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评价中的管理思想

教育评价中的管理思想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随着新的管理思想不断提出,这些评价理论及实践也相继受到了挑战。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教育评价中“人”的主体地位得以不断凸显。综观当今世界出现的管理思想,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同样,教育评价也无不受其影响。全面质量管理已成为大势所趋,教育评价也应全面、系统地贯彻这一思想。

管理理论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对教育管理理论及实践产生着影响,而教育评价自然也或快或慢地受其影响。这不仅是因为评价本身就是一种管理行为,还因为评价对象是受一定管理思想支配的教育活动。因此,教育评价必须体现一定的管理思想,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提高管理效率。

自从有了教育评价,其中就渗入了一定的管理思想。有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W.泰勒(F.W.Taylor)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标志着人类由经验管理模式向依靠知识的科学模式过渡。这一思想直接促进了教育界的管理工作朝向标准化、定量化、程序化和效率化迈进,这些工作就包括教育评价。教育测量运动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兴起的,运动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测验”与“考试”,其中对标准化、数量化、客观化的追求就深刻地体现了评价“科学性”的萌芽。随后出现的拉尔夫·泰勒评价模式尽管较以前有很大进步,它侧重考察实际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程度,但其中对效率与标准的追求同样明显。然而,随着新的管理思想不断提出,这些评价理论及实践也相继受到了挑战。20世纪30年代,梅奥(E.Mayor)通过8年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从而拉开了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序幕,50年代后,这一理论开始在社会各界广泛应用。与此前后,系统管理理论则以其特有的“魅力”很快渗入管理活动的各个角落。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教育评价中“人”的主体地位得以不断凸显。克龙巴赫(L.J.Cronbach)在反对把评价仅当作具有“威胁性”的总结性评价时拒绝把评价当作一种判断的过程,“相反,一个非判断性的评价定义,如‘为决策提供信息’也许会顺利地被评价者和使用者采用”[52];库巴(E.Cuba)和林肯(Y.S.Lincoln)则基于价值多元化提出“评价是评价者与其对象双方交互作用形成共同的心理建构的过程”[53];而斯塔克(R.E.Stake)提出的应答模式,强调“通过评价者与评价有关的各方面人员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了解他们的愿望,以满足各种人的需要”[54],则更体现了民主与平等精神。而研究者提出的“评价重点应放在教育过程之中不是过程结束之后”[55],以及CIPP评价模式等则明显受到系统理论的影响。当然,教育评价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但它与教育管理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深受各种管理思想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面质量管理(TQM)逐渐兴起,这成为影响教育评价的又一强大力量。正是在各种管理理论的不断影响下,教育评价才得以从各个不同角度丰富与发展:由重视评价的工具性到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由关注结果到结果与过程的结合,由侧重“量”的评价到“质”与“量”的统一等。

综观当今世界出现的管理思想,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全面质量管理,同样,教育评价也无不受其影响。在我国,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运用于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已有多年,实践中也有许多自觉或不自觉应用的范例,如许多学校已通过了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ISO质量认证,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管理及评价界并没有在思想上全面接受这一管理理念,更没有在实践中系统引进并加以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已成为大势所趋,教育评价也应全面、系统地贯彻这一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