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现状

西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现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持续地培育,基地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十五”期间,我校共有12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通过基地专业建设培育的成果有9项。“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一、西北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现状

“十五”期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提高素质、注重创新、激励个性、体现特色”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在加强应用素质教育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以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发展的人才为重点,以培养基础性和应用性两类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确立了本科教学的工作目标:建立既符合现代教育特征和人才培养要求,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又体现我校特色,能够激发学生个性、创新性,促使其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按照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我校近年来在本科教学工作方面主要完成了一下几项工作。

(一)明确办学定位,实行分类培养

“十五”期间,我们理性分析了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了我校现阶段为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建设目标为研究型大学。基于这一定位,我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实行应用型技能人才和基础性研究人才分类培养。对应用型学科专业,采取拓宽专业口径、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工程等措施,努力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基础学科专业,我们本着“少而精”“高层次”的目的,按照“加强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思路,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为其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创造良好条件。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和实践,我校已逐步形成了“素质教育基础之上实施专业教育”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地班”的精英教育模式。

(二)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在专业建设方面,我校一直以“文理并重、注重应用、发展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为指导思想,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为龙头,以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为基础,以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专业为发展重点,构建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加强专业建设。近年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裁并、重组等方式,先后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等,淘汰了部分专业,建设了部分社会急需的专业,适度调整专业数量,合理控制招生规模。目前,共有本科专业71个,其中文史类36个,理工类35个,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专业,19个陕西省名牌专业,已基本形成了文理比例结构合理、基础与应用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使学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校秉承“通专并重”的传统,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实施了“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本科+硕士’贯通分流培养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主修+辅修(第二学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我校人才培养工作“三实一高一足”的鲜明特色,即“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性指导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1999年,结合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的整理工作,我校根据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能力培养等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2003年,学校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制订了新的《西北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强调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的结合,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而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较大修订。2007年,教学部“质量工程”的实施为我们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了契机。目前,我们正在着手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将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挖掘潜力,持续培育优势和亮点

基础学科专业是综合大学的支柱,要挖掘特色,培育优势,基础性人才培养的传统不能丢。为了保护基础学科专业的发展,我校于1993年开始进行基础性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在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经济学、历史学7个基础学科专业建立教改试点班,按照基地的标准和要求,实行“本科生—硕士生”六年制贯通培养。经过多年的培育,先后建设了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历史学、经济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等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加强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思路,将基地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中的“特区”加以建设,在经费、政策等各个方面实行倾斜,为基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持续地培育,基地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十五”期间,我校共有12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通过基地专业建设培育的成果有9项。基地专业已经成为我校教学工作中的一大亮点,成为教学改革的排头兵,为我校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把握战略机遇,狠抓“质量工程”

“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以来,我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在做好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申报和建设的同时,设立专项资金,启动了校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计划”,从专业、课程、教改研究、教师队伍、学生创新等方面开展立项建设工作。目前,我校共有7个特色专业、3个教学团队、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3门精品课程、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0个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中立项,有3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有8个特色专业、5个教学团队、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实验示范中心、39门精品课程在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立项,有13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质量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步伐,促进了我校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投入和建设,我校教学基本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教学改革与建设稳步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我校多媒体教室总数达109个,座位数10000多个。“十五”以来,我校教师承担并完成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9项,省级项目62项;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入选门数位居全国地方高校首位),省级精品课程39门;12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其中,2001年5项,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16位; 2005年6项,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21位,另有1项参与成果),55项成果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主编出版教材160余部,其中7部教材列入“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8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9部教材获陕西省优秀教材奖,另有34部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选题计划;现有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基地总数名列全国高校前10位,建设了19个陕西省名牌专业。2004年11月,我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被评为优秀,这既是对我校作为百年老校优秀办学经验和长期办学积累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