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话教育管理的评价取向

对话教育管理的评价取向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与科学领域的实证主义思潮吻合,而成为20世纪教育管理领域的主流评价方式,至今仍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及其管理实践。最后,结果性评价容易诱导教育及其管理以追求好的评价结果为目的,不可避免地会诱发功利主义取向,造成在教育及其管理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急功近利行为和非理性的恶性竞争。在CIPP模式中,过程性评价是指对所确定方案的实施过程的评价,为方案制定者提供反馈信息,用于发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

对话教育管理形成了一些新的评价理念,前面第二节所阐述的对话教育管理理念本身同时也是评价的理念,除此之外,这些新的评价理念还体现在对话教育管理的新的评价取向上,当然,这些新的评价取向同时也是新的评价理念。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相对于结果性评价而言的。传统的教育管理一般追求的是结果性评价。它是在教育管理活动结束后考察其结果或效果的一种评价,重点在于结果与目标的吻合程度,是一种事后评价。这种评价是基于一种“黑箱”假设,即把事物及其过程看成“黑箱”,只根据“黑箱”的输入和输出判断“黑箱”的功能,而对于“黑箱”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则不会探究,也无法探究。这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最好方法,它简便易行,便于把握,便于操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便于以事实和数据量化描述,可实现准确性和高效性。它与科学领域的实证主义思潮吻合,而成为20世纪教育管理领域的主流评价方式,至今仍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及其管理实践。但是,教育及其管理中的结果性评价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因为它存在内在固有的严重缺陷,主要表现为:首先,结果性评价只能考察显性的事实、效应与结果,而教育中事件的“教育效应”的呈现往往是一个长期的潜隐的过程,是难以在短期内“立竿见影”地见到效果的,因此,结果性评价中的所谓“结果”往往只是“教育效应”中的一小部分,结果性评价无疑就是以偏概全。其次,结果性评价主要是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定量描述与分析作出判断,而大多数的教育行为都是难以量化的,尤其是学生受教育、受影响的程度都是无法用量化的思维来判断的。第三,结果性评价更多关注的是教育及其管理中的物质因素,往往无视人的情感、道德、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精神因素。第四,结果性评价往往发挥的是甄别和筛选的外在功能,把教育、管理和评价对象分层分等,却难以发挥“以评价促发展”的内在功能,尤其是难以促进所有评价对象的内涵式发展。最后,结果性评价容易诱导教育及其管理以追求好的评价结果为目的,不可避免地会诱发功利主义取向,造成在教育及其管理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急功近利行为和非理性的恶性竞争

对话教育管理坚持过程性评价取向。“过程评价”概念早在斯塔弗比姆(Stufflebeam)的CIPP模式中就已提出。在CIPP模式中,过程性评价是指对所确定方案的实施过程的评价,为方案制定者提供反馈信息,用于发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假设是本体论意义上存在的过程原理。世界万物的存在是一种过程性存在,处在持续不断的生成变化之中,在此意义上,没有结果,只有过程。正如怀特海所说:“实际存在物是如何生成的,构成了这个实际存在物是什么,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是由它的‘生成’所构成的,这就是‘过程原理’。”[1]宇宙是一个由自我创造的事件组成的持续系列。”[2]由此一来,“新的存在体总是包含过去的存在体于自身之中,并蕴含着向未来的转化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