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引领互动”教研方式的活动方式和好处

浅谈“引领互动”教研方式的活动方式和好处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研究以及“引领互动”式教研的普遍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特征将给教师群体的发展构建自我提升的在线平台。“引领互动”式教研正是教师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活动形式。“引领互动”教研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其直接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引领互动”的校本教研正是广大学校创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

张林翠

一、开展“引领互动”式教研活动的背景

建立“引领互动”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将有利于建设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实施新课程的迫切需要

新课程的理论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许多教师想变革教学行为,但由于把握不准或理解不深,教学行为的变革往往呈现出形式化、表层化的特点,反映在教学效率依然低下,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劳动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研究,如果教师能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那么,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好新课程理念的衰减和走样的问题,而且能不断地创新

(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教育要靠发展学校来实现,而发展学校主要是靠发展教师来实现,发展教师不能只是发展个别的、少数的教师,而要发展整个教师群体。校本研究以及“引领互动”式教研的普遍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特征将给教师群体的发展构建自我提升的在线平台。教师的专业发展一靠学习、二靠实践。“引领互动”式教研正是教师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活动形式。因为“引领互动”式教研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问题。

教学即研究,一旦教师树立了这种理念,那么他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研究中发生,在研究中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必然会带来观念的改革。新理念的吸收和教学行为的变革是理论、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相互结合和同步成长。这样的过程,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过程,具有内驱性、主动性。所以“引领互动”教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靠提高教学效率。“引领互动”教研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其直接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的问题来自课堂,研究的行为发生在课堂,研究的结果也必须落实在课堂,这样的教学研究效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作用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四)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

创办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与追求。创办学校特色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校长的风格、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科研的支撑、学校的底蕴和社区的环境等。其中,科研的支撑、“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共识,而且越来越为广大校长和教师重视。但如何走出一条立足学校、促进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路子是许多学校尚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引领互动”的校本教研正是广大学校创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在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中,学校可以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五)教研室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承担着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管理等传统职能的教研室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学科组建设、教师培养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深受学校和老师的欢迎与尊敬。

总之,以“引领互动”为基础的教研方式,将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它将作为一种新的学校文化,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教育规律决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对校本颇有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博士认为,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其中,校本研究按照他的定义,就是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关于四者的关系,他认为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中间,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由此可见,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即校本教研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整合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的中心和纽带。没有校本教研,就谈不上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

二、我校“引领互动”教研活动的开展方式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势,整合教研资源,增强教研力量,我校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区域教研工作,为我校教研质量的整体提升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领互动”为宗旨,积极参与听、评、议、教活动

我们英语教研组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的骨干引领作用,开展了听、评、议、教活动。英语组在马晓凤、刘叶玲、苏丹渝等这些有经验的老师以及骨干老师的引领下积极参加沙坪坝区的公开展示课和卓越课堂赛课。期间,大家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为新教师支招,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收到新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再对自己的课程设计修改。各位老师也积极听课、评课,参与听评课达10节之多,与执教老师研讨教程,商讨学法,多次打磨,撰写教学点评达5次之多,在公开展示结束后,各位老师深刻评点,互动交流,相互促进和提高。整个听、评、议、教的互动活动得到有序开展。新老师的赛课有了质量保证,“引领互动”教研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互动”为平台,组织引领,提升研究水平

校本教研活动一直是困扰教师的烦心工作。活动的组织难度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教研员和教研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挥了组织者的引领作用。教研员以教学沙龙的形式探讨英语课中“学本式卓越课堂”的特征,积极传达上级意见,广泛征集有效的教学方针,我们英语组青年教师张林翠通过教学沙龙活动的打磨,去年参加沙区卓越课堂赛课获二等奖,这是教研组长引领的结果,也是大家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互动的结果。

(三)“两课”为抓手,增进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

以推进课改为前提的教学研究活动得到了老师的普遍认同,活动重形式,看结果,发现新人,提升理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研组坚持四个统一:即教学目的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在此基础上着力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达标课和规范小科教学流程(模式)的学科研讨、教学交流提高的示范课,促进了教师勤于反思、善于总结、乐于提升的“五会五能”的专业化发展,增进了学科教师间的交流。

(四)相互交流,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讲座学习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再单纯讲理论,而是分析案例,在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在设计一堂公开课的时候,全组老师分工合作。把教学设计、教教案、资料收集、制作PPT、修改点评等分别分给相应的老师,然后整合出炉。这种全新的模式,构建了一种新的教研方式,为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们得到了空前的锻炼和提高,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五)管理方式改革使教研活动在新课程推进中有正确的方向和高效的作为

我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针对学校教研组的现状和存在的制约教研组发展的关键问题,将研究重心下移。教学干部深入到各教研组,与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则有计划、有侧重、有层次,创造性地开展教研组教研活动。

管理方式是从教研组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入手,解决教研组活动的入格入模问题,发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专业引领作用,引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持续优化,锤炼教研组长组织、策划和实施学科活动的能力。“教研组活动展示”的内容是学科间的共性问题,重要的是给出教研组活动的组织方法和工作流程,以便其他教研组学习、借鉴。通过教研组的示范活动,老师们厘清了贯彻学期教学计划、建立教研组计划与教师教学计划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教研活动的内容应该围绕学科教学的主干内容,例如,考试研究、试卷分析、典型试题分析等;明确了教研组活动的一般组织形式是以备课组为基层组织单位,充分发挥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安排中心发言人,围绕教研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们在轻松愉快的“沙龙式”学术活动气氛中,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六)专业技能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建构新型课堂

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新课程要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地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方法和积极主动、终身学习的态度;另一方面,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很不适应,这就要求校本教研要找到突破口,即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引领组内教师大力研究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开展“什么是一节好课”“新课堂,教师需要建立哪些新的角色”“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等专题的讨论;开展教研组课堂开放周活动;建立完善的教研活动中心发言人制度,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题一议,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研组内进行有实效的听评课活动,解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培训备课组长,通过备课组课前说课方式,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等,这些都旨在依托教研活动,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各环节将如何精雕细琢,如何体现教师的个性教学风格,构建新型课堂。

三、“引领互动”式教研活动带来的好处

(一)教研成员的引领者将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传统的教研模式缺乏科研含量,往往只停留在经验型的教学指导或者某种既成教育教学理论的推广等,没有创新可言。具有科研性质的校本教研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其理论和实践都是一片处女地,特别有待学校一线教师和广大教研员去开拓。在这种开拓的过程中,教师会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教研员也将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二)微观的课堂教学研究转向中观的学科课程研究和宏观的学校办学特色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成为核心问题与关键环节,也成为教研部门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要求教研室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而且要关注和参与地方或学校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以及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教研员的视野与思维也要从微观的教学细节与问题的分析转向中观的学科课程、教材的建构与开发,具体包括指导学校实施新课程计划、培训教师、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课程管理等,并且将进一步拓展到对学校宏观办学特色的构思与经营。而开展以校本课程、校本培训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研,将有助于增强教研室的服务意识,拓展教研室的服务空间,积极主动介入上述中观及宏观的问题研究,与校长和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一起对学校现状进行分析诊断,共同制订立足学校实际、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富有校本特色的中长期教科研计划,从而实现从微观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到中观学科课程研究及学校宏观办学特色研究的转变。

(三)单一大集中教研模式转向校本教研与集中教研互助相结合的教研模式

开展校本教研并不否定传统的集中教研,而是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集中教研的对象是全区的学校和教师,解决的是一些面上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的问题,它在新教师培训、教学常规指导、示范观摩和经验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校本教研则立足每一所学校实际,解决的是某一学校比较具有个性或特殊性的问题,它在开发校本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和办学特色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开展校本教研将有利于完善和补充传统教研模式,构建校本教研与集中教研相结合的教研模式。

(四)现代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

有专家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组织绩效可以大幅度提高。学校构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这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事先把教师培训好了整装待发,教师的成长是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在“引领互动”式教研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

总之,坚持“引领互动”式教研方式不仅能锻炼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也能尽快促进青年教师和全组人员的成长。与此同时也能为校本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教师个人、教研组集体和学校的发展受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