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社会道德建设问题

浅谈社会道德建设问题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道德建设仍具重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社会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虽然这种现象存在于极少数公职人员,但产生了很强的晕轮效应,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道德的负面影响最大。当前社会存在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德治与法治不能有效衔接,导致败德行为的法律低代价,并与违法行为的道德低成本交织在一起,是导致许多道德问题持续产生的重要原因。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中共胶州市委党校 朱铎鹏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与人的道德素质提升相适应,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威,正是着眼于这一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部署,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充分体现党对社会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但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存在的局部道德滑坡问题还相当突出。社会道德建设仍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道德建设,弘扬尚德之风,需要党和政府的强力推进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当前社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但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等原因,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还存在道德滑坡和道德失落的现象,有些道德问题还相当突出。我国社会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特定时段。我国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和时期,比如,社会灾害发生时期,个别人会散布谣言、哄抬物价甚至制造事端;交通事故发生时刻,一些人会漠视生命,哄抢公私财物而全然不顾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新的政策特别是新的制度体制推行的初期,在利益冲突面前,一部分人很难坚守道德律令,往往损人利己,利益为先。

第二,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域。一是在生产经营领域。一些经营者有见利忘义,在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不顾消费者健康和安全,制售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药品。二是在公共领域。表现最为普遍、最为突出的是职业道德的问题和公共秩序失衡的问题,少数医疗人员、教育工作者吃拿卡要,职业道德沦丧,严重危害着正常的社会道德秩序,损害着健康的社会风气。三是在少数行政权力部门和执法部门领域。一些国家机关和执法部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影响极坏,它败坏了党和社会风气,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第三,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员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玩弄女性等,也有一些公职人员不讲公德,时常是官员自居,在社会上口碑极差。虽然这种现象存在于极少数公职人员,但产生了很强的晕轮效应,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道德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为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一些企业甚至有些国有企业负责人,只讲利润不讲道德诚信,全然不顾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对企业与民争利、设置消费陷阱等现象置若罔闻。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一些专家学者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媒体记者道德缺失,钱文交易,信口开河,指鹿为马,扭曲事实,掩盖真相。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引发了不良道德风气,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

二、社会道德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道德教育缺乏实效。道德的发展轨迹和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同向的,但绝非简单的同步。旧的道德观念将长久地影响社会成员,而新的道德观念转换成为社会成员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往往需要较长教育实践过程。当前社会道德教育往往停留在说教灌输,道德观念入耳而不入心,流入形式。因此,亟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和教育模式,这既需要宣传思想部门和教育部门大力宣传,更需要公民道德实践的有力支撑。

第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攻艰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给不良道德倾向的滋生提供了便利。比如,近年来我国出现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商人道德上的缺失,其主要原因还是制度上的缺陷,职能部门不能有效配合,市场监管存在真空,给不良企业和不法商贩有机可乘。

第三,个别司法机关办案不公。道德的逻辑起点是公正,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司法公正对于社会公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一些司法部门和司法人员办事不公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特别是个别案件的判决混淆了是非曲直,突破了道德底线,严重地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给社会道德系统致命冲击。

第四,法治和德治还不完全相适应的原因。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内涵,法律是道德的制度底线,只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有效解决社会道德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当前社会存在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德治与法治不能有效衔接,导致败德行为的法律低代价,并与违法行为的道德低成本交织在一起,是导致许多道德问题持续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五,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的原因。部分媒体尤其是网络新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热衷于对一些道德失范问题过分夸大炒作,严重影响了公众对道德建设的信心,增加了社会道德建设的难度。曾经轰动一时的彭宇案,对老人摔地扶不扶的问题进行大肆炒作,结果是媒体赚足了眼球,道德沦为了是非,“各扫自家门前雪”成了一些处事潜规则,扭曲了社会道德标准。

三、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策略

尽管社会道德面临挑战,但是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文化传统已成为民族基因的重要内容,社会新常态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果,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始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伦理教育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伦理道德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是城市道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内容丰富,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和勇毅力行等美德,是形成崇高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伦理观念,以各种形式向社会成员进行渗透,让这些观念在社会观念中扎根,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社会风尚蔚然成风,从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社会成员个体而言,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如果每个人都勿以善小而不为,躬行实践,众善奉行,人人修身自律,人人积小善而成大德,那么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一定会提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理想也一定能实现。

(二)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道德建设框架

青少年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和启发青少年增强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提高对是非、美丑、荣辱的辨别力,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仁爱心、同情心、羞耻心,引导青少年形成完善、高尚的人格追求和思想道德水准。

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沿主阵地,教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光靠老师说,最主要是通过孩子自身的生活体验,形成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针对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状况,启动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把良好道德优秀品德的培养融入生活和社会实践,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以学校教育为主,同时要争取家长关心、配合和支持。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更要关心孩子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尤其要注意家庭美德建设,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感染、影响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道德环境,培养其自理能力和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律的心理品格。

社会道德实践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团体都要负起自己的职责,加强道德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为青少年道德实践提供基础条件。要大力加强青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各类教育基地的建设,不断挖掘教育内涵,探索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更好地为青少年道德发展服务;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些深受青少年欢迎的社会活动,吸引青少年普遍参与,以此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道德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良好的社会道德形成、巩固、发展始终离不开法治机制的保障。加快道德领域立法。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看,以法促德是一条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公德建设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公德建设方面的立法,使社会道德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是可选择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些急迫问题,作为立法重点项目,争取早日制定施行。如学习借鉴国外的“好撒玛利亚人法”,尽快制定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为救人者撑腰,让救人者免责,保护施救者,严厉惩处被救助事后反诬行为。二是加快推进道德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政府诚信、商业诚信、社会诚信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的机构和公民道德信用记录,让失德失信者受到应有的约束和惩戒,切实发挥道德信用的约束力,提高道德失衡的法律成本。三是在执法层面,行政和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承担起维护和引导社会道德的责任。对一些造成恶劣影响的违法案件,法律应当奉行弘扬真善美、制裁假恶丑原则,予以严厉处理。

(四)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

新闻舆论是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舆论监督,能给人以警示,推动人们进行自我约束,自觉地端正思想道德和行为,起到“道德法庭”的作用。因此,新闻舆论应着眼于传递正能量、美能量、善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压制不良之风,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传递到千家万户,普及到每个家庭成员,培养人们崇高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的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自尊自爱意识。新闻舆论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发挥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匡扶正义、净化世风的作用,对社会道德的主流层面进行挖掘和弘扬。

对社会道德的主流层面进行挖掘和弘扬,首先要树立“正气”。新闻媒体要善于通过道德模范的行为示范教育来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鼓励和保护公民遵守道德规范、行善助人的积极性,让尊崇道德规范成为“常态”和良好习惯,引导社会公众“见贤思齐”。其次要打压“歪风”。新闻舆论应强化社会道德观念监督,对具有不良思想道德行为的人和事进行旗帜鲜明的批评,凡是损害政府公信力、破坏商业诚信以及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行为,都应义正词严地进行“口诛笔伐”,形成敢于向不道德行为斗争的社会风气。

(五)党和政府要积极倡导和强力推进,强化道德建设顶层设计

公民道德建设重在公众自觉养成和思想内化,但同时也需要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党和政府应强化道德建设顶层设计,把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之中,确立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激励导向,把公民道德建设任务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使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结合起来,使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道德建设相得益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