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着力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

着力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研员要对教师的课程实施工作进行诊断与反馈指导;对校本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过程的规范性、课程开发质量作评估与反馈指导;对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给予评估与有针对性的专业帮助。教师对教研员的敬重度、接纳度和信任度深刻地影响着课程指导效益。教研员要借助网络教研开展课程指导活动。课程指导是教研员职业生活的新内容。三是针对我校教研员课程指导的共性问题,邀请市级专家作释疑

着力提升教研员课程指导力

(发表于《上海教育》 2010年6A)

教研员课程指导是指帮助教师提高课程执行力的活动,包括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力、课程开发力和课程教学活动落实力等。“课程指导力”正是教研员在这种活动中显现出的对教师“给力”的能力。当前,我县新课程推进工作处在攻坚阶段:三类课程的协调推进、课堂教学的实践变革、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等进入到了“深水区”。通过多年锤炼,我校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身不够“有力”,对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不够“给力”的现象。高质量的“给力”实践是教研员“有力”起来的主要源泉,也只有“有力”了,才能更好地“给力”,这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以提升“课程指导力”为目标导向,实施“三个六”提升工程,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研员队伍,是我校未来五年改革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

一、 明确教研员课程指导的六个职责

深研课标,结合本学科课程实践现状,编制好学科课程发展的整体规划,尤其是三类课程协调发展,并有步骤地加以整体推进,这是教研员开展课程指导活动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教研员还要具体履行好六个方面的指导职责,对教师“给力”,并在此过程中使自己“有力”起来。

(一) 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新教材

首先,教研员需要把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想等用教师的话语系统精准地演绎出来,让教师更容易地领会与接受;其次,教研员需要把教材的变革之处,包括学科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教学方式的新要求,通过研读准确、有序地传递给教师;最后,教研员需要对教师新课程实践进行研究,尤其是要把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反馈给课程设计者与教材编写者。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员要着力实现课程教材与课程实践的良性互动与优化

(二) 援助教师的课程开发

教研员要对教师的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给予专业援助;对骨干教师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进行专业指导;还需要为教师提供丰富而有质量的课程资源与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

(三) 引领校本研修实践

当前,校本研修的平庸化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教研员要着重做好三种“引领”:一是蹲点引领。每个教研员必须蹲点一所学校,“解剖麻雀”,认真研究教研组建设规律与有效的校本研修经验,开展实践示范引领。二是经验案例引领。从岛内外寻找校本研修的经典的成功案例,开展案例培训。三是理论引领。认真研读校本研修的理论,探索其基本规律,用理论引领校本研修实践。

(四) 支持课堂教学的变革实践

教研员要做好两种“专业支持”:一是引导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三维目标编制,教学资源的过程生成,师生、生生间良性互动,更富有活力的组织形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向的课堂评价等。二是狠抓教师的新基本功。包括基于学情与教情分析的教学设计能力,基于知识点、网上阅卷与统计学技术的命题、质量分析新技能,基于网上公示、家校互动新要求的作业布置能力,基于个性化发展的学习辅导能力等新基本功。

(五) 开展课程实践的相关评价

教研员要对教师的课程实施工作进行诊断与反馈指导;对校本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过程的规范性、课程开发质量作评估与反馈指导;对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给予评估与有针对性的专业帮助。

(六) 唤醒教师的课程自觉

课程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要课程指导。在课程指导活动中,始终把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作为终极价值,以努力使教师从一个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课程的成熟开发者和创造性实施者。

二、 教研员提升课程指导有效性的六个切入点

教研员要着重从六个方面努力提升课程指导活动的有效性,以更好地对教师“给力”,并从中使自己更“有力”起来。

(一) 关注非专业因素力量

教研员要做到“可敬”“可亲”“可信”。要用自己的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清晰的思路、振奋的精神,让教师有可敬重感;用真心的关爱、服务的意识、朋友的站姿,让教师有可亲近感;用公正的行为、一致的言行、严明的纪律、客观的评价,让教师有可信任感。教师对教研员的敬重度、接纳度和信任度深刻地影响着课程指导效益。

(二) 增强问题研究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教研员首先要深入调研、广泛调研、蹲点调研,发现课程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尤其是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共性问题;其次要通过研究,积极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与方法;最后要通过专题教研与培训活动,使这些问题及时地得到解决。

(三) 开展分层分类指导

课程实践问题不仅有全员的共性问题,更多的是不同发展群体、不同学校教研组、甚至是不同教师的个别问题。教研员要分层、分类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指导活动,尤其是要深入到有代表性的教研组,开展持续的合作研究与课程指导。

(四) 重视实践示范引领

教研员的课程指导不仅要用“嘴”,还要用“手”。要组织骨干教师针对课程实践问题,开展新课程实践新形态的创造工作,用经典的、生动的实践案例,让新课程理念不仅可听,而且可以看、可以模仿着学。教研员还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变革的示范者。

(五) 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研员要充分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要发挥网络教研的独特优势。崇明岛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专业引领力量相对不足。教研员要借助网络教研开展课程指导活动。要精心选择好教研专题、相关素材,设计好动态开放的教研过程,尤其是要利用好本学科专家力量,让其适时介入,发挥好专业引领作用。

(六) 善借外力

教研员要借好“两种力”。一是教师课程实践的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研员成功地进行课程指导在于如何激活教师的课程实践热情与智慧。一线骨干教师提出的课程实践问题解决方案,往往会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二是专家的指导力。要适时邀请岛外专家对课程实践进行诊断、为课程实践疑难问题的解决点拨方向。

三、 促进教研员“课程指导力”有效发展的六项任务

学校要从六个方面让教研员“有力”起来。

(一) 强化教研新文化

近年来,我校努力克服教研工作行政化倾向,淡化自上而下的管理意识,积极倡导服务意识、引领意识。在新课程推进中,教师更需要关于课改实践问题的求解服务。课改是一个人为事件,先有蓝图,后有“施工”。没有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施工质量就难以保障。教研员不仅要有弯下身来的“服务”意识,也要有挺起胸来的“领跑”精神。

(二) 引导课程指导行为

编制《教研员课程指导行为指南》,明确课程指导的职责内容、有效指导的路径方法。教研员课程指导行为要基本做到内容不遗漏,过程环节不缺失,以确保课程指导的质量;同时,要积极鼓励教研员去创造指导实践的个性特色与新经验。

(三) 开展专题培训

课程指导是教研员职业生活的新内容。为此,学校为教研员提供开放式专题培训。一是由领导班子人员分别担纲,开设“叙事研究与教研故事写作”等四门教研员岗位实训长程课程。二是积极鼓励教研员开发以自己的课程指导实践经验案例为主体的微型实训课程。三是针对我校教研员课程指导的共性问题,邀请市级专家作释疑解惑式的学术讲座。四是组织教研员参加各类国家级、市级的培训者培训,包括网络教研模式培训。

(四) 促进伙伴优质互助

各学科教研员遇到的课程指导实践问题往往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教研室要从三方面促进伙伴互助。一是举办专题论坛。开展课程指导活动经验、教研故事的研讨、交流,实现智慧共享。二是联手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有共同兴趣的教研员,联手开展攻关研究。三是开展课程指导实践的现场展示与研讨。在观摩中感悟,在现场研讨的思想交锋中激荡智慧。

(五) 构建动力机制

一是外在的驱动。建立相应的制度、行为规范,加强对教研员课程指导活动的检查、评价、管理与质量反馈。二是内在的鼓动。首先是鼓励教研员开展课程指导活动的课题研究,并给予研究经费的资助;其次是鼓励教研员把研究成果与所积累的经验课程化,并为其搭建经验传播的平台,包括出版专著;其三是引导教研员体验成事中成人的快乐;其四是对课程指导活动实绩进行客观评价,纳入考评体系。

(六) 激励自我实践与反思

教研员课程指导力发展的根本源头是自身指导实践与有质量的反思活动。学校要从三方面去激励教研员的自我教育。一是从制度、工作要求层面,鼓励教师投身到课程指导实践活动中去。二是激励教研员开展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高质量课程指导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更具有促进岗位成长的价值。三是激励教研员对指导实践进行高质量的反思,创造属于自己的教研故事与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