行会制特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授会议主导的校内自治,不过学校的经营和研究机制较为封闭。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推进,这种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出台的过程

所谓研究生院重点化,指的是将国立大学教师的人事管理从学部(本科学院)移至大学院研究科(研究生院),由此促使研究生院实体化的政策。

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的雏形始于文部省的咨询机构大学审议会1987年和1990年提交的两份报告:《关于大学教育研究的高度化、个性化及活性化的具体对策》和《关于大学院的充实整备》。这两份报告强调,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技术革新的推进和社会、经济诸方面的发展与变化,社会上对研究生院的期望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经济和尖端科学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实和提升研究生院,对研究生院进行独立编制

大学审议会建议充实研究生院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与欧美诸国相比,日本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过小,地位不高,这对提高大学学术研究水平及高层次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不过从深层次上看,日本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外部社会经济方面看,如前所述,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结束了高速增长期而进入了停滞阶段。在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力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立国取代贸易立国成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由此在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日本政府和日本社会对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项教育改革均首先由企业界提出,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趋势来看,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普及高等教育以后,出现了大学总体教育质量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日本与欧美诸国相比差距明显。根据1987年的统计,日本大学规模在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但是每1000人中研究生的比例日本为1.4人,而美、英、法则分别为7.7、5.5和3.6人。

而从研究生院教学科研状况看,由于研究生院附属于学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受到限制,无法及时把握学科前沿动向。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在接受研究生教育后并没有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使许多优秀学生不愿升入研究生院深造,影响了日本学术后备梯队的培养与学术研究的开展。

所以,大学审议会认为应该充实研究生教育,以此作为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具体而言,要改革研究生院的组织结构,使之能够培养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广阔视野的研究人才、高级专业人才,从而实现大学研究水准质的飞跃。

如前所述,日本的研究生院多以本科的学院或学科为基础,偏重根据本科生教育的专业结构确定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及教师编制。根据这种状况,大学审议会建议灵活规定研究生专业设置与教师编制,克服院系编制和教师配置思想的制约,促进不以本科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院大学及研究生科的设立。

大学审议会的报告发表后,1991年,东京大学首先对法学政治学研究科进行重点化改组。其具体框架如下:(1)原来设于学部的讲座一律移入研究生院,研究生院成为独立的教育研究一体化的组织;(2)学部只作为承担学士课程教育的专门组织,其教学任务由研究生院派出的教师承担;(3)教师的人事关系、科研经费分配等从学部主导改为由研究生院主导(清水一彦.平成の大学改革[M].东京:协同出版,1999.)。此后,一些著名的国立大学也相继实行类似的改革。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法》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研究生院不再被规定为必须附属于本科教育机构,其设置可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定。此后,各大学相继设立独立研究科。至1998年,全日本已有46所大学开设了81个独立的研究生院,同时还出现了6所研究生院大学。

2000年1月29日,文部省发表大学研究生院重点化方针,选择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九州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12所重点大学,将全校教师的人事隶属关系从学部调整至研究生院。被确定为重点的12所大学就是以研究生教育为重心的研究型大学,其主要职能被确定为研究生教育及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日本政府对这12所大学给予重点投资,在每年国家预算的基础上再增加25%预算额的投入。实施重点化政策后,文部省分配的国家科研经费中,这12所大学占了全部经费的35.27%,而其他全部830所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只占64.73%(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国外高等教育调研报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到2000年底,上述12所大学的所有学科均完成了研究生院重点化调整。

研究生院重点化改革表面看来只是调整教师的人事隶属关系,但在实质上它使得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生教育上来,有利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而预算经费权的变更推进了研究生院的实体化,由此促使大学以研究为导向对其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对优化大学组织结构的影响

那么,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究竟对日本大学的组织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首先,从学校层面看,重点化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了研究生院的地位,在校内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研究体制。由于教师的人事关系和研究经费分配的决定权都移交研究生院,这样使得教师的工作重心及业绩评价重心转移到研究生教育上来。研究生院因此从本科教育的附属地位中独立出来,大大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到2002年,日本研究生人数从1987年的7.8万增至22.35万,超过了1991年重点化政策实施之时提出的10年翻一番的目标。特别是研究生院重点化使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以适应大学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文部省所确定的12所研究生院重点大学均是以博士课程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以最尖端的研究作为牵引力带动教育研究的发展,整个教育研究组织以研究生院为中心构建的。与本科教育注重系统、基础的教育理念相比,研究生教育侧重高度的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因此从大学的总体结构和功能上看,可以说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促使日本大学从传统的学部中心主义向研究优先主义转变。

其次,在中间组织层面,重点化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了中间组织层的构建。重点化政策实施以后,研究生院取代学部成了拥有人事权和科研经费分配权的实体,原本隶属于各学部的教职员经过调整转入相应的研究生院。随着学校职能向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转变,本科生的教育和管理也由相应的研究生院负责。这样,研究生院就取代学部成了学校教育研究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学校内部事务的管理也由以学部教授会议为主导相应地转变成以研究生院教授会议为主导。这从制度上确保了学校内部以研究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第二,加强了各中间组织之间的横向联系。研究生院的实体化使其设置不再受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可以根据当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进行独立设置,这大大推动了学科建设的综合化发展。例如九州大学的本科专业为11个学部,而研究生院则为16个研究科,两者之间不再是一一对应关系。由此,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科交叉得到强化。例如东京工业大学利用自身在理工科领域的优势,相继设立了情报理工学研究生院和社会理工学研究生院。前者利用理工科的方法进行信息收集及处理;后者则强调文科和理工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运用理工科的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

第三,促进了中间组织层的职能分工。重点化政策实施后,在东京大学等大部分学校,研究科成为新的教育研究一体化的组织。也就是说,研究生院既是培养研究生的教育组织,同时也是教师的研究组织。研究组织和教育组织之间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两者的组织机制和终端目标是不同的。研究组织强调创新,其组织机制侧重流动性;而教育组织更重视传承,其组织机制强调稳定性。为了解决两者的矛盾,如图4-1所示,在九州大学等部分重点化大学,将中层学术组织的功能作进一步细分,即将研究科的功能一分为二,分解成研究组织研究院和教育组织学府。研究院既是研究组织,也是教师组织;而学府则是纯粹培养研究生的教育组织。两者基本采取一一对应的形式,在明确并强化各自功能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统合,实现教育研究的弹性化协力关系。

图4-1 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实施后的教育研究组织研究生院重点化大学

注:斜体字为教师人事关系所在

资料来源:九州大学.学府/研究院制度

实行九州大学这样中间组织职能分离,最大的优点在于避免或减轻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被忽视的现象。由于教师组织从研究科中进一步分离出去,从事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科和从事本科教育的学部成为平行的教育组织。担当本科教育的教师不再隶属于研究科,而隶属于独立的教师研究组织。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重视研究生教育而忽略了本科教育的现象,有利于学校稳定、全面地发展。

在基层组织方面,重点化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基层组织的规模。如前所述,日本大学传统的基层组织是以德国大学的讲座制为蓝本的,强调教授的权威作用。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实施以后,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是以美国的“系”为蓝本建立大学科制的。具体而言,就是废除此前的小讲座制,由多个讲座合并构成一个大讲座。如北海道大学医学部实行研究生院重点化改革以后,将此前的62个小讲座合并成26个大讲座,每个大讲座由多名教授构成。大讲座内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再像小讲座时那样是依附从属的关系,而是彼此平等的关系。这样有利于避免小讲座时期论资排辈的现象,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此外,大讲座中的教师虽然各自专业领域不同,不过并非随意配置,而是根据彼此间研究领域的关联性来进行配置。例如,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医化学讲座合并成分子生化学大讲座;环境医学、公众卫生学和老年保健医学合并成预防医学大讲座。这样不仅有利于讲座内教师间的研究交流,而且在教学方面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总之,重点化政策的实施不仅在体制上确立了大学的研究主导倾向,而且在学科和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推动了学科融合。从总体上看,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有利于提升日本大学的研究功能以及促进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促使大学教学管理体制从传统的行会制向科层制转变。这为日本大学实施全面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