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取得成果

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取得成果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美国高等教育专家科尔指出,教育关注的是整个世界,而不只是其中的某一部分,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发展。

第二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着广泛的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即从人类整体利益和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美国高等教育专家科尔指出,教育关注的是整个世界,而不只是其中的某一部分,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发展。

(2)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即要用一种世界性方法来解决教育目标问题,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为全人类利益奋斗的人。

(3)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即在课程中增加国际化的内容,并且所有课程都应该体现国际观点。

(4)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

(5)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6)国际化的教育评估,即建立独立的国家评估机构和确定国际公认的可比较的质量标准,便于清楚本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所处的位置。

此外,如互联网、虚拟大学、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对发展国家的援助等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都属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一)学生培养的国际化

大学生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学生的国际交流包括吸收外国留学生和派学生到国外留学。吸收外国留学生不仅可为本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注入新鲜血液,为本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本国高等学校学术的发展,有助于本国与留学生派遣国未来政治及其他关系的发展,有助于为本国培养和吸引大批英才。

20世纪中叶,美国成为重要的国际学生教育中心,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数逐年增加,给美国带来了政治、经济等多方的利益。

目前一些先期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西方国家,在本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纷纷瞄准国外教育市场,他们一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留学生到本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另一方面,他们纷纷增设专人,甚至专门机构,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海外分校,采取与国外对口学校合作办学的形式,以提高质量与名声,学生可以按协议流动,学生文凭和学位可获得两国承认。

(二)教师及其他研究人员学习培训的国际化

人员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最活跃的方面。目前这种交流形式日益广泛和多样。比如在美国,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的交流的典型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由政府资助的国家计划。如美国1946年启动的“富布赖特交流计划”,规定设立奖学金支持外国学生、学者和研究人员到美国大学学习、讲学和从事科研。

(2)由民间资助的全国性计划。

(3)美国各州的大学系统与其他国家大学系统之间的交流。

(4)美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校际学生交流,甚至还有各种系与系、研究所与研究所之间的交流。

(5)围绕专门项目,如科研课题进行的有关部门国家学者之间的交流。这些交流有助于缩短各国之间在教育、科技的差距,促进国际社会之间的文化融合,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有助于解决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种族问题、妇女问题、和平问题等。

(三)课程及其内容的国际化

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目前课程的国际化在世界高等教育机构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便于在思想上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并能够从全球的视野和全人类的利益出发判断事物。

(2)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如创设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新系科,或增设信息科学、比较文化学等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

(3)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

(4)推进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如环境科学、航天科学、能源科学等。

(5)注重地区研究,加强和促进学术发展。

(6)建立校际联系,把到国外参观学习与课程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掌握一些将来在国际社会中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中出现的“外语热”“外贸热”“MBA热”,正是国际化特征的表现。课程的国际化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发展到了实质性阶段。

三、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一)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一种能够较快促进学校、地区甚至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合作办学这一形式。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合作办学来解决学额过剩、经费不足等问题,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合作办学来学习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加速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在我国,开展合作办学,引入资金和先进的教育机制,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经验,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教育对外合作,增加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提高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逐步解决现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

(二)创办具有世界高水平的大学

目前我国已经确立了将基础雄厚、实力较强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它们在继承和发扬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好传统的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一整套有助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和规范,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水平的标志,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以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改革和发展,应对人才流动全球化的挑战。

(三)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培养师生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具有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的思想和能力

(四)加大地区和国际间的推动与协调力度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离不开各国政府、各地区及有关国际机构的推动和协调。如果没有地区和国际间的推动与协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很难实现。

西欧高等教育国际化之所以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领导世界潮流,与欧盟的推动和协调是分不开的。

1997年4月11日,30个欧洲国家包括美国,在欧洲已有的四个承认学历、文凭、大学入学资格公约的基础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签署了新的欧洲地区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公约。各国还纷纷成立了负责收集信息,对外国学历与证书进行评估,负责执行公约方面的国际交流的专门政府和非政府机构。

1998年3月,来自欧盟国15国、东盟7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的代表参加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亚欧高校交流论坛”和“亚欧官员对话”,同意成立“亚欧大学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亚欧大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对跨国的课程、学分、学位进行认可,设立信息库,在国家间传播和分享知识,促进国际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面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新技术、加快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会对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当地传统文化形成一种侵蚀,威胁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并容易在意识形态、政治、宗教、文化和社会诸方面带来问题。

相关链接

周远清: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发展方向

在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2010年中国留学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作了《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主题演讲,并提出了4点建议。

中国高教发展得益于开放

据相关部门统计,从1978年到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62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年平均增长25.8%,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267倍。出国留学工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广大公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而据启德教育“国际教育研究院”最新分析,2010年,美、英、澳、加、法、日等热门留学国家在2009年相继发布的鼓励性新政将发挥持续的“吸引力”,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中国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2010年又将是一个留学高峰年。

“开放对于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得益于开放。”周远清在演讲中提到,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这个新时期的标志,这次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来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我想在正式的文件里头,也算第一次明确提到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周远清说。

教育国际化是方向

周远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的国际化当然需要加大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但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还有更深层次、更广泛的意义。他为此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教育国际化首先是一个视野问题。“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首先要提高我们的国际视野,站在世界的高度上,面向世界来制订我们改革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周远清建议,要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要高度重视和经常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动向、世界科学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要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专家学者,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

第二,要融入到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周远清说,大学要走出“象牙塔”,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要密切联系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教育的国际化就要求我们进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要为经济全球化服务。我们的大学要去研究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它的走向,以及我们应有的对策。

周远清说:“1997年的亚太金融危机,现在的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斗争,国际流行性流感,‘中国制造’等都很值得我们去关心、去研究。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国际知识,要关心国际事务的发展,要关心国际的动态。学校应该起到国际事务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周远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为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必要时,要把最好的学生送到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地方去学习。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世界。“我们要花大力气去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成果。我感觉到,多年来,我们派出留学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更多的是去国外学习科技学科专业的知识,而学习教育、教学的较少,更少去研究所在国家的文化传统。其实国际交流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引进和交流世界优秀的文化,并使之与中国文化融合起来,成为一种和谐的文化。在今后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我觉得应该更多地研究并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宣传中国的优秀文化,并使之融合。大家共同来建设和谐世界。”

周远清表示,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大学是一个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场所,特别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来完成这样的任务。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将会引领世界潮流,但和谐世界的根本是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第四,国际视野,中国道路。周远清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民族背景,离不开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更离不开教育的传统、文化的传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所以任何国家都有自己发展教育的道路。

“我不同意‘教育要接轨’这个说法。”周远清认为,世界上的教育没有共轨。据他介绍,美国在吸收欧洲和世界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走上了“美国道路”,德国也走上了有别于法国、英国的道路,日本的教育虽然吸收欧洲、美国的东西很多,但是仍然有自己的道路。“中国教育体制离不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育既是国际化的,又是中国化的,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这就是‘国际视野,中国道路’。”周远清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