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改革呼唤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课程改革呼唤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校长的课程领导角色及其责任长期被忽视,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校长作为行政领导者的角色。因此,建构主义课程使得校长的课程领导成为一种必要。本书尝试在校长课程领导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一些启迪,从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从中外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为数不少的课程改革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新课程改革,专家学者们自以为课程改革计划设计得非常完满,但课程改革的方案却以失败告终,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当时美国的课程管理体制应是改革没有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把真正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排斥在课程方案的制订工作之外。对于校长和教师来说,他们只是课程改革方案的监督者和执行者,没有资格参与课程的制定,在整个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没有什么话语权。而我们今天的中小学,已经实现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教学的权力得到下放,校长的课程领导权力也得以扩大,随之对校长的课程与教学的领导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西方近两百年的课程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的课程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和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国家的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也决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上的权力分配结构。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现了课程的集权和分权的结合,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这种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这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改变了在以往课程发展中的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被赋予一定的课程权力。落实这部分权力,离不开校长的课程领导。校长是一所学校行政、业务工作的最高领导者,拥有对学校最直接的管理权限。然而,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角色长期被忽视,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校长作为行政领导者的角色。校长履行的主要是一种管理的职责:对学生的管理、对教师教学的管理。当然,这是对校长的一般要求,也是从教育行政的角度对“校长”这一概念的传统界定。而要成功地担负起这个责任,就必须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1]课程领导对校长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何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更需要校长本人去深入思考和践行。

在我国,校长的课程领导角色及其责任长期被忽视,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校长作为行政领导者的角色。校长履行的是一种对学生的管理、对教师教学的管理的职责。因为我国中小学长期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学校只需要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而不需要考虑课程建设的问题。而在当今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长除了要发挥原有的管理职能外,还要体现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注,并证明自己在该领域的专业水准。这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职责,而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长必须承担的新职责——课程领导的职责。[2]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管理赋予了校长更多的权利与义务,校长不仅承担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责任,还承担着提升课程品质、研发校本课程以及协助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任。在这种新的教育背景下,校长必须更新自身的课程理念和角色意识,主动从“行政”权威向“专业”权威转变,即校长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体,不仅要在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中有所作为,还要成为课程团队的建设者和领导者,课程的规划者,课程方案的制订者。所以,这些都需要校长能够准确地定位自身的课程角色,深刻理解其角色的内涵,有效地履行校长的角色职能。

20世纪中期以来,建构主义成为风靡全球的理论派别。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意义赋予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对客观世界做出自己的主观解读和思考。在此种意义之下,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进行意义建构的资源条件,课程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当今,这种建构主义课程观已经日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重视。所以,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如何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学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就需要校长有较强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之所以取代传统的“课程管理”,主要之意在于摆脱课程管理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控和管制。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主要依靠规章制度,通过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输机制,把专家学者确定的课程交送给教师,规定和限制他们采用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模式。在此,课程是一种外在于教师的客观存在。这种体制限制了教师对课程的建构,削弱了教师在课程之中的积极地位。教师是最直接的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发展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建构主义课程观下,教师成为积极的课程建构者,在国家、地方课程的框架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构架建构课程,依此引导学生对课程进行积极、合理的自我建构。这就要求教师要拥有一定的课程权力、较高的专业素养、民主宽松的学校文化氛围等,校长课程领导的真正落实为这些要求得以满足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因此,建构主义课程使得校长的课程领导成为一种必要。[3]

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研究还处于探索的初期阶段,还没有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本书尝试在校长课程领导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一些启迪,从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本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理解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校长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造成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的原因有哪些?应该采取哪些方法和措施来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