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崇明县“体教结合”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崇明县“体教结合”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题在调查分析我县“体教结合”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县学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查阅了县教育局、体育局有关“体教结合”方面的档案资料、市体育局和国家有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文件。从对学校领导的体教结合目的性的问卷调查显示,57%认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21.4%认为为校获得名次。

崇明县“体教结合”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范本兵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是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需要。本县自2008年成立体教结合办公室以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惑。如何加强县体育局和教育局两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训练模式如何适应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和需要、对二线队伍如何加强管理和增加支持力度等,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以探索出适合我县实际的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子。本课题在调查分析我县“体教结合”运行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县学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1)研究对象:城桥中学、凌云中学、东门中学、明珠小学、东门小学、堡镇小学、港西小学共7所县体教结合布局学校。

(2)调查时间:2011.9.23—2011.10.30

(3)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根据不同调查对象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就体教结合运行现状中所存在矛盾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设计相关问卷,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5份,回收102份,回收率97.1%。

②实地考察。对我县7所体育重点项目布局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体教结合”在基层学校的发展现状。

③小组座谈。召开校长、教练员、运动员座谈会,听取基层的意见。

(4)数据统计法。对调研和咨询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汇总。

(二)文献法

查阅了县教育局、体育局有关“体教结合”方面的档案资料、市体育局和国家有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文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统计

表1 学生家长问卷调查统计表(35份)/%

表2 学生问卷调查表(32份)/%

表3 教师问卷调查表(21份)/%

表4 学校领导问卷调查表(14份)/%

☆注:本表为多项选择

表5 布局学校业余训练基本情况调查表

(二)调查结果分析

由上述表中显示可作如下分析:

(1)表1显示学生家长对目前的体教结合工作知晓度不高,51.4%家长能略知一二。支持自己孩子参加体育训练的为65.7%;对孩子文化与体育成绩很关心的为77.2%;但担心孩子因训练而影响学习的为65.7%。家长对孩子的体育特长发展的关注度,看发展情况再定的占57.2%;希望在体育上得到发展的为42.8%。

(2)从表2、表3显示各校训练的形式为每周固定为主,每周训练次数最多为5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重新编班的为31.2%;为运动员进行适当补课的学校为31.2%;没有任何措施的为37.5%。

(3)表2显示学生认为训练对学习没有影响的占56.3%;有一定影响的为43.7%。

(4)表3显示目前教师从事业余训练被计入工作量的仅为38.1%;适量计入的为19.1%;不计入工作量的达42.8%。

(5)从表3、表4显示目前各校主要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学训矛盾、师资问题、资金扶持等方面。

(6)表4显示各校对县体教结合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92.8%认为能办实事,对基层学校的体育工作有支持和帮助。

(7)表5显示我县布局学校在训练时间、训练人数、带教教师、男女比例、项目梯队等各校存在很大差距。

(三)“体教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学校训练为主的学校体育资源普遍缺乏,科学办训积极性受限制

县体育基地学校城桥中学外聘了2名资深乒乓球教练、招聘了4名专业教练员,共引进了25名运动员。自行车项目和明珠小学的射箭项目由县体校派教练执教外,其他学校均以学校教师训练为主体,业余训练缺乏专业技术队伍指导而导致在训练时间、训练质量、训练效益等方面达不到专业训练的要求。由于是学校办训,学校还只是把体育训练停留上发展特色学校,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一般要求上,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根本务上。保障机制还不完善。从对学校领导的体教结合目的性的问卷调查显示,57%认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21.4%认为为校获得名次。在训练时间的安排上,有61.9%的学校实行每周1小时的训练,而同时实施“2+2”训练模式的只占14.2%。认为存在学训矛盾突出的领导占48.7%,体育教师占57.1%,认为资金困难的学校领导占35.5%,体育教师占57.1%,体育训练计入工作量的只占38.1%,适量记入占19.1%,暂无记入的占42.8%,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使科学办训的积极性受到限制。

2.训练规模总体偏小,缺乏竞争力

我县部分训练项目的设置与市项目设置衔接度不高,至目前还没有与外区的联办项目,总体显得势单力薄,呈现项目少、规模小的局面,很难形成较强的竞争力。田径、自行车、水上项目是县列为的重点发展项目,由于受教练员配备、训练设施简陋、运动员生源的因素制约,训练绩效难以有更大突破。影响其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家长对体育训练的偏见,认为学生参加业余训练会影响文化学习成绩,尽管31.2%学校采取了补课方式、31.2%的学校采取了集中编班方式,把运动员训练影响学习成绩的程度减到最小,但还有65.7%的家长心存忧虑,不支持孩子参加训练占28.5%,21.4%的班主任不配合,使运动员生源质量受到限制,训练质量提不高。

3.训练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本县的业余训练经费虽然逐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增加,但仍不能满足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本市其他区相比,业训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特别在重点项目、场地设施、训练器材和县少体校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差距更为显著。

4.政策导向尚未到位

业余训练的政策导向,重点项目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实行优惠政策方面,优惠覆盖面小,分数降低尺度有限,尤其是初中体育特长生推荐工作政策导向不明晰,优秀人才升学的绿色通道不畅通,导致一些体育特长生因上学问题而不得不放弃训练。还有在考评机制、激励机制、长效管理机制上尚不完善,亟待进一步得到有关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5.学校的体育文化的打造阻力重重

在访谈中我们感到个别学校的体育文化积淀不深,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未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还有一定的阻力,所以如何引导学校整合自身的优势形成整体特色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对策与措施

1.继续完善业余训练的多种模式

从本县目前业余训练发展状况看,办二线运动队学校、传统学校和体育学校三种模式都存在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在未来的业余训练发展中要继续保持三种模式并存的发展道路,但要优化项目布局,使各种体教结合模式形成有效的补充,打造各有特色的体教后备人才培养网络。针对本县实际情况,一是对县少体校要扩大办学规模,要扩充重点项目和新增项目的运动员编制,在项目设置和在训学生人数等方面缩小与其他区的差距。鉴于目前少体校训练场地设施滞后的状况,要着力改善、做好水上项目训练河道的选址工作和码头建设工作,改善现有训练房设施设备,加快少体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二是对重点项目提供保障。本县确定的重点项目为田径、自行车、水上项目、乒乓球,在训练经费、教练员配置和建设扩大在训运动员队伍规模等方面,要借助县级体育网络建设,着力解决生源出路,技术和经费的扶持,提供切实的保障,形成与少体校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格局,提高项目投入产出比的综合效益,增强工作亮点和竞争力。对传统项目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梯队布局,重点扶持城区及周边学校。试办市二线运动队学校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训练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高高中运动员在校的数量,确保参训、参赛运动员的人员配置,确保训练工作的有效开展。

2.加强对二线学校的扶持和管理

体育局要强化对试办二线训练学校的资格认证与考核工作,提高准入门槛和准入后的保障。特别要注重平时的考评,制订一系列的奖惩政策,把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供给体系。明确其训练任务,确保对其经费的投入和体育特长生出入口的畅通。针对县体校的学生和初中体育特长生升学的瓶颈问题,县体教结合办公室要着力做好协调工作,确立初中体育特长生升学优惠保障措施,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升学问题,要与对应的高校逐步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确保高中运动员的出口畅通,从而扶持其走上健康、高效的发展轨道。教育局更要重视对试办二线学校的扶持,增加体育训练成绩在其综合考评中的比重,并在经费投入上对其倾斜,调动学校办训的积极性。

依据县级重点布局学校和网络学校的工作要求,修改完善县体育传统学校的准入标准和评估考核细则,为充分调动基层学校参与业余训练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在技术、经费上提供有效的保障,以扩大学校业训的网络规模,积极稳妥地扩充运动员,全面提高学校的业训水平。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素质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管理为抓手,注重教练员队伍的考核,完善考核方案和措施,要将运动员输送、管理、教练员业务能力、学习培训作为考核重点,提高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直接链接;对县业余训练网络学校的教练员队伍管理,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将小学向县体校输送学生的质和量列为主要指标,为更好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创造激励机制。

二是强化教练员专业培训。针对目前基层学校普遍存在训练工作欠科学性、欠专业性问题,将制订3年培训计划,通过有计划地举办县级培训班,选送参加市级培训班和赴市专业队跟班训练的形式,争取实现3年内培训率达50%以上的目标,促进基层教练员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是重视体校教练员的梯队建设。针对我县体校专业教练员年轻人居多,基层传统学校教练员专业水平不高的实际,必须着力抓好教练员队伍的梯队建设,尽可能实现教练员技术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配置的要求。要有计划地引进优秀教练员,争取在2010年前再引进教练员3—5名,使体校的高级教练达到10%以上、中级教练员达到70%以上。这样,以体校为龙头,加强对全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练的指导,不断提升基层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4.加强联办项目建设

与外区联合办训是加速提高我县业余训练水平的重要举措,要用足用好上海的现行政策,做好优秀运动员的引进工作,有效支撑本县发展重点项目的人才补充,提高我县在市重大比赛中的竞争实力。

5.积极做好体教结合的宣传工作

县体教结合办公室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履行职责,开拓创新,积极做好各项工作。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树立典范。通过媒体宣传体教结合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全社会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形成良好的工作局面。

6.以文化铸造学校整体特色

一是开发整合特色课程,构建学校乒乓球、射箭、自行车等训练体系,全面规划学校课程建设。以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突破口,开发一些有体育特色的课程。

二是着手建设新型的制度文化,探索学校体育文化管理模式。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树立为特色服务的意识,全面提高管理效益。

三是凸显教师主体地位,构建进取和谐团队。学校校园文化打造的关键是学校优秀传统以文化方式影响、教育着教师和学生,规范、引导着师生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我们既要看到优秀传统和文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同时还要认识到,教师是弘扬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

四、结论

加强体教结合,既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本县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又能使体育后备人才得到全面发展,真正造就出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加强我县体教结合工作,是培养本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由之路,也是我县由一个体育弱县逐渐迈向体育强县的必由之路。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进一步加强对体教结合工作的领导,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努力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

2.加强管理,优化青少年儿童业余训练体系

(1)构建多层次的业余训练网络。

(2)提高教练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3)建立多元化业余训练新模式。

(4)抓好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单项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夯实业余训练基础。

3.优势互补,着力营造培育体育后备人才的良好环境

(1)以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办训效益为宗旨,突出发展优势项目,大力加强重点项目,努力提高基础项目,加快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2)建立体教结合工作激励机制。建立运动员输送奖、优秀教练员奖等激励政策;通过业绩公开,对业绩优异的学校、个人进行奖励。

(3)健全科学的评估机制。制订各项目学校的工作职责,加强对项目布局学校的组织管理考评;制订教练员业务考核细则,加强对运动队训练效益的评估。

(4)改革竞赛体制。在青少年常规赛事的基础上,建立校际联盟、开展校际比赛等多种竞赛方法,突出基础、突出技术、发挥竞赛的杠杆和引导作用,促进业余训练工作的深入开展。

4.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成立县田径、乒乓球等项目中心教研组,加强理论研究和训练手段的探索;发挥县体校在业余训练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基层教练员的岗位培训,选拔一定数量的学校体育教师参加市体育局组织的教练员培训班学习,通过业务培训,带训、中心组教研等活动,不断提高学校教练员的业务素质。

本县的体教结合工作,从由体教两家以互通信息为内容的体教结合初级阶段,到以优势互补为内容的体教结合发展阶段,再到目前积极互动的体教融合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教育系统为主体的试办二线学校,以体育系统为主体的县体育学校和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建的传统项目学校三种体教结合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发展中都为本县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贡献,但都遇到一定的发展问题。在未来的崇明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应不断优化三种模式,使项目布局科学合理,体教资源有机整合,职责机制有效发挥,业训绩效不断放大,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系崇明县凌云中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