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创新促进西南科技大学跨越式发展

改革创新促进西南科技大学跨越式发展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南科技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背景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快发展和长足进步。西南科技大学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发展目标,抢抓历史机遇,实现了四次跨越。李岚清同志在1994年赞誉这一体制改革为“西南工学院模式”,实现了学校发展的第一次跨越。

改革创新促进西南科技大学跨越式发展

王俊波 肖正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顺应时代要求,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西南科技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背景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快发展和长足进步。李岚清同志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对学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原西南工学院、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通过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集团等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联合办学,西南科技大学开始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

一、抢抓机遇,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西南科技大学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发展目标,抢抓历史机遇,实现了四次跨越。

学校在1993年实现了行业学校向开放办学转变,初步建立了共建与联合办学体制,并由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西南工学院。李岚清同志在1994年赞誉这一体制改革为“西南工学院模式”,实现了学校发展的第一次跨越。

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于2000年与原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实现了中央、省、市共建。2001年,学校被列入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建立了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实现了学校发展的第二次跨越。

学校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绵阳军工国防优势,于2006年实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西南科技大学,成为绵阳科技城释放科技潜能的载体和平台,推进了共建与联合办学体制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实现了学校发展的第三次跨越。

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日益完善,办学水平显著提升。2009年,学校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实现了学校发展的第四次跨越。

二、合纵连横,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绵阳是一座智慧之城,是一块科教资源的沃土,境内有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8家,以四川长虹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高科技企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万人、院士26人,实验设备资源总价值超过百亿元。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殷切希望绵阳的科技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助推四川乃至西部经济的腾飞。

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学校紧紧抓住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难得机遇,进一步深化联合办学机制,提出了合作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的方案。200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绵阳科技城建设纲要》,指出“建设绵阳科技城要充分发挥绵阳地区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和高等学校的整体优势。适度超前发展教育,集中力量、联合当地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办好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通过与国家科研院所、大型科技企业、学科专业互补高校的合作以及对口支援办学,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学校校园占地4088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7万余人,设有国防科技学院等17个学院(部),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67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水平评估,并获优秀;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西南科技大学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在教育部发布的“高校获2009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项目统计排序”中,排第36位。

三、人才强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多年来,学校坚持将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聘任考核办法,努力探索重心下移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5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30余人,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26人,有一批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注重培养和造就一批德才兼备、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从1995年实施了“一二三”人才工程,首批选拔10名学术带头人、20名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0名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后备人员。学校在科研经费、住房分配上,对青年学术骨干采取了“适当倾斜,择优照顾”的政策。2005年,学校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强校战略。“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1200万元,实施以“特聘学科带头人计划”“讲座教授计划”“学术带头人计划”“青年学术骨干计划”“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时,通过送到对口支援高校和其他高校进修、联合培养与引进、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锻炼、参与职业认证等途径,提高了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

四、质量立校,强化学校内涵建设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内涵建设并举”的发展理念,狠抓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多层次的教学评估、推行学分制、实施8111品牌计划、大力建设多媒体教室,设立教学名师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类学生竞赛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以及多项国际比赛中获奖50多项,特别是学校机器人小组在2004年7月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冠军和最佳技术奖,同年9月代表中国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夺得亚军和最佳技术奖。

按照“纵向突破,横向扩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争取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985年前省部级项目仅1项,地厅级项目3项,到2009年,共承担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175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6项,省部级项目223项,地厅级项目541项。近年来,学校累计获奖科研成果21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奖51项;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2760篇,其中重要核心期刊1600篇,三大检索收录883篇。

学校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国防、材料、信息、地矿、环境和农学学科专业为特色,理、经、管、农、法、文、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在材料、信息、环境与资源、农学等学科已形成明显的优势。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在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的同时,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扶持弱势学科,学科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现有硕士点34个,4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获得了法律硕士、MBA、工程硕士和翻译硕士招生资格,12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开始招生;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

五、共建共享,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西南科技大学秉承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三线建设精神”,探索并不断完善地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是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力量源泉。

1.优质人才资源共享

从1993年起,学校建立了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联合办学单位的知名专家为辅,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充分融合的新型师资队伍,先后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联合办学董事单位聘请了包括两院院士10人在内的知名专家500余人为学校教授、副教授。

同时,通过共同指导和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校为共建单位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也为科研机构、军工企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3年来,学校单独(或联合)承担董事单位重点基础研究项目50多项,大大缓解了董事单位科研(生产)任务重、人手少的局面。

2.先进实验室资源共享

学校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6个,其中10个为董事单位的实验室,4个为学校的实验室,2个共同投资建在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总值2亿多元。这些共建共享实验室平台,大大改善了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条件,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

3.优势学科专业资源共享

学校早在1994年就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举办工程力学本科专业。该中心先后派出20余位博导、研究员为学生上全部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中心的实验室对该专业学生开放,教学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全部在中心进行,已培养出的11届优秀毕业生,40%在该中心和国防科工委所属单位工作。1997年,学校又与长虹集团合作举办“长虹电子班”,为公司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兴办的电子工程专业已连续招收12届学生。原长虹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倪润峰说:“这种联合办专业的方式,开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新路。”2003年,学校与四川省军区合作举办信息安全专业;2005年,与西南自动化所合作举办军工企业数控技术专业方向;凝聚态物理等4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与董事单位联合举办本科专业5个、硕士点12个。

4.优秀文化资源共享

优秀的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国家与民族进步发展的源泉。几十年来,长期默默坚守于西部大漠戈壁与偏远山区的学校联合办学董事单位,在建设强大国防与振兴民族工业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为参与主体的“两弹一星”精神、以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为参研单位的“载人航天精神”,构成了“国家与民族利益至上,科技与青春报国”的优秀“三线文化”。在共建联合办学的过程中,这些行得端、吃得苦、成得事的优秀文化血液,已逐渐渗透到了学校的肌体,与学校几十年办学形成的优良传统相辅相成,丰富了学校大学精神的内涵,成为西南科技大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优秀文化的感召下,广大毕业生纷纷“携笔从戎”,积极投入到西部大开发、建设强大国防的事业中。目前,学校直接为西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为董事单位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逐渐成为绵阳乃至西部地区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的基地。近5年来,学校60%以上的毕业生扎根西部,为促进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的发展贡献了青春与智慧。2009年,学校机器人小组临危受命,先后在河南、广东成功处置放射源卡源事故,维护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受到环保部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誉。

“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已成为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多年来,学校办学体制的创新与令人瞩目的办学实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肯定。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体制改革于1997年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区域产学研联盟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六、继往开来,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国家国防科工局等部委、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发扬 “艰苦奋斗、拼搏创新”校园精神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扎根西部、开拓进取,几代师生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在地处西部面临诸多办学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办学新路,抓住了每一次机遇,与时俱进,在已有联合、开放式办学基础上,成功实践了“中央部(委)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互动)办学模式的体制创新”,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迅速提升。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正处于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关键时期。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学校将立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人将以改革为动力,大胆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以质量为基石,全力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根本,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以贡献求支持,强力推进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展学校外延发展空间,为把学校早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