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师专新的育人途径的探索

构建师专新的育人途径的探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为了主动适应农村初中对各类师资的需要,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从1988年3月开始,我校与井研县教育局密切配合,探索“校县结合,共育人才”的新途径。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县教育局领导每年到师专召开本县籍学生座谈会,介绍本县经济、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热情表达欢迎他们学成返乡,从事教育事业。同时县教育局还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谭显孝

学校关工委举办“我的教育人生”征文活动,约我投稿。经过考虑,我选择了1993年我校获得第二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教改课题“校县结合,双向育人——师专培养合格农村初中师资道路的探索”作为写作主题(以下简称“校县结合,双向育人”)。因为我是这个课题的组长,而且这个课题研究和实践的时间长达10年,几乎伴随我在乐山师专担任领导工作的全过程,也算是我教育人生中重要的一幕,把它呈现出来,或许对与我有大致相同经历的教育工作者有所裨益。

课题研究的概况

【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基本内容】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20世纪末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决定》指出:“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经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过去师专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三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突出,热爱教育,特别是热爱农村教育的思想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二是学生的职业技能较差;三是培养与使用脱节。教师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一些短线专业,如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劳技课教师普遍缺乏。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教育脱离社会实际,单向育人,培养与使用分离。学校为了主动适应农村初中对各类师资的需要,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从1988年3月开始,我校与井研县教育局密切配合,探索“校县结合,共育人才”的新途径。

“校县结合,双向育人”,是指育人的一方(学校)与用人的一方(县教育局)在招生、教育、教学、管理、分配的育人全过程中,双向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育人工作,促进育人质量的提高。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

1.校县结合,按需招生,把好入口关

学校主动适应县上对各类初中师资的需要,一方面尽量安排主修各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妥善设置和调整辅修专业,并按县上对师资的紧迫需要,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加快培养。同时县上要把选拔优秀生报考师范院校作为提高本县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任务来抓,并积极配合师专的招生面试,共同把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入口关。

2.校县结合,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一是招生面试时,凡明确表态毕业后,不愿去农村初中任教者,不予录取。二是新生领取录取通知书后,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由县教育局与师专联合在县上召开入学座谈会,勉励他们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桑梓,献身教育。县教育局像送子参军一样,给他们戴大红花,送他们到师专集体报到。三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机,请优秀教师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立志将来作一个受社会、家长和学生尊敬的人民教师。四是关心爱护,情感导向。县教育局领导每年到师专召开本县籍学生座谈会,介绍本县经济、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热情表达欢迎他们学成返乡,从事教育事业。

3.校县结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县教育局在经费拮据的情况下,还拿出一笔钱设立家乡奖学金,每年到学校召开一次本县籍学生座谈会,表彰奖励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在校获得一、二等奖学金者,发给他们与学校等值的奖学金,并对未获奖的学生发给纪念品。这一举措使学生非常感动,在座谈会上争先发言,立志学好回乡从教,献身家乡的教育事业。同时县教育局还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4.校县结合,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首先,县教育局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认真组织二年级学生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精心组织安排参观、听课、座谈等活动,提高见习实效。其次,加强对三年级学生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指导。县上成立由教育局领导任组长,教研室、人事股、各实习中学校长、指导教师参加的教育实习领导小组。选择教育质量高、指导力量强、校风学风好的学校为实习定点学校。选派业务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并组织教研室参与实习的检查指导工作,使实习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再次,开展对学生实际从事教学能力的实时检测验收。如1992年5月,我校校系领导,县教育局领导,部分实习中学校长、教师共计30人,在井研县教育局对28名井研籍1992届毕业生,采取现场抽题、即兴演讲和上微型课的方式,逐个进行测评,对“产品”质量进行验收。结果获优秀的11名,占39.3%;获良好的15名,占53.6%;及格的2名,占7.1%;评出文、理和外语三个第一名。实习中学校长当场向县教育局和我校打报告,争先录用优秀者。这一做法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增强了学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同时也使我校领导和教师进一步找到育人质量上的差距,促进学校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最后,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四川省教委投入24万元,乐山师专投入18万元,县上自筹一部分资金,建成实习基地8所,以确保师专实习场所稳定,提高实习质量。

5.校县结合,实行优生优分

由于县教育局参与了从招生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对每个学生教学工作能力的实测,可以说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学生相互之间也很了解。据此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实行优生优分,更好地做到学用一致,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同时还促使在校学生奋发努力。

6.校县结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由于校县育人目标一致,接触密切,信息反馈及时,对学校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可采取针对性强、更新、更有效的改革措施,不断推进。如学校针对县上反映学生师范技能和实验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不断增添措施,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由开始实行师范技能选修课制到把师范技能训练5门课纳入教学计划必修,到增加每日半小时的日常训练,步步强化,收到良好效果。

【校县结合,双向育人的实践效果】

学生专业思想比较巩固,热爱教育,扎根农村的思想基本树立。试点井研县,1988—1992年共5届158名井研籍毕业生全部自愿回乡任教,其中140人分到区乡中学,占89%。

学生素质大面积提高。政治上不断进取,5年来井研籍学生有52人参加党校学习,48人写了入党申请书,7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品学兼优,全面发展而获得奖学金的学生逐年增加。1988年只有2%的人获得奖学金,1989年达8%,1990年达14%,1991年达27%,1992年达26.5%,平均高出全校获奖学生12%。1991年全校优秀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8%,而井研县籍优秀毕业生占本县毕业生的26%,高出18个百分点。

学生的教学能力大幅度提高。根据对1988届至1992届158名分配到井研县的毕业生的跟踪调查,70%成为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井研县教育局局长多次称赞:“乐山师专的主辅修制与校县结合,为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质量较高的师资,使我县的教育质量逐年大幅度提高,名列全市前茅。对学校的教改,我们很满意。”井研县县委书记说:“校县结合,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思想好、作风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教师。”

“校县结合,共育人才”经过5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校县密切配合,在师专“招生、教育、教学、管理、分配”的育人全过程中,初步探索出一条培养合格农村初中师资的新路。基本上做到了学生“招得来、学得好、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为地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做出了较大贡献。

为了使“校县结合,双向育人”这项教改课题深入开展和扩大实践范围,经学校申请,争取列入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经专家组评审通过,于1993年8月被批准列入首批贷款教改课题,并下达课题经费4万美元。从此,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在原已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更加系统、规范和深入地开展。从1994年起,学校每年要与乐山市教委联合召开一次“校县结合,共育人才”工作会,总结、研讨、部署一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任务,把育人过程各个环节的具体任务落实到人,年终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并由课题组每年向四川省教委、国家教委及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评估小组(IAG)作课题进展报告。经过4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达到了预期的改革目标,于1997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级鉴定结题。

【获奖及评价】

1993年9月,以谭显孝、李代泌、谢相勋、舒代宁为主研人的“校县结合,双向育人——师专培养合格农村初中师资道路的探索”获得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1997年11月经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专家委员会鉴定,一致通过结项验收。本课题经历了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显著的成果,受到上级领导部门、师专同行专家和社会舆论的高度评价。国家教委(教育部)师范司的金长泽司长于1991年在乐山师专蹲点调查后撰文说“校县结合的关键在于打破了由学校一家承担、孤掌难鸣的局面,由用人单位来共同参加育人”,称赞这一成果“具有启发性和创新精神”。1993年本课题获奖后,国家教委在介绍这一成果时说:“有关专家认为这一成果具有方向性,探索了一条从我国国情出发,培养合格初中师资的重要途径;具有可操作性,办法具体,它规定了招生、教育、教学、管理、分配各个环节中校县的职责及共同承担的工作,易于掌握和推广;具有必然性,‘校县结合,双向育人’途径使学校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这一成果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师范教育,更多更好地培养农村初中师资和各类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93年11月12日至15日,国家教委在乐山召开了有全国140多名代表参加的“全国师范专科学校面向农村,深化改革座谈会”。会后国家教委办公厅在发的会议纪要中指出:“代表们对乐山师专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乐山师专:改革目标明确,即努力培养‘热爱教育、志在山乡、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合格农村初中师资’;改革思路清楚,即培养规格上的‘一专多能’、培养方案上的‘主辅修制’和培养途径上的‘校县结合’。乐山师专的改革为全国面向农村的师专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

1996年12月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评估小组专家全面检查本课题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后,建议本改革课题作为国家级鉴定。1997年11月“校县结合,双向育人”改革课题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鉴定。鉴定委员会对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校县结合,双向育人”机制的建立,是对传统办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克服了长期存在的关门办学、单向育人、培养与使用脱节等弊端。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明显的实践性效果。同时,课题成果已在乐山市17个县(市、区)全部推广,为乐山市提前完成“普九”做出了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社会好评。该项研究成果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本成果有较强的适用性,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1993年12月4日中央电视台《教育新闻》节目播放了“乐山师专创出‘校县结合,双向育人’新路子,受国家教委表彰”,节目时长20分钟。1995年2月《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为本课题出增刊一期,此外,《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四川教育导报》《乐山日报》也多次报道学校的教改成果。

1996年3月作者接受乐山电视台采访

课题研究的思路及特色

【端正办学思想是实行“校县结合,双向育人”的发动机】

1985年是我进入师专后担任校长的第一年。对于如何办好大专院校,我思想上没有准备,当然也就没有系统地考虑,只知道师专是为初中培养师资的场所,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对抓好师专育人工作,我认识比较笼统,甚至可以说有些茫然。这一年的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提出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行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其还强调指出:“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的战略措施。”“师范院校要坚持为初等和中等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毕业生都要分配到学校任教。”中央的决定使我豁然开朗,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明确了办学思想和奋斗目标。我在师专多年的教育人生中,可以说是围绕为中等教育服务,为农村初中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而奋斗的人生。“校县结合,双向育人”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的目标与上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是本课题研究实践长达十年,并越来越深入,实践效果越来越好的根本原因。

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查,以便统一认识,充分发动师生投入到教改中去。这里我感触很深的是,从1982年师专正式建立以来,直到2000年师院建立为止,师专经历了三届领导班子,党委一班人办学思想明确,团结合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很团结,其原因我认为有三点:一是对高校领导管理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较好,党政分工明确,合作也很好。二是贯彻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较好。学校重大问题由党委集体研究决策,同时充分发挥校长行政管理指挥的作用。三是领导班子成员素质较高,特别是第一届党委书记王聿修同志(离休干部)与我在乐山市教育局和师专共事三十年。他是一个领导工作经验丰富,善于用人,能很好地团结一班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改革创新的好干部。

我在1990年11月参加由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高等专科教育座谈会”时,执笔写了一篇会议交流材料《端正办学思想,提高办学水平》。该文章着重阐述了三个观点:一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为加快教改步伐奠定思想基础;二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育人质量;三是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是提高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1993年四川省党建学会召开年会时,由我执笔以学校党委的名义写了一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学校办学活力》的文章,着重阐述了四个方面的观点:一是加强思想建设,不断增强改革意识;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推动教育改革;三是增强班子团结,狠抓工作落实;四是建设基层班子,增强办学活力。此文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被《党建理论的探索与发展》一书刊载,同时被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高教领导参考》全文转载。这些带有归纳总结性的材料,对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深化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开展调查研究,是实行“校县结合,双向育人”的催化剂】

师专要为基础教育服务,提高育人质量是关键。到底师专育人质量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些在1986年以前未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是从师专学生到中学实习的渠道,听取过一些实习中学领导和实习指导教师对我校育人质量的评价,一般反映师专学生有三个不够强(即口头表达能力不够强,组织教学工作能力不够强,做班主任工作及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能力不够强)、两个不够好(不少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够好,粉笔、钢笔、毛笔三笔字写得不够好)。我们认为要高度重视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弄清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初中师资,同时对照检讨学校育人工作的差距,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增强师专学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把师专教育办出特色来。

本课题开展以来,共进行了14次调查研究,仅列入世界银行贷款教改课题后就进行了6次系统的调查研究(问卷调查2次、跟踪调查3次、专题调查1次),加上每年有4或5次就共育人才研讨会、入学教育、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发放家乡奖学金听取县教育局和实习基地学校意见,不断增强教改的紧迫性和加强教改的针对性。其中,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教育专题调查,是在1987年3月30日至4月8日,按照校党委、校行政的决定,由学校党政领导带队,组织教师157名,学生1600余名,对乐山市13个县(区) 107所中学进行教育调查。出发前由校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罗加云同志精心设计了调查征询表:一是征询中学领导、教师及初中学生对乐山师专培养的学生质量要求(包括政治思想和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个方面);二是了解我校已毕业当教师的255人现在的表现(包括思想作风、专业思想、对当班主任的态度、独立工作能力、教学效果、班主任工作效果);三是对在校学生是否热爱教师职业的情况做了调查,获得了大量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信息。这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用人单位对师专育人的要求,比较真实地了解了我们育人工作的差距。

根据这次调查的情况和回收的1500份问卷及教务处提供的统计表,1987年10月我写了一篇《开展社会调查,推动教育改革》的文章(以下简称“文章”),重点阐述了三个观点:一是社会的需要是进行教改的依据;二是教育工作(即本校的育人工作)的差距是教改的重点;三是突出师范特点,增添教改措施。这篇文章是我到师专工作4年多以来写的全面思考如何进一步为基础教育服务,培养合格初中师资的文章。通过对育人工作存在差距的分析,大大增强了搞好师专教改的紧迫性。

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方面:我们组织157名教师向71所中学领导调查了我校255名毕业生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般应付67人,占26.3%;自由散漫15人,占5.9%;严重错误1人,占0.4%;三项合计83人,占32.6%。这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学校十分紧迫的任务。在对1985级、1986级在校学生994人关于是否热爱教师职业的调查中,有324人(占34.3%)明确表态不想当中学教师,这说明师专学生专业思想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若不解决这个问题,既不利于当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之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毕业生“都要分配到学校”并使他们长期安心搞好教育工作。另外,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差、教学效果差、班主任工作表现差的分别为9.8%、12.1%、11.9%,说明毕业生在上述几方面还有一些差距。特别是教学效果是毕业生素质的一个综合反映,要通过加强师专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打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并扩大知识面,练好教师基本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才能保证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在培养目标方面,“文章”概括为:“使我校培养的学生成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农村教育工作),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知识面较广,师范技能较强,师德修养好,体魄健壮,深受中学欢迎的合格师资。”不久,学校把这个培养目标简化为:培养“热爱教育、志在山乡、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合格初中师资。随即又把这16个字的培养目标以固定的大标语形式写在教学大楼进大门的一侧,另一侧则写的是“教育方针”。这样可以让师生长期耳濡目染,铭记心中,努力实践。

在突出师范性方面:“文章”强调,突出师范性就是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重点在师职(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师德、师能三个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使每个学生牢牢打上师范教育的烙印。紧紧抓住“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个中心,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生活作风、文明礼貌等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并抓住入学教育、见习、实习、毕业分配教育几个关键时期,使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加强教师能力培养方面: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适应性强的合格师资,继续抓好以罗加云同志牵头制订的以《关于试行主辅修制的意见》为主的六个配套教改方案的实施和深化。如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把初中教材研究、班主任工作、书法、语言训练列入公共必修课,三学年共安排155学时,占总学时的7%。同时严格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否则不能参加教育实习,不准毕业,以保证基本功训练的落实。记得1992年,选择毕业生留校工作时,学生处处长谢相勋同志向我谈到有个学生各方面都表现很好,只是字写得差一些,看是否可以留校?我当时问写字差到什么程度,拿来看一下。我看后觉得是比较差,未马上答应留校。我说让他加强训练,一两个月以后再看有何长进。的确,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该学生进步较大,字写得比较规整好看了。于是决定让其留校工作。现在他已是学校的一个中层干部。

关于处理好师专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问题:在文章中我主张教师既要抓好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又要结合教学和当地生产实际适当从事科研工作,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在此,我特别强调了师专的学术性应该突出对教育科学的研究、对教育规律的探讨、对人才培养的探索。这既是学术性的问题,也是师范性的重要表现,二者在这里达到最好的统一,师专的学术研究正应该在这方面搞出特色来。这个思想一直伴随着我十余年搞“校县结合,双向育人”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从调研发现问题,到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增强搞好课题研究的自觉性和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狠抓工作落实是“校县结合,双向育人”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

从1988年起,四川省决定师专招生全部定向到县,学生一进入师专,实际上就已踏入该县教师预备队伍的行列。这就使校县密切合作,共育合格师资成为可能。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我们抓了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以点带面

由于本课题涉及面广,参与人员较多,任务重,充分调动校县参与共育人才的积极性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关键。为了把育人过程中招生、教育、教学、管理、分配等环节,由过去的学校单向育人,变为“校县结合,共育人才”,学校领导班子选择了井研县教育局作为此项改革的试点。记得当时选这个点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一是该县政府很重视教育工作,教育局一贯积极支持学校的社会调查;二是该县教育局热心指导师专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三是县教育局正、副局长有比较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从1988年3月开始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之后,学校又多次与市教委联合召开由乐山市所辖县(市、区)教育局局长、人事股长及实习学校校长参加的“校县结合,共育人才”研讨会,推广试点的经验,用实践成果证明此项改革给地方(县)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带来的好处,带动了全乐山市17个县(市、区)积极投入到这项改革中来。

2.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课题的深入实施

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推动课题的深入实施,一是课题组成员要保证能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因为这是一项动员面广、实践性很强的研究课题,成员除有相当的研究能力之外,必须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权威。因此,由学校出面聘请了当时的乐山市教委主任赵家骥、人事处处长辜碧君,试点县井研县教育局局长鄢文俊为课题组校外成员;校内由当时的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其成员有谭显孝(校长)、李代泌(副校长)、谢相勋(学生处处长)、舒代宁(教务处副处长)。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下达后,又增加了课题组成员陈立志(宣传部副部长)、王学庆(师专信息中心副主任)。随着课题实施面扩大到乐山市17个县(市、区),工作量更大,学校决定增加校内课题主研人员杨桦(副校长)、杨建民(组织人事处处长)、李永如(师范公共课部主任)、邓刚(宣传部部长)、任学锋(办公室主任)、易明江(设备处处长)、王泽君(师专正处级调研员)、彭奇文(教务处处长)、刘天斌(成教处处长),并聘请校外主研人员陈玉冰(沐川县副县长)、李富伦(夹江县教育局局长)、李福碧(市中区教育局副局长)、邓跃军(夹江县甘江中学校长)、周燕勤(市中区水口中学校长)。这样,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实际上,作为一个涉及育人全过程的、全校性的,又需在乐山市17个县(市、区)教育局实施的教改课题,单靠校内外主研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我想讲一个对师专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实施养成教育的事例,说明校内各级领导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发挥组织权威作用的重要性。针对1989年师专学生在校风校纪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农村初中教师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在当年秋季开学时学校提出了整顿校风校纪“五坚持、五纠正”(或叫作“一日规范”)的要求,即坚持早晨集体出操,纠正睡懒觉的习惯;坚持每课考勤,纠正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坚持每天清洁扫除,纠正脏乱现象;坚持严格考试、考查,按时完成作业,纠正考试作弊和作业抄袭行为;坚持上晚自习,按时就寝,纠正晚上东游西逛,深夜不归。学校还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经常开展表扬和批评。经一年的努力,校风校纪得到了根本好转。95%以上的学生初步养成早晨自觉出操和上晚自习的习惯,杜绝了考试作弊现象。新学年伊始,99%的学生按时报到注册,开学第一天,早操晚自习出勤率均在95%以上。晚上就寝熄灯后,全校学生安静入睡。不少教职工深有感触地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想,如果没有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职能部门的督促检查,全体教师、各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共同努力,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的。当时一个在教学大楼搞保卫的临时工叫汪兴,他主动检查各教室里上晚自习的学生人数,并记在本子上,不时来向我汇报。

建立定期(每年一次)课题实施研讨制度,组织各县教育局和实习基地中学不断深化“校县结合,双向育人”这一改革课题。同时研讨会还邀请了四川省教委有关领导,乐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以及各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参加,争取省、市、县领导对这项重大教育改革课题的帮助和支持。据统计,乐山师专与乐山市教委联合召开课题研讨(工作)会6次,参加会议的有四川省教委副主任1人次,四川省教委处长5人次,乐山市领导10人次,分管县长23人次,县教育局局长68人次,中学校长60人次,乐山师专校领导、中干、课题组成员104人次。实践证明,这是本课题不断深化、推广,取得更大成效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加强对课题的管理,狠抓工作落实

按照国家教委、IAG秘书处和四川省教委的要求,加强对课题的管理。每年初由课题组制订年度实施计划,提出年度工作重点,经学校研究决定,纳入学校年度工作安排。同时征得乐山市教委同意后,提交由学校与乐山市教委联合召开的“校县结合,共育人才”工作会讨论,取得共识后,由乐山市教委批转行文进行部署。课题组内做好分工,任务落实到人,规定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时间,并加强检查督促,年终撰写“年度工作进展报告”,对课题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在一年一度的“校县结合,共育人才”工作会上向与会人员报告课题研究和实践的进展情况,表扬做得好的方面,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年的初步打算,同时通过交流经验,乐山市领导作指示、提要求等方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有力地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化和在全乐山市范围的推广。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个探索育人途径的教改课题,进行必要的理论探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反过来又按照理性认识和教育规律来指导实践,不但可以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更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深化及成果的推广。本课题开展以来,学校领导、课题主研人员积极撰写研究论文。据初步统计,共发表37篇,有力地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

十余年来,我紧密结合“三年制师专主辅修制的探索与实践”(我是第二主研人)、“校县结合,双向育人”(我是第一主研人)两个教改课题及工作实践,先后发表论文21篇。其中,属于教改方面的10篇,属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6篇,属于管理方面的3篇,属于领导班子建设方面的2篇。另外还主持汇编及审定教改课题论文集两本:一是《三年制师专主辅修制的探索和实践》(1993年5月以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名义编印),二是《校县结合,双向育人论文集》(在《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的增刊上发表)。

在我发表的论文中,有3篇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述较多一些。《试论师范学生职业道德形成之动力》发表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本文还被国际师范教育学会第36届年会选为会议交流论文),《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机制》发表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全文复印转载),《构建师专新的育人机制的理性思考》发表在《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增刊上(以笔名谭诚名义发表)。以上3篇论文,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师专育人工作的突出矛盾,采取新的、创造性的举措,把合力机制、动力机制(含内动力、情感动力)、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引入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之中,促进育人质量的提高;同时运用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一些观点,把学校育人工作纳入社会大系统中,调动社会力量提高育人的积极性,改变了由学校一方承担育人工作、孤掌难鸣的局面;在育人过程中,十分重视社会对学校育人工作的信息反馈,据此深化教育改革措施,实行有效的调整和控制,使之逐步达到育人过程中各个环节和系统的最佳运行状态和比较满意的育人效果。

“校县结合,双向育人”课题取得的成果,是在学校党委的集体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按照国家教委、四川省教委的具体部署,并在乐山市党政的领导和支持下,依靠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开拓创新,并主动与县上密切结合取得的。国家教委师范司的金长泽在1991年4月27日至5月4日来我校蹲点深入调查研究。他分别召开了系主任、教师、学生3个座谈会,深入到9位教师家中访谈。他到课堂听课,到操场查看学生出早操的情况,到学生宿舍查看寝室清洁卫生,到食堂吃饭并听取学生对伙食的意见,还亲自参加了井研县和乐山师专联合召开的“校县结合,共育人才”井研籍学生107人的座谈会,亲身体验共育人才的效果。他还到乐山市中区凌云乡中学、井研县马踏区中学、井研县重点中学(井研中学)分别召开了3个师专毕业生座谈会(共有28人参加),并向3所学校的领导了解乐山师专毕业生的表现,查辅修专业是否派上了用场。当他得知28人中已有12人(占43%)成为教学骨干时,感到十分高兴,鼓励他们为家乡教育事业多做贡献。他对乐山师专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说,整个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上上下下都想到为基础教育服务,为乐山市的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服务,全心全意地为这个地区培养合格初中教师。从领导、教师、学生方方面面都这样想、这样努力,从上到下,工作踏踏实实,这是很宝贵的。他还说,学校这个领导班子是团结的、协调的、勇于开拓的、朝气蓬勃的、高效率的。这是学校取得成绩的关键。他还深有感触地说:“学校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德育教育,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教育工作,形式生动,很好。今天,我参加了由井研县教育局和学校联合召开的井研县籍学生座谈会。这样的会,我在教委工作以来,没有见过。这样形式生动、入心入脑、生动活泼的教育非常好,要不断总结、提高、推广。在培养方面与使用方面共同培养人才,这个方向很好。这方面你们这个学校和井研县在试验,走上了一条很好的路子。今后,我看四川要这么做,全国都得这么做。”

本课题在井研县试点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于1992年推广到沐川等6个县扩大试点,于1993年又推广到夹江等5个县,至1994年推广到全市17个县(市、区)全面实施“校县结合,双向育人”方案,为本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农村初中师资,为提前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做出了较大贡献。我作为乐山师专的校长(1992年10月改任党委书记)兼本课题组长,为师专新的育人途径的探索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

谭显孝 研究员,1936年9月生于重庆市石柱县,2000年7月退休。

1955—1982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曾任乐山地区教育局副局长。

1982—2000年,在乐山师专工作,其中1982—1984年任副校长,1985—1996年先后任校长、党委书记,

曾任乐山市人大常委、四川省高教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师学会及师专研究会理事。

主要从事高等师范教育方向的学术研究,先后发表《试论师范学生职业道德形成之动力》《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机制》等学术论文21篇。

曾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被评为乐山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谭显孝近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