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

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指南是政府公布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和中小学道德教育总纲。政府认为,青少年的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新加坡社会的公民素质和国家的未来。新加坡的国民意识教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为此,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采取兼容并包、共存共荣的态度。

○靳义亭

一、政府高度重视道德教育

(一)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指南是政府公布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和中小学道德教育总纲。政府要求全国所有的中小学要以此为纲,依据青少年学生年龄段的身心特点,量体裁衣地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公民价值观。政府认为,青少年的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新加坡社会的公民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政府把道德教育科目确立为基础教育的必修科目,还将其确立为五育之首。正是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才能够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使得其国民道德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强化国民意识教育

新加坡的国民意识教育类似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要求国民对国家有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从形式到内心深处知道国家是自己的国家,是自己一生生活和事业所倚赖的国家,每个人要知道自己是新加坡的一份子。20世纪80年代,政府在全国推出“国家意识周”活动,从此成为定制,每年举办一次。政府的初衷是力求达到凝聚国人的国家意识的目标,“国家意识、正确的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修养、明辨是非、能抗拒西方颓废思潮和腐朽精神生活的好公民”,成为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唯一的评价标准和衡量依据。新加坡的国民意识教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原动力。

(三)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

新加坡政府先后在1974年、1980年、1999年,在全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出“生活教育”系列活动,精心组织编写了《生活与成长》《好公民》《道德教育文选》三本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这些系列的道德文明教育的通俗读物从新加坡的国情出发,精心选取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以新加坡现有的四个不同种族的青少年日常行为生活为框架,大量穿插引用了中国古典神话传说、经典故事、童话等,培养青少年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健康正确的生活行为,确定人人必须具备的对家庭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道德教育注重从国情出发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种族多样,民族宗教信仰多元。为此,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采取兼容并包、共存共荣的态度。

(一)强化儒家传统道德教育

1988年10月,吴作栋在讲话中指出:“要把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升华成我们的国家意识,在学校、工作场所和家庭里落实,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1.政府极力倡导“东方价值观”

“东方价值观”其内核主要是中国的儒家思想。新加坡把中国儒学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当代的价值。尤其是把“忠”(即“爱国、忠于国家”)放在了“八德”之首。新加坡取其精华发展成为:仁、孝、家庭和谐、礼、责任感、恕、忠、信、诚、勇、毅力、节俭与慷慨、义、协作精神、睦邻精神。例如:“仁”,“不仅包括爱人,还包括爱己(自尊),爱物”;“礼”,“不仅包括尊敬别人,尊敬老师,尊敬长辈,还包括“守法”;“忠”,“不仅包括爱校,以我校为荣、爱国、还包括敬业乐业”。国家“扬弃”儒学的出发点是:与时俱进地把儒家文化融入新加坡的社会生活中,以此来达到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其“东方价值观”既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又结合国情加以创新,赋予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内涵。

2.在中学开设“儒家伦理”课程

新加坡是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成中学德育教材的国家。儒家伦理教材,精选了100多个反映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历史经典故事。政府认为儒家伦理使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获得了成功,系统地有组织地灌输儒家伦理,能够促进社会形成忠孝、克俭、勤朴、品德高尚、家庭和睦的风尚,造就有道德的新一代。早在1981年,时任总理李光耀就在春节文告中告诫占大多数人口的华人应当保持传统美德,并表示应当用法律和减免住房税金等措施来支持和维护子女尽孝道。文告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时任政府第一副总理兼教育部长的吴庆瑞即时宣布:“在中学三、四年级儒家道德课,邀请各国儒学家和德育专家,成立‘儒家伦理委员会’研制‘教育大纲’。”1983年新加坡政府又推出“儒家伦理”课程,引起了华人社会与世界德育界的强烈反响和极大关注,对东南亚诸国的青少年德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引入西方国家德育的新理念、探索出“洋为新用”的路子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加坡先后从美国引进了新的道德教育理念。一是价值澄清法。此法为美国拉斯·哈明所创,“分选择、珍视、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新加坡教育界把其引进并加以改造,简化为五个步骤。对于青少年来说,因为年龄、心理特点、阅历等因素的制约,他们首先素养的提升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让他们不仅懂得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对这些道德规范的认同和践行。因此,采用此法是对新加坡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补充,较好地解决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二是道德认知发展法。此方法是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主要是“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由低层次循序渐进,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观点做出道德判断。该方法的运用既促进了青少年的道德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认知层次的提高,也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

新加坡政府强调,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是社会上真实且可行的,社会上遵循的“真、善、美”标准与学校德育的内容是相一致的,社会和学校“不能有两套伦理学原则,一套为校内生活,另一套为校外生活”。因此,社会必须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参观和考察,如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展览、大型建设工程工地、禁毒展览、预防和远离艾滋病展览,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工作,参与环境保护等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全社会的德育、社会实践体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内化”认知,又能自觉地“外化”到行动中。此种真实教育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它的实效性,更加容易被青少年学生接受,这也是新加坡学校实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

新加坡教育部规定:青少年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服务实践活动。为此,学校尽可能把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如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打扫卫生,中学生还要负责清洗学校的厕所。政府也经常举办“睦邻周”“礼貌周”“国民意识周”等活动,以培养青少年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习惯,发展与人为善、互助友爱的良好品德。同时,注重将德育同其他活动相结合。依照教育部的规定,学生的课外活动分四大类:体育活动,制服团体,表演艺术团体,协会及学会。体育活动主要有:各种球类以及射箭、跆拳道、越野赛跑等;制服团体有学生警察、学生海军、童子军、救护队;表演艺术团体有戏剧、华乐、铜乐、醒狮、武术、象棋、摄影等;协会及学会有写作、电脑科技等。这些活动基本上一周开展两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极大地提升了青少年德教育的实效性。

(原文题为《新加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摘自《思想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