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比较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比较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各国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不同,各国的相应策略也大相径庭。

第三节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比较

上海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战略,不仅要从国情和市情出发,全面筹划,更要充分汲取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时的成功经验,并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

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驱动力的国际比较

从国际经验来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在不同层面、一系列推拉因素共同作用下才得以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过剩”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短缺”,产生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推力和拉力,但不同层面的推力和拉力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层面以及院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呈现多样性特点[10](见表7-6)。

表7-6 各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推拉因素

img55

资料来源:顾建新:《跨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7期。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理念的国际比较

从驱动力来看,各国发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具有外在的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方面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教育输入国和输出国都希望通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形成不同的发展理念。后者主要包括获得经济收益、加强能力建设、发展人力资源和增进国际理解四个维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输出国的发展理念中以经济收益为主导,因而强调竞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输入国的理念以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为主导,因而突出合作。输出国或输入国之间的发展理念也存在着差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把教育输出看作是教育服务贸易的核心战略,因而强调经济收益;美国强调增进国际理解和人力资源的理念,加拿大强调人力资源和能力建设,而美国由于越来越多的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参与,经济收益的理念也在日益显现;欧陆国家由于区域化需要、教育竞争力不高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因而更强调国际理解、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见图7-1)。

img56

图7-1 教育输出国发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比较

资料来源:顾建新,《跨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8期。

输入国方面,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较为典型的国家。虽然两国都强调加强国家及院校能力建设,但侧重点不一。马来西亚主要突出通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提高高教系统,特别是私立院校的办学能力;而新加坡更侧重提升高教系统的水平和院校的教学科研能力。另外,相对于马来西亚来说,新加坡是一个人力资源更缺乏的国家。因此,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理念中,新加坡比马来西亚更侧重人力资源的引进。随着两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两国都希望成为地区“教育优异中心”,因而都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鼓励人员、项目和机构的跨国流动,并以此来推动本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理念以加强教育系统和院校的能力建设、吸引和开发人力资源为主,经济收益与增进理解为辅。虽然这三个国家都强调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的理念,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显然比中国更强调经济收益的理念(见图7-2)。

img57

图7-2 教育输入国发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比较

资料来源:顾建新《跨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8期。

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策略的国际比较

由于各国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不同,各国的相应策略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11],英语国家采用输出模式,而欧陆国家更多采用内部整合、优势互补的模式。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采用通过输入来扩大输出的模式,而中国则侧重合作式的输入。在制度安排方面,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积极利用国际环境和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把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增加非政府部门高等教育的投资手段,积极鼓励并引导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为实现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利益服务;马来西亚、新加坡倾向于利用市场和学术力量,放松对高等教育的管制,引入市场机制,用外部评价、认证等手段来维护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供给的质量;中国倾向于利用国家力量,在有限开放教育市场的同时,运用国家权力,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制订法律框架来规范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克服高等教育市场的无序发展;欧陆国家倾向于利用国际力量,积极寻求欧洲范围的国际合作,旨在通过建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质量标准和监控程序来促进内部学术流动。院校层面上,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比较活跃,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的活动策略以举办分校和远程教育为主;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的高校更多以课程衔接、特许经营等活动策略拓展市场;欧陆国家重点鼓励合作形式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跨校园的联合学位和双学位项目。与英语国家普遍将竞争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不同,大部分的欧洲大陆国家寻求的是一种合作式的国际化策略,因为这种方法符合其传统的学术价值观,而且从政策导向上来说,合作也是欧盟有关议程的主题。在输入国家中,引进国外一流大学来本国举办分校是普遍性的做法,但中国以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主,其中项目安排有预科型、嫁接型、移植型、融合型等模式。

四、给予上海的借鉴与启示

各国成功的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与发展经验,对上海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有着较好的借鉴与启示:

1.当今世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国家(包括城市)教育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12]。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过剩”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短缺”产生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推力和拉力,但不同层面的推力和拉力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层面以及院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呈现出多样性特点(见表7-6)。

2.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并不等同于高等教育的同一化。各国应该从国家利益出发,立足本国国情,以各自的民族教育特色去丰富世界高等教育的宝库。

3.全面、主动、积极和尽快开放一切教育服务领域,积极鼓励国外资金投资上海教育,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层级,应该成为上海乃至中国迎接“教育全球化”挑战时实施教育政策创新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