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间教育交流与合作

政府间教育交流与合作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国政府于2000年3月首次签订《教育交流合作协定》[9],2006年续签。中美富布赖特项目是中美两国政府间执行期最长、最重要的教育交流合作项目之一。中国与欧盟机构以及欧洲各国政府在教育领域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教育高层往来日趋频繁,政策磋商机制运转良好,交流与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美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人文交流。2010年5月25日,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建立了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并举行首轮磋商。2011年4月双方开展第二轮高层磋商。在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已成为深化两国相关领域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并逐步确立了人文交流在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中的重要支柱地位。

在两轮磋商中,中美双方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包括万名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公费派遣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项目、“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500名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赴美研修项目,以及美方宣布启动的“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此外,双方还同意共同致力于加强两国学生交流、教育工作者交流和高水平大学合作。目前各项成果均得到积极落实。2011年,“公派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项目共派出2300博士生赴美,目前在美博士生已达4363人;“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共资助4563名美国人来华;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落实发放了2094个名额。同年教育部从有关单位和部分省(区、市)遴选了21个团赴美研修。

(1)美国

两国政府于2000年3月首次签订《教育交流合作协定》[9],2006年续签。2010年5月,首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期间,双方代表再次续签了该协定。协定就两国教育交流、语言教学、资料与数据交换、互派代表团等作出原则性规定。

制定了中美教育高层磋商及两国教育部合作工作计划,2008年4月首届中美教育交流高层磋商会议在华盛顿举行;2010年12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美教育交流高层磋商会议。2009年4月两国教育部签署《合作工作计划》,内容涉及两国高等教育、语言教学、中小学教育和定期磋商机制等。

中美富布赖特项目是中美两国政府间执行期最长、最重要的教育交流合作项目之一。根据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经双方协商,中美富布赖特项目从2011年起增设硕士生赴美子项目。

2011年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接收了79名美国和平队员来华从事志愿服务,比上年增加13人,项目当年在华人数达到161人。

(2)加拿大

1973年中加两国政府总理签署《中加学者交换项目协议》,协议支持双方学者从事对方国家问题的研究。

建设了中加教育合作高等磋商机制,中加教育合作首届高层磋商会议由中国教育部和加拿大教育部长理事会于2010年9月24日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温尼伯市联合召开。第二届中加教育合作高层磋商会议于2011年6月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加拿大教育部长理事会关于教育合作的联合声明》。

中国与加拿大联邦政府及魁北克、艾伯塔等各省分别签署了有关高等教育合作和学位学历互认的协议或谅解备忘录。

(3)澳大利亚

建设了中澳教育联合工作组磋商机制,自2003年11月,两国教育部召开“中澳教育交流工作组第一次副部级磋商会议”以来,先后于2005年3月、2007年6月和2011年5月共同召开了第二、三、四次副部级磋商会议。会议就中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汉语教学等领域的合作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形成行动计划供双方工作层面落实。

中澳两国及两国教育主管部门间签有关于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及关于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的多项协议。

(4)新西兰

建设了中新教育联合工作组磋商机制,自2002年5月中新建立教育交流联合磋商机制(副部级)以来,双方共召开了七次会议,就两国教育交流的各项工作和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磋商,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合作与发展。中新第七届副部级教育磋商会议于2010年6月17日在北京召开。

中新两国政府及两国教育部间签有关于在高教领域互认学历学位及开展教育培训的相关协议或谅解备忘录。

(5)古巴

自2006年以来,在中古两国领导人的倡导下,中方从中西部十二个省(区、市)选派应届高中毕业生和西语专业在校大学生赴古巴学习,在古学习期间均享受古巴政府奖学金。项目分2006年、2007年春季、2007年秋季、2008年、2009年五个批次,共选派了3140名学生。

中古两国政府及教育部间签有关于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和教育交流协议。

此外,教育部还与拉美南太平洋岛国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教育交流协议。

中国与欧盟机构以及欧洲各国政府在教育领域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教育高层往来日趋频繁,政策磋商机制运转良好,交流与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欧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领域的合作项目顺利推进,在人员交流、语言教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联合科研、合作办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完善机制建设平台,推动中欧教育交流合作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近年来,中欧教育高层互访频繁。教育部与欧盟委员会、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建立了9个定期工作磋商机制,建设了中欧工程教育、中欧职业教育等平台。在中欧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下,双方正在积极推动建立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中欧教育交流合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对夯实中欧关系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至2011年年底,中国与欧洲国家共签署了75个双边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与14个主要国家签署了《学位学历相互承认协议》《高等教育等值协定》等文件。

——充分发挥教育国际合作的优势,加强中欧语言合作,支持中欧人员交流。中欧人员往来频繁,欧盟成员国是中国学生、学者出国留学主要目的地之一。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在欧盟国家的留学人员总数为23.66万。欧盟来华留学人员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年达2.65万人,占来华留学人员总数的10%。目前,中国高校已全部开全欧盟23种官方语言课程,其中17种语言专业在本科阶段招生,另外6种语言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汉语教学工作在欧盟成员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在欧盟25个成员国建立了81所孔子学院,在9个成员国设立了79所孔子课堂。近年来,“中德科学教育年”“中意国家年”“中西语言年”“中法语言年”等重要活动的举办有力地促进了中欧在语言文化、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充分发挥了在促进各国人民间相互理解与沟通,分享知识与科技创新成果,实现多元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吸引欧洲优质教育资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国与欧洲国家先后设立了中英优秀青年学者奖学金项目、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中法蔡元培项目、中德高校联合项目、中德博士生合作研究项目等多项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交流项目,与欧方合作设立了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合作办学项目,实质性引入欧方先进教育资源和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了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

在职业教育方面,中德两国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成立“中德职教联盟”的联合声明,是中外职教合作领域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协议。教育部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先后开辟了15个合作项目;与原德国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合作,开展了“中德骨干职教师资及校长培训”等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参加培训的职业教育骨干师资超过2000人,其中校长1000人。中英两国教育部签署了《关于职业教育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在第六次中英教育部长磋商会议中将此列入未来三年的教育合作,在今后将开展中英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合作、新学徒制试点项目和职业教育“影子校长”培训项目。

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国积极推动中欧基础教育改革政策交流,设立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及督导合作、中德“学校—未来的合作伙伴”等项目,开展教师培训、校长能力建设培训、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监督评估机制、质量检测等工作。

2000年11月,为落实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统筹规划有关领域的合作并使其机制化,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成立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2007年7月,随着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中俄双方签署了政府间议定书,并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目前,委员会下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青年8个领域的合作分委会和档案合作工作小组。委员会及下设各分委会和工作小组每年举行一次例会,总结、规划各领域工作。

自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指引下,两国人文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内容日益深入,成就突出,效果显著。两国成功举办了“青年友谊年”“国家年”“语言年”“第十二届世界俄语大会”等大型活动;俄方邀请1500名中国地震灾区儿童赴俄疗养,中方接待1000名俄中小学生来华参加夏令营;中国在俄开设了2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俄在华设立了10个俄语中心;双方互设了文化中心、新闻中心,电视频道在对方国家成功落地;双方在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的申办和举办过程中相互支持;赴对方国家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两国人文领域合作取得的累累硕果,为巩固两国世代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两国人文领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两国教育主管部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和中俄教育合作分委会工作机制指引下,双方在人才培养、高校科研、青少年交流、语言教学、国情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为巩固和扩大中俄“国家年”“语言年”的合作成果,两国教育领域还形成了中俄大学校长论坛、高等教育展、大学生艺术联欢节、中小学生夏(冬)令营、学生俄(汉)语大赛等机制化品牌活动,每年定期轮流在对方国家举办。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在高校校际合作、学术研究、青少年交流、教学仪器走出去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10年,在第三届交流周期间举办了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东盟10国教育部长分别与中国教育部长举行双边会谈。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是近年来中国—东盟(10+1)合作框架下在教育领域举办的最高级别、最高层次的国际会议,标志着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东亚峰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2010年10月,中国教育部、云南省政府在昆明共同举办了“东亚峰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来自东亚峰会框架下15国的教育官员、大学校长、驻华使节等150余人出席了会议。本次论坛系东亚峰会框架下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首次尝试,通过各国政府部门和大学的参与,探索开展高等教育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有效途径,推进东亚区域内高等教育合作行动框架与合作机制的构建。

——中非教育部长论坛。自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立以来,为了进一步深化中非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05年11月,中国教育部和商务部、外交部共同举办了“中非教育部长论坛”,17个非洲国家的教育部部长出席了会议。中非教育部长论坛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交流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一个新平台,是中非合作框架内开展多边合作的一个新尝试,也是对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根据《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中国于2010年6月1~3日在广州召开了第八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外工作会议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启动仪式。北京大学与开罗大学等20对高水平院校入选,形成中非大学“一对一”校际合作新模式。2011年10月24~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大学校长研讨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框架下的中非各20所大学校长和5所特邀大学的校长应邀与会。

——中日大学校长论坛。自北京大学与东京大学共同发起并于2000年10月在东京召开首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后,迄今已在中日两国连续举办七届,每次论坛均由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与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各近20所著名高校的校长参加。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已创出特色鲜明的品牌,作为以教促政、以民促官的有效机制之一,成为中日高等教育领域高层次对话的交流盛会。为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合作科研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交流搭建了新平台,成为了中日教育交流的新亮点。

——中印大学校长论坛。2010年11月5~6日,中国教育部、北京大学主办的“中印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开幕,作为中印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之一,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教育官员、20余所大学的校长和印度驻华使节等60余人参加了论坛。该论坛为两国高校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为中印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共同探索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务实性合作,推动中印教育交流与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

——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为落实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关于加强三国教育合作的共识,2010年4月16日,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决定中日韩三国联合开展大学交流项目——“亚洲校园”(Campus Asia)。2010年12月和2011年4月,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二、第三次会议分别在中国和韩国举行,就“亚洲校园”试点项目规模、资助方式、遴选程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试点项目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并于2012年4月开始学生交流。

——中韩大学校长论坛。2007年以来,由中韩两国近40所高校参加的中韩大学校长论坛已成功在两国举办三届,已成为中韩两国高等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中韩两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朝大学校长论坛。2009年和2010年,首届和第二届“中朝大学校长论坛”分别在中国吉林大学和朝鲜平壤举行。两国20余所大学和相关机构代表出席了论坛,为进一步扩大两国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中阿大学校长论坛。2008年11月19~21日,教育部在扬州举办了“中阿(10+1)高教合作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教育部进一步搭建中阿教育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中阿教育合作机制的重要举措,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积极促进政治互信、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为实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共赢与共同发展目标奠定基础。2011年9月20日,教育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银川举办了“中阿大学校长论坛”。本届论坛借鉴2008年在江苏扬州举办的“中阿(10+1)高教合作研讨会”和2009年在苏丹喀土穆举办的“中阿高教与科研合作研讨会”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力求打造中阿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促进中阿在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

——中日青少年交流。中日政府间青少年交流始于1999年,中方每年派遣100名高中生赴日访问,2006年,该项目人数扩大至1000人,2007年,日本政府启动“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每年邀请近2000名中国高中生赴日访问。中日青少年交流项目执行以来,教育部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选派了近万名中国优秀高中生访问了日本,对加深两国青少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韩青少年交流。2011年,中韩两国教育部门启动青少年交流项目,两国互派100名中学生赴对方国家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2010年8月2~8日,中国—东盟青少年夏令营在贵州贵阳举办,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共120名中学生参加了活动。2010年11月18日—12月8日,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营在泰国、缅甸和中国举办,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共60名大学生参加了活动。

——中国—新加坡青少年交流。2002年至今,中新两国每年互派50名大学生分别赴对方国家进行为期15天的访问,互派50名中学生分别赴对方国家进行为期14天的访问。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紧密关系。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中国在教育领域中与其保持着最为密切的业务联系,常年开展多种多样的项目合作,包括深度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的世界全民教育计划(EFA),特别是参加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在EFA两个周期的协作与交流,派团出席历届世界教育大会和年度专门会议,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与联合国其他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项目合作。中国教育部还先后与4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和承办国际组织的活动,拓展了教育对外交流的渠道和舞台。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在华开展援助合作项目50余个,世界银行开展对华贷款项目近20个,涵盖了基础教育、师范教育、职业和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及远程教育等各个领域。近30年来,联合国机构共为中国教育合作项目提供无偿援助1亿多美元,世界银行向中国提供教育贷款14亿美元。联合国援助项目及世行贷款项目为中国引进了先进教育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了项目学校办学条件,为中国师资队伍建设、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教育理念和制度的现代创新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亚欧会议(ASEM)。亚欧会议是亚洲和欧洲开展政治对话、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政府间组织。教育部长会议在搭建亚欧高层次教育对话平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00年首次举办高级别教育会议起,多次召开会议落实亚欧首脑会议成果,推动亚欧会议合作进程,2011年,中国教育部、外交部和青岛市政府在青岛成功举办了亚欧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会议形成了《亚欧职业技术教育青岛宣言》。通过参与亚欧会议教育领域有关活动,共享亚欧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传播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成就。

——亚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APEC)。APEC是亚太地区机制最完善、层级最高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1992—2008年,共召开了4届APEC教育部长会议。随着参与程度的逐步加深,中国已从普通参与者成长为积极参与者、重要参与者。中国初步培养建立一支熟悉国家宏观政策和APEC规则、专业研究能力突出、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技能的APEC教育专家队伍,先后成功申请并实施了“职业资格与能力标准框架研究”“跨境教育政策与监管能力建设”等项目,展示了较强的研究和协调能力。

——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FISU)。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领导机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先后在北京、深圳承办两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哈尔滨承办了一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为世界大学生运动的推广和普及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世界大运会成绩斐然,2011年在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取得金牌及奖牌总数均列参赛国家首位的历史最好成绩,充分展示了中国大学生蓬勃发展的精神风貌和通过教体结合推动学生体育运动的成果。

为提升中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声誉和地位,展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教育部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大学校长论坛,如两年一度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世界大运会史上首次举办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同时,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拓宽眼界,探求发展新路径。在华举办国际会议也已成为教育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为了相互交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管理经验,2002年以来,教育部以“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为主旨,先后举办了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论坛主题不断变化和调整,论坛的形式也更加开放、更加多样、更加丰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大学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高层对话,为大学校长分享智慧、凝聚共识搭建了互动平台。

——世界大学校长论坛。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教育部和深圳市政府组织了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这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历史上属于首次。来自五大洲近200所大学的校长围绕“21世纪大学的新使命与人才培养”的主题,就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大学体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了研讨。

——国际学术会议。教育部部属高校近年来积极举办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近5年教育部所属高校在华共举办国际会议2700余次,与会国外学者、中方学者分别达到12万人次、26万人次之多。北京论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世界柑橘大会、国际生物数学会联合大会、IEEE决策与控制国际会议等一批水平高、影响大、具有品牌效应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创办和承办,进一步提升了部属高校在国际高等教育的影响力,跟踪了国际科技最新前沿动态,拓宽了高校师生视野,提高了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繁荣了人文社会科学,促进了教育、科技和人文领域的交流。

[1] 如无特殊注明,本章所有数据均来自教育部国际司。

[2]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http://www.wei.moe.edu.cn/c122/0519/content_051489619a14896p1.html.

[3] 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81863.html.

[4] 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试行)。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81864.html.

[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97/201001/77935.html.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61/200506/8644.html.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5/88508.html.

[8] 国家教委关于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的通知。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95/206010199501.html.

[9] 教育交流合作协定。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8/200506/8619.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