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

浅谈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博硕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后,学位论文保存在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法定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及学位答辩委员会专家手中。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搜集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图书馆应与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取得联系达成一致,从制度上确保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上缴。鉴于学位论文的诸多特点,主题词无法对其深度标

浅谈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

李 琰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学位论文文献的特点,建立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意义,对学位论文的收集、标引、检索等环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位论文 数据库 研究生

学位论文主要指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取得学位资格而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连年扩招,被授予学位的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学位论文也越来越多,学位论文作为一种文献信息资源,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位论文的特点

学位论文是一种记载人类知识信息的重要文献类型,与其他类型的文献信息相比有以下特点:

1.选题新颖,具有独创性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都涉足前人尚未研究过或尚未研究成熟的学科前沿性课题,如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因此,博硕士学位论文是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与科技发展动态的重要信息媒介。

2.内容专深,学术价值高

博硕士研究生是经过严格筛选产生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在本学科有造诣的导师指导下,在系统调研和追踪国内外本学科研究的成果和动态的基础上完成的学位论文,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

3.内部保存数量少,不易获取

博硕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后,学位论文保存在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法定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及学位答辩委员会专家手中。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印数较少,一般不公开发表,只有少数学位论文日后能在期刊、会议上发表或以专著的形式出版,所以学位论文很难获取,学位论文不能被广泛利用,也就影响到其学术价值的提升。

开发学位论文的意义

1.有助于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向

研究生在选题前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是否有人做过类似的研究工作。若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哪些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避免与他人重复研究;若没有,就可以论证选题,确立研究方向,开始工作。

2.有利于保存和提供历史素材

在研究生教育中,同一学科、同一研究方向或同一导师的研究生对同一课题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图书馆保存和开发学位论文,为以后学生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素材,并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连续性和循序渐进性。

3.有利于学位论文的传播,实现资源共享

学位论文答辩后一般不公开发表,印数少且收藏单位少。计算机没有普及前,学位论文大多数是纸质的,保存上有诸多的不便,检索点少,检索起来非常困难,影响了学位论文的利用。现今高校图书馆收藏学位论文后,通过科学加工,精心组织建立起来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在校园网上运行,通过计算机网络使学位论文能够跨时空、跨地域地广为传播,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4.反映出高校的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和科研水平

以我校为例,1981年首届研究生招生只有几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发展到今天有29个硕士点、13个博士点招收研究生,每一篇学位论文中都翔实地记录了我校学科的发展变化和科研水平。建立学位论文数据库,不仅能加快文献信息网络化建设,还提高了高校的社会影响,显示出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对高校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促进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产生

图书馆建立中国传媒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方便读者利用这部分信息资源,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评判学位论文的水平,这样有助于促进指导教师精心指导学生,促进研究生努力写出高水平的学位论文。

国内外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现状

国外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起步较早,1996年美国教育部投入专项经费由弗吉尼亚技术学院实施的NDLTD计划被认为是全美非赢利性“网络博硕士论文数字图书馆”的里程碑,同时也在国际上树立了博硕士论文数字化网络信息服务的典范。目前,国外许多大学的图书馆、机构和商业公司都在Internet上提供博硕士学位论文索引服务。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国家法定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凭借自己的收藏优势,开展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国内一些高校、研究所也利用自有资源自建学位论文数据库,像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高校学位论文库”,几十所高校对分散在各自学校中的各类学科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建库、上网,使原始的学位论文信息获得升值。不管是国内的学位论文数据库,还是国外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建库基本形式基本为题录型数据库、文摘型数据库。或全文型数据库,它们建库的类型不同,建库的难易程度不同,所揭示学位论文的深度也各不相同。

建立我校学位论文数据库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文献信息需求量日益增大,作为学位论文收藏单位的图书馆有责任将学位论文进行数字化加工,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检索查询服务。

1.做好学位论文的收集工作,确保数据的完整

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搜集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图书馆应与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取得联系达成一致,从制度上确保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上缴。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印刷版与电子版提交给校图书馆,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完备的情况下,也可实现网上学位论文远程提交。在收集学位论文时,为尊重和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应与作者及时签署一份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对涉密的学位论文应按授权期限解密公布。

2.确定建库原则,提高数据库质量

我校从1981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至今已有二十多年,面对着众多的学位论文,就图书馆目前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说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输入计算机实现学位论文数字化,因此在完成本年度博硕士毕业学位论文数字化的前提下,我们需分层次、有选择地对学位论文进行回朔建库,选择加工学位论文的原则是:(1)按学科专业,优先选择我校重点专业学位论文。(2)按读者的需求,优先选择需求多的学科专业学位论文。(3)按授予学位时间,优先选择近期的学位论文。

3.制订标引规则,提高数据库检索命中率

标引有着它自己的规则,要做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标引需要,需满足以下条件:能系统反映原始文献信息;有助于读者用较少时间浏览较多的文献信息;能提供检索所需的文献线索。

(1)著录标引

著录标引全面反映了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征,著录应以《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有关学位论文编目规则和《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NMARC)为依据,并根据学位论文的特点,除主要责任者外,应将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作为其他责任者进行描述,突出导师的作用;学位论文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领域)、学位授予单位等都是重要信息源,应将它们作为特殊细节予以描述,以求完整地揭示博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为读者提供多个检索点,提高查全率

(2)分类标引

要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为标准,针对博硕士学位论文多主题、跨学科的特点给予分类标引,每篇学位论文应给予两个以上分类号,对交叉学科的学位论文应给出相交叉类目的分类号;对综合性、前沿性学位论文,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应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给予分类号,所给予的分类号要有利于提高学位论文查全率。

(3)主题标引

主题标引是从特性的角度揭示文献内容给文献以标识。鉴于学位论文的诸多特点,主题词无法对其深度标引,为了提高主题标引的精确度,一般采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标引形式。我们可根据论文标题、目次、文摘、结论、内容选择关键词,每篇文章应给予3~10个关键词,如有的关键词在主题词表中可以找到,我们就将对应的主题词和关键词一同标引上;有的学位论文论述的观点新,从学位论文中所选的关键词在主题词表内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词,我们就将关键词标引上。关键词标引增加了主题词标引的深度,弥补了主题词表的不足,适应了读者使用自然语言的检索习惯。不管我们标引主题词还是关键词都是为了全面揭示学位论文内容和特性,提高论文查全率。

在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时,我们要严格执行所制定的标引细则,力求前后标引保持一致。

(4)设计多种检索途径,提高检索效率

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应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界面,强大的检索功能,使读者能够迅速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学位论文不同于图书、期刊,读者从题目、作者等项目检索的不多,而多是从学科专业、指导教师项目进行检索,所以我们除将题名、作者、分类号、关键词、主题词等字段作为检索点外,还应将指导教师、专业代码、研究方向、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时间等字段作为检索点,以求全面、完整地揭示学位论文的内容,为读者提供多个检索点,提高检索有效命中率,取得最佳的检索效果。

建立与资源特性相适应的数据库导航系统,也是提高检索效率切实可行的办法。根据学位论文内容进行数据归类,从而把数据库资源组成一个有条理的体系。学位论文的文献性质决定了其学科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按照学科专业对学位论文进行文献归类更加可行。学位论文数据库除按学科设置导航体系,还可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设置分类导航体系等,多重导航体系性,可以为读者提供灵活方便的导航选择。

建设学位论文数据库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以图书馆为主体,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才能尽快建设好具有中国传媒大学特色的、数字化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库数据。

[参考文献]

1.孙茜:《浅谈高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王军等:《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研究》,《图书情报》,2004年第3期。

3.刘思得:《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南平师专学报》。

4.姚蓉:《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的思考》,《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