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思想和教学特点

教育思想和教学特点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袁瑢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先后作了两次比较大的实验:一次是关于提高识字效率,加快识字步伐的实验;一次是关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验。这条经验,既是袁瑢长期从事识字教学的体会,也是被识字教学实验所证明了的正确方法。袁瑢采用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读、写、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二、教育思想和教学特点

(一)识字写字教学实验

1.识字教学经验

袁瑢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她在实践中体会到,要真正在教育上探出一条路来,形成新的教育流派,光靠一点经验是不行的;必须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像自然科学那样,也要搞实验研究。教育实验,是一项探索未知领域的创造性的工作,是人们能动地去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的重要武器。没有教育实验,也就没有教育科学。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摆脱习惯势力的严重束缚,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中国式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先后作了两次比较大的实验:一次是关于提高识字效率,加快识字步伐的实验;一次是关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验。

识字教学试验,从1960年开始,是在学习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的“集中识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袁瑢的实验,既不完全像黑山那样“集中识字”,也不完全用传统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法,而是采用相对集中的方法。先让学生掌握两套工具,然后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扩大识字量,加深对字词含义的理解。经过一年的摸索实验,取得了明显效果。当时全日制六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一年级识700个字,而袁瑢教的一年级学生却识1262个汉字,学生还读了35首诗歌,37篇短文,20到30本课外读物。全班平均成绩94.34分,认读和默写的正确率达98%。这次实验证明,加快识字步伐,提前闯过识字关是完全可能的。

袁瑢的识字教学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教给学生两套识字工具,逐步培养和提高识字能力。第一套工具是汉语拼音。这套工具能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并能运用它进行自学,尽快地开始阅读。第二套工具是汉字的笔画名称、笔顺规则以及一批独体字和偏旁部首,简称为字形工具。笔画、偏旁部首、独体字三者可以说是字的基本建筑材料,学生掌握了这些材料和笔顺规律,对认识字形和书写是很有好处的。

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两套识字工具以后,识字能力就大大提高了。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知识,加快了识字的速度,提高了识字的质量。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加,会逐步出现一些同音字、形近字、多义词等,学生很容易混淆。袁瑢又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入手,通过归类、分析、比较,让学生来辨清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常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同时又逐步把学过的字词积累起来。

二是让学生掌握一批常用字。袁瑢在识字教学的实验中体会到,学生掌握了两套识字工具以后,教师及时让学生掌握常用字,不仅可为大量识字打下基础,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试验中,袁瑢从历年的低年级语文课本和幼儿读物中选了490个生字,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排列,采用多种形式,教学识字。每天教15个左右,教了100~150个字后让学生读几篇短文来巩固识字。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根据音同、形近、同偏旁等特点分别归类,进行分析比较,复习巩固,效果很好。

三是随课文分散识字,扩大识字量,加深对词义的理解。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大约一个学期)后,学生已认识了六百多个常用字,他们的识字能力已大大提高,这样就具备了大量阅读的条件。这时,袁瑢基本上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办法。教材是自己选编的。袁瑢的做法是:在阅读课文前,先让学生集中识生字,学会读音,认识字形,初步了解字义,然后再在阅读中加深印象。在适当的机会联系熟字,归类比较。教完一个单元,再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规律进行归类练习,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字词。

四是识字教学与写字、阅读以及发展语言相结合。这条经验,既是袁瑢长期从事识字教学的体会,也是被识字教学实验所证明了的正确方法。对于识字与写字相结合,袁瑢认为识了字就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也有利于记忆。同时,写字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强调识字与阅读训练相结合,学生识了字就要认真读书,且要多读、熟读。对于识字与发展语言相结合这一点,袁瑢经常采用组词、组句、联词成句,在阅读中换词、改组句子,复述课文,缩句扩句,组句成文等方法,来巩固字词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说话习惯。这些做法,对于巩固字词和发展学生的语言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袁瑢在《教给学生识字工具和方法,为学生日后发展打基础》一文中详细地谈了自己的识字教学经验,下面是此文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要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掌握常用的词汇和句式;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

识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一个小学生有了独立识字能力,就等于掌握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有了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可能。

1961年,袁瑢进行识字教学改革的实验时,首先集中精力教好汉语拼音。她分阶段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先用三周半的时间教学生学会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的音节和基本学会拼音;三周半以后,让学生运用汉语拼音学习汉字的笔画名称、偏旁名称和独体字以至合体字,逐步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袁瑢给每个学生发一套音节小卡片,天天拿出来拼读一部分。日积月累的拼读练习,使学生渐渐地达到一见音节,无需拼读就可以直呼音节的程度。到第一学期期末,袁瑢明确地要求学生能够默写全部声母和韵母,见了注音生字能直呼音节读准字音;只有那些上海学生不易念准的字音,如早、树、盆、净等涉及到平翘舌音或前后鼻音的字,才允许他们通过拼读音节把音念准。

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号,刚入学的孩子们要在三周半的时间里记住符号的形体和正确发音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使学生积极而有兴趣地学习,她经常运用实物、标本、挂图、幻灯、录音等视听教具,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袁瑢采用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读、写、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不论教学声母、韵母、或是音节,袁瑢总是教了发音之后,接着就教学生写。读读写写,把认读和书写结合起来,就能使拼音字母的音和形统一起来留在学生记忆里,提高识记的准确率,提高发音的正确率。

袁瑢十分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环境布置。她把一张张带彩图的汉语拼音音节卡片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天天跟音节见面,看看读读。“知识角”里展出的金鱼、蚯蚓石榴火箭模型等,也都一一贴上带汉语拼音的物品名称标签,让学生看看实物,读读拼音,既不增加作业负担,又使他们学得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袁瑢还精心制作了一张“日课表”,在开学后的第四周挂在黑板的左侧尽头,由当天的值日生在放学时换上次日日、月、星期、上课的科目和值日生名单。“日课表”用半尺宽、两尺长的黑色书面纸作底板,上面用白颜色写汉语拼音及正楷汉字,没有字的地方开插口,以便换插活动卡片。这时,学生还不识汉字,但是他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汉语拼音,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能够把所需的活动卡片找出来,换插到日课表上去。活动卡片上的许多汉字,尤其是值日生姓名中的那些汉字,在课本上出现得很晚,如果按常规进行教学,不知要推后多少时日。现在轮换着搬到日课表上提前出现,学生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本来只知道学科名称和同学名字的读音,却不知道字的样子,现在可以对照卡片上的注音认读汉字,并学着写出来了。这些汉字的音、形都无需老师一个个地去教,他们能主动地学会。这就扩大了识字量,而拼读音节的能力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教室外面的黑板上、学习园地里,袁瑢还结合思想教育内容,定期为孩子们出黑板报,刊登配图的儿歌,表扬好人好事……凡是有汉字的部分,又一律加注拼音,不仅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了解字义,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拼读音节的练习机会,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读读、写写、看看,拼音能力自然提高得很快。

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这套工具,就能独立地自学汉字的字音了。那么,自学汉字字形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呢?袁瑢结束了汉语拼音的集中教学以后,便开始教学生掌握识字的第二套工具,即识记汉字字形的工具——笔画、笔顺规则,几十个独体字和一部分偏旁部首。培养学生自学汉字字形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工具作用,要在提高学生拼音能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自学汉字字形的工具。

例如,教笔画“丿”(撇),老师先出示笔画卡片,然后要学生自己读音节说出“丿”的名称来。

这样读读记记,印象特别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教偏旁的例子:“现在我们要学习生字了。为了帮助同学们识字,我们先来学习几个偏旁。”袁瑢顺手拿出来一张卡片(宝bǎo盖ɡài头tóu),“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bǎoɡàitóu。”学生认真地拼读音节。“对。跟我读,宝盖头。”老师领读偏旁名称。学生齐读:“宝盖头。”……老师又出示一张写着绞丝旁的偏旁卡片,问:“它叫什么名字?”“绞jiǎo丝sī旁pánɡ。”学生拼读音节后回答。“跟我读,绞丝旁。”学生齐读:“绞丝旁。”

经过宝盖头和绞丝旁的教学引导,学生就能触类旁通了,当学习第三个偏旁“禾”的时候,学生一看到卡片,不等老师提问就主动拼出“禾”的名称了。

这样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汉语拼音,而且让学生学会运用汉语拼音来掌握识记字形的工具,有利于提高拼音能力,有利于培养识字的自学能力。

仅仅认识笔画、偏旁的名称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学生能够记牢名称和正确书写。可是笔画、偏旁都是些枯燥的形体符号,孩子们学起来很乏味,也不易记忆。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袁瑢常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他们通过形象思维来识记抽象的符号。

例如,教学认识宝盖头时,老师问学生:“盖头盖头,你们看,它像什么东西的盖头啊?”边问边用手指一宝盖头上面的一点。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它像锅盖,有的说,它像茶杯盖头。有的说,它像瓶子盖头。老师又用手指指宝盖头上面的一点,追问道:“像瓶子盖吗?”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像,瓶子盖上面没有这一点。这一讨论,把“宀”形象化了,学生对上面这一点记得特别牢。以后再教秃宝盖,就更容易了。又如教绞丝旁,老师先拿出一束丝给学生看,然后一边用手绞丝,一边问学生:“你们看,这跟‘纟’有点像吗?”学生把“纟”跟老师手里的一束绞丝的形象联系起来一对照,都兴奋地说:“像,很像。”他们就非常有兴趣地把绞丝旁的名称和写法记住了。

有许多独体字作偏旁时,字形有所变化。袁瑢教学时,常常把偏旁和移作偏旁的独体字一起板书出来,让学生通过直观作形象的比较。例如,教“方字旁”时,老师连同“方”字一起板书,并提问道:“看看‘方’字和‘方字旁’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道,“方”字是胖胖的,“方字旁”是瘦瘦的,因为它旁边还要留出地方写另一个部分,所以是瘦瘦的。

由于注意直观形象地分析字形,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班上的学生喜欢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字形,几十个小脑袋常常会想出许多形象化的记忆字形的好方法。

袁瑢进行字形教学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教笔画,独体字和笔顺规则,再教偏旁部首,合体字。在教独体字前,她先用四节课时间教完20种笔画。第一节教6种最基本的笔画:点、横、竖、撇、捺、提;第二节教6种钩的笔形:竖钩、弯钩、斜钩、竖弯钩、横钩、竖提;第三节教4种折的笔形:横折、竖折、撇折、横撇;第四节教4种比较复杂的笔画:横折钩、横折弯钩、横折折钩、竖折折钩。在这四节课中,要求学生认识各个笔画的名称、形状,并且使他们掌握基本写法,如横要平,竖要直,撇要由粗到细,捺要由细到粗最后提空,点要先实后圆。

教完笔画名称后,再教一批独体字(150个左右)。教独体字时,袁瑢细致地指导每一个字的笔顺,使学生逐步掌握笔顺规律。开始,每天识10个字左右,认识了就写,以后逐渐加多一点,平均每天识14个字左右。学生识了这些字,正确地掌握了这些字的写法,对防止写错别字是很起作用的。

独体字教完以后,再从独体字引出常用的51个偏旁部首。袁瑢把51个偏旁部首分成四种类型:(1)跟独体字写法基本一样,只有一两笔笔画稍有不同的,如,木、禾、礻、衤、、土、王、孑、火、女、爫、皿、卩、口、牜、页、佳、、日、月、目、马、鸟、虫、欠、广、穴27个。(2)与独体字相比写法变化较大的,如,冫、氵、讠、亻、彳、扌、钅、纟、刂、忄、犭、攵12个。(3)取某一个字的一部分的,如,宀、冖、艹、疒、虍、廴、辶7个。(4)独体字中没有的,如,卩、阝(左耳旁)、阝(右耳旁)、灬4个。

最后,利用偏旁部首教合体字。

按照上述字形教学的顺序适当集中教学内容有两点好处。

第一,适当集中教学,要求明确,任务集中。在每节课里学几个笔画,或学几个独体字,或学几个偏旁部首,或学几个合体字,让学生读读写写,容易学会,容易学好。

第二,学好前面的知识,为学后面的知识作了准备,学习后面的知识,又巩固了前面学的知识,充分发挥识字工具的作用。例如,学好笔画,就为分析独体字的结构和书写独体字作了准备。学生学过“横”“横折”“竖折折钩”三个笔画以后,再学独体字“马”“弓”就不会有困难了。教学时,只要分析一下“马、弓”的笔画组成,学生就能够掌握它们的形体特征,学会书写。学了独体字,又为学偏旁部首作了准备,如“衤”字旁就是从独体字“衣”演变而来的,“木”字旁就是从独体字“木”演变而来的。掌握了一批独体字,就能把字的结构分析得清清楚楚。“解”字的左边是个“角”字,右上角是个“刀”字,右下角是“牛”字。“角、刀、牛”这三个独体字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所以只要记住“解”的结构就可一气写成,不但不会写错,而且还能注意到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这样,新旧知识的联系十分密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掌握了识字的两套工具以后,识字速度大大地加快了,随着识字量的扩大,出现的同音字、形近字、近义词也越来越多,于是,有些学生就经常把字读错、写错、用错。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前摄抑制”(指过去学习过的材料与当前所要识记的材料相似,容易引起混淆,而使后者的识记效果受到消极影响。这是过去的神经过程痕迹抑制当前的神经过程的结果)和“倒摄抑制”(指刚刚熟记一种材料后,立刻又去识记同它相似的另一种材料或做较难的作业时,使前一种材料的熟记效果受到消极影响。这是后起的神经过程抑制其先前发生的神经过程痕迹的结果)。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不少教师让学生把错别字改正后再抄写十遍、二十遍,以达到强化识记的目的。这种做法效果并不理想,袁瑢也碰到过这种情况,但她没有让学生去抄写十遍八遍。袁瑢认为防患于未然,才是事半而功倍的做法。

至于如何防范,袁瑢想,把识字方法教给学生,就能防患于未然。学习要有工具,就像建筑工人造房要有吊车、搅拌机一样;但是,有了工具而不掌握使用的方法,工具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把运用识字工具的独立识字方法教给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袁瑢把独立识字方法概括为“音、形、义结合识记法”和“归类分析比较法”两种。

“音、形、义”结合识记法,是指认识一个汉字,必须从读准字音,写对字形,了解字义三个方面入手,三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遇到生字先拼读音节,读准字音;再分析字形,想办法记住这个字是怎样写的;还要想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例如,“慌”是学生常会写错的一个字。教学时,袁瑢十分细致地引导学生把“慌”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识记。老师先出示一张带汉语拼音的生字卡片“慌huānɡ”。小朋友们一下子都举起手争着要认读。

“慌huānɡ,不慌不忙的‘慌’。”一个小朋友读了字音,还解释了字义。

“‘慌’,我想办法记住它。慌和不慌,都是心理活动。‘荒’是它的读音。”又一个小朋友补充说。这个小朋友根据汉字的形声构字规律来识记“慌”字,是很值得称赞的。她说的“慌和不慌,都是心理活动”,实际是把“慌”字的形旁(忄)和它所表示的意义联系起来了;她说的“荒就是它的读音”,实际上就是把它的声旁(荒)和它表示的读音联系起来了。

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用教鞭指着“慌”字说:“对,这个字是表现心理活动的,所以是竖心旁。”袁瑢又把教鞭指到“慌”字的右半部分,接着说:“这边是表示它的读音huānɡ。写这个字的时候,你们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稍一点拨,小朋友更活跃了:“右边草字头下面是点、横、竖折,不能再多加上一点了。”

“‘荒’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忘记’的‘忘’的一半,不能加一点。”

最后,袁瑢在指导写字时说:“对,要特别注意不能加一点,还要注意什么呢?还要注意先写竖心旁,然后再写草字头。草字头要跟竖心旁写得一般高。”

这个识字过程,充分体现了音、形、义结合识记法的特点。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两套识字工具和“音、形、义识记法”,就能把各个字的音、形、义弄得清清楚楚,这样才有可能做到不读错字,不写错字,防患于未然。

当然,注意音、形、义结合,并不等于在三个方面要平均用力。一般地说,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开头编排的生字,它们的字音、字义大都比较容易掌握,有不少字是学生在入学前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熟知了的,如,日、月、水、火、爸爸、妈妈、读书、写字,只要在这字上注上拼音字母,学生就能把汉字的口语中的常用词汇联系起来,从而了解它们的意义。因此,袁瑢认为识字教学最初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攻下字形关,培养他们辨析字形的能力,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但是,儿童对字形的掌握是和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重视发挥两套识字工具的作用,同时教给学生音、形、义结合识字方法,学生才可能正确地运用汉字本身的规律识字,才可能正确而牢固地掌握每一个学过的汉字。

“归类分析比较法”,是指学生识了一批字以后,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归类分析比较,明确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教会学生用归类分析比较的方法来识字,可以防止他们在识字过程中产生混淆、遗忘现象。

袁瑢教学生识字,每到一定阶段,总要进行一次集中复习。例如,由常用字“空”组成的词语在语文第二册课本中,出现过多次,有“天空”“空中”“空气”“空着手”“一有空”等。她在集中复习时,让学生弄清每个词语中“空”字的读音和它们的不同意义。除“一有空”的“空”字读kònɡ之外,其余几个“空”字都读kōnɡ;“天空”的“空”,是空间的意思,天空就是日月星辰罗列的广大空间,“空中”和“空气”的“空”就是天空的“空”;“空着手”的“空”,是“满”的反义词,表示里面没有东西的意思;“一有空”的“空”,表示闲暇的时间。经过这样的归类分析比较,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字词的印象。袁瑢经常采用的汉字归类类型有以下几种:

(1)工、公、弓、功,是从读音上归类。

(2)父、母、子、女、兄、弟,是从意义上归类。

(3)辛与幸,假与锻,包与抱、饱、泡,是从形体上归类。

(4)真假与暑假,饮水与饮马,是从字的多音义上归类。

(5)吵架、书架、一架飞机、江上架着一座铁桥,是从一词多义上归类。

为了让学生掌握“归类分析比较”的识字方法,袁瑢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如教第二册《我是什么》(1979年)一课里的一句话:“人们想出种种办法,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她先让学生想一想过去学过的“阳光”“光明”里的“光”字是什么意思,再让他们把课文读几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里的“光”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比较,很容易地懂得了这个“光”是“只”的意思。又如第四册《望着远方》(1979年)一课里,有一个生字“饮”组成的新词“饮马”。袁瑢在讲读课文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知道“饮”(yǐn)是喝的意思。接着启发学生理解课文里“饮马”一词的意思,就是“给马饮(喝)水”,但是“饮马”的“饮”要读作yìn。等到讲读课文“战士去饮马了,毛主席和小号兵站在堤岸上”一句时,她要学生想一想,这句话里要是不用“饮马”这两个字该怎么说;然后再让学生比较“战士去饮马了……”和“战士去给马喝水了……”哪一种讲法好,为什么好。经过分析比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饮马”含义的认识,而且体会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丰富。

慢慢地,学生就从实际上掌握了“归类分析比较法”。他们懂得了区别同音字、形近字、近义词的规律,而且都能有条理地把分析比较的结果表达得清清楚楚。例如,袁瑢让学生比较形近字“辛”和“幸”时,有个学生答道:“这两个字看看有点像,其实有三个区别。第一,读音不同,前面一个读xīn,后面一个读xìn弈;第二,形状不同,下半部分的写法一样,都是点、撇、横、横、竖(img1),但是上半部分不一样,‘辛’是点、横(亠),‘幸’是横、竖、横(土);第三,它们的意义也不相同,‘辛’是辛苦的‘辛’,‘幸’是幸福的‘幸’。”

学生回答得多好啊!从音、形、义三个方面作了比较,说得正确,说得完整。这种语言表达形式,袁瑢班上的学生几乎是个个都会的。

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和教给学生掌握识字工具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基础。只有在学生既掌握了识字工具,又学会了识字方法之后,教师才有可能充分放手,让他们通过独立的识字劳动获得知识。学生有了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从而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质量,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写字教学经验

写字跟识字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字是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是识字教学的继续,也可以说是识字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识字教学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在这基础上继之以书写,能使学生更牢固地记住所学的字。实践证明,学生识字抄写几遍以后进行默写,比不抄写只读几遍就进行默写成绩要好得多。同时,学生只有将学过的字默写出来,他们才能运用文字来表情达意,因此写字又是写作的基础。

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写得正确,写得端正。写得正确,就是把字的每一个笔画按笔顺规则正确地写出来,不添减笔画;写得端正,就是把字写得横平竖直,不歪斜,结构合理,间架适度,大小匀称。这个写字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培养,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高要求,如把字写得更好一些,速度更快一些。

怎样使学生既写得对又写得好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机,而明确的学习目的则是学习的间接动机,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袁瑢在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对少年儿童来说,兴趣比学习目的更易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写字也是一样。在写字教学中,适当对学生讲讲写字如何重要的道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努力使学生对写字产生兴趣。因为要六七岁的儿童端正地坐在凳子上照着汉字一笔一画地临写,会感到枯燥乏味的。

要使学生写得对写得好,必须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第一,使学生对字形分析感到有趣,因为写字是在分析字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袁瑢在分析字形时,除了一般地分析笔画、结构外,特别注意采用形象直观的办法。适当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对字形进行形象的分析。有些象形字,就用图画直观表现。例如“日”,画个“⊙”。有些指事字,如“本”,袁瑢就告诉学生这个字的来历:“‘木’字下面加一横,表示草木的根。”会意字,一般是合体字,结构比较复杂难记。例如“解”字,由“角”“刀”“牛”三个独体字组成。一般是这样分析字形:左边是角,右边上面是刀,下面是牛。这样讲:古时候的人,用一只手抓住牛的角,用刀把牛剖开来。这样讲自然比单纯分析结构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至于形声字,教师利用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规律来分析字形,学生一般是不会感到枯燥的。运用造字规律来分析字形,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要有选择地作通俗的讲解,不能滥用。

学生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又逐步积累了有关字形分析的一些知识和规律以后,就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来分析字形,记住字形。这种做法学生非常欢迎,思维十分活跃。他们常常会想出一些有趣而便于记忆的方法来。例如“安”字,学生说:“一个女孩子头上戴顶帽子,就是‘安’。”这个讲法虽然不符合造字规律(“宀”的确切解释应该是室内的意思),但他把“宀”比作帽子,从他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安”的字形用“女孩子头上戴顶帽子”来说明,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因而也有利于学生记住这个字形。袁瑢还常常采用生动形象、儿童感兴趣的方法分析字形。例如“游”字,学生往往把右边写成“攵”,她就对学生这么讲:“‘游’的右边不是反文,撇、横下面是个‘子’字,因为小孩子最喜欢游戏。”还有“臭”字,学生容易漏写一点,于是老师说:“记住一点,自高自大就‘臭’了。”这两个例子都是一个1966年小学毕业的学生现在回忆起来说的。20多年过去了,可是学生对当年分析字形的讲法还记得那么清楚。这个事实生动地说明,教师掌握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袁瑢认为,教师或者学生用形象的方法分析字形,不能要求他们都讲得合乎造字规律。但要注意防止过分牵强附会,或者讲得过于复杂,影响教学效果。

到了二年级,一般就不必逐个分析字形了,只需把生字中结构比较复杂,或笔画较多,或学生容易写错的字提出来分析。例如,第三册《狼和小羊》(1979年)一课中有个“嚷”字,右边笔画多,就先让学生画笔顺,然后袁老师指出容易写错的部分:下面有一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钩“亅”。她边讲边板书,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就让学生自己来找,哪些字的哪些部位要注意,学生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例如,《精彩的马戏》(第四册,1979年)共有12个生字,其中6个字的笔画多,结构复杂,袁老师当堂让学生抄写。写字前,她挂出小黑板,上面的田字格中写着:演、插、属、碗、圈、兽,要求学生指出哪个字的哪一笔要特别注意,不能写错。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属”字是户字头少一点(“尸”字没有学过),下面不要忘了写一撇;有的说,“兽”字中间有一横,这一横上面不要加两点“丷”,袁老师肯定他说得对,并补充说,“兽”的下面是张嘴巴,一个“口”字,要注意。又如“圈”字,学生说,里面不要写成“巷”字。学生这样讲一讲,就能“防患于未然”,写起来就不会少一笔、多一笔了。

由于采取多种方法分析字形,尤其是发动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字形,学生对正确字形的印象就特别深刻。他们写字时,课堂上分析字形的情景往往会在脑海中重现,因而不会感到写字是件苦事了。

第二,要使学生经常看到自己写字的成绩。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写字确实是很困难的,写好就更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把字写好。刚开始教学生写字时,教师在黑板上的大田字格中范写,一边写一边讲笔画名称,讲书写位置,接着指名学生上讲台来,在小黑板的田字格中照着写,全班同学都看着。写完后让大家评议,通过评议,大家明确了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再让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学着写一个。因为有了样子,又经过讨论,必然有好多学生会写得合乎要求的,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后就当堂提出来加以表扬。有时还把写得好的同学的本子在全班传阅,让大家观摩学习。被表扬的学生感到很高兴,就会争取写得更好。对写得不合要求的学生,袁老师当堂给他指出应该改进的地方,有时还手把手地教他再写一个,并鼓励他回去好好写。这些学生回家写字也有信心了。第二天本子交上来,教师又对写得好的,写得有进步的,以及虽还写得不够好,但簿本干净的,总之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都提出来加以表扬鼓励,使大家看到自己写字的成绩。这样,受表扬的同学越来越多,大家写字的兴趣也就越来越高了。

要使学生写得对写得好,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

第一,要培养学生边写边想边记的习惯。袁瑢认为,写字不应该是一种机械劳动,而应该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写字的目的是要记住这个字,因此要教育学生边写边想这个字的音、形、义,特别是形,要记住每个字的形状特点,努力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在写字前,让学生把写的生字字形复述一遍,以加深印象。开始教写字时,速度可以放慢一点,以便学生边写边思考。还可采取写一个字随即默写一个字的办法,促使学生边写边想边记。要经常提醒学生,只有边写边想,才能写得对,记得牢。

第二,要培养学生认真临摹田字格中范字的习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每个生字都在田字格中出现。袁瑢认为,田字格中的生字就是学生临摹的范字,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个范字的作用。

在教学生写字前,先要教学生看懂这个“字帖”。在教笔画名称前,就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认识田字格的四个部位: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和右下格,还有两条线叫竖中线和横中线。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的大田字格中教写笔画,一边写一边讲,从田字格的哪里起笔,到哪里收笔。学生看懂了,再让他们照着样子在练习本上的田字格中书写。在课堂里练习写字时,开始可让学生照着黑板上田字格中的字临摹,因为这个田字格比较大,教师又示范过,学生容易看得清。过一段时间,就可要求学生照课本上田字格中的字临摹了。

为了培养学生“临帖”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常常利用课堂写字的时间作具体指导。例如,教《狼和小羊》(第三册,1979年)一课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一个“溪”字,写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田字格中的范字进行评议。一个学生说:“三点水写得太远了。”离开什么地方太远,这个学生没有讲清楚。教师补充说:“是的,三点水离竖中线太远了。”并随即在黑板上加以改正。经过不断实践,学生写字时就不会忘记看“字帖”了。开始照“字帖”临摹时,可以看一笔写一笔。当学生掌握了字形结构的一般规律(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后,就要求学生看一个结构写一个结构,最后则看一个字写一个字。这样,既可写得对写得好,速度又可逐步加快。到了三年级,不用田字格写字困难就不大了,但是,要指导学生写得行款整齐。告诉学生写字时,上面要留出三分之一的空,写的字要立地不顶天。开始脱格写时,教师要勤检查,严要求,直到写得合乎规范才行。

此外,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还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每次写字的数量要适当。儿童的特点是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如写的字多了,学生就要用较多的时间来写。开始写时,他们还能坐得住,注意力集中,但时间一久,就会感到不耐烦,注意力开始涣散了,结果必然是潦草从事,字迹歪斜,甚至写错笔画。这不仅影响了写字质量,而且容易养成敷衍了事的坏习惯。袁瑢的做法是,每次写得少一点,质量要求高一点。每个生字,一年级时一般写4遍。二年级除了写生字外,还抄写带有生字的词语,每个抄两遍。容易写错的熟字以及学生默写不出的熟字,也在抄写生字时适当安排写几个。

到了中高年级,袁瑢仍不放松写字练习。她认为,中高年级学的生字虽然不多,但词语却比低年级丰富多了。单单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适量的书写练习。袁瑢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做抄写、听写或默写的练习,听写和默写后让学生自己当堂订正。这样,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能促使学生书写认真。

第二,要注意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写字。无论板书或批改作业,字迹都要力求端正,做学生的榜样。环境布置也要处处注意起示范作用。如张贴的布告、标语、表格和墙报等,上面的字都要写得端端正正、整整齐齐。这样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二)“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验

袁瑢的第二次试验,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当时,她已是55岁的人了,白发已经悄悄地出现在鬓边,但她感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她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为四化培养人才的人民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教好一个班的学生,应该看到在教育领域里还有许多课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当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已日益受到重视。如能通过试验找到正确的道路,将具有重大的意义。于是,一个新的试验方案在袁瑢脑海中逐渐形成了。

1979年秋,袁瑢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她和有关同志首先在二年级一个班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用八个项目检查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几方面的情况。这个班大多数学生成绩是优良的,语算平均成绩在95分以上,差距不大。测验结果,从整个班来看,智力水平是高的;但从个人智力发展的情况来看,差距却比较大。有两个学生,平时学习认真,成绩优良,但智力测验的成绩并不理想,其中一个学生19道题目,只做对了4道。而另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平时成绩中等,但在智力测验中,各有突出的地方。有3道测验思维能力的心算应用题,全班只有3人全对,这个女生就是其中之一。而那个男生,想象能力有独到之处。测验结果,给了她两点启发:一是学生成绩好,智力并不一定好。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考查、评定学生的成绩,往往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二是属于智力范畴的各种能力,在不同学生身上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要在全面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样才可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才不会埋没人才。

掌握了学生在智力发展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后,袁瑢便有的放矢地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丰富思维的源泉。

从智力测验中发现,思维活跃的学生大多数是知识比较丰富的,他们看的书、报、电影、电视多,他们接触的人多,听到的事情多;他们见多识广,积累了多方面的感性知识。由此她进一步领悟到,知识是思维的依据和源泉,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于是,袁瑢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根据课文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比如,袁瑢和徒弟备《看月食》(第四册,1979年)一课时,她建议先用三球仪演示月亮和地球转动的自然现象,使学生了解产生月食的原因。掌握了产生月食的知识,再来学习课文,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在学习《一粒种子》(第二册,1979年)一课时,针对学生缺少种子发芽方面的知识,在课前指导学生作种子发芽的实验,写简单的观察日记,把每天观察到的种子变化情况记下来。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感到非常亲切,既学到了自然知识与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二,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袁瑢在平时和孩子们接触中发现,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仔细,不善于看出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分事物之间的差别。观察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鉴于这一点,她在教学中,尽量结合课文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如,观察图画、实物,看教师演示。教完《数星星的孩子》(第三册,1979年),引导学生观察星星和月亮,并把看到的情况记下来,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脑获得知识,激发求知欲,同时也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袁瑢要求学生观察事物时,做到仔细看,认真想,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此外,袁瑢还针对小学生观察能力差,写作时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就事论事的缺点,把观察、说话、作文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

袁瑢曾和弟子殷国芳共同设计了一堂“说话训练课”,由殷国芳执教。上课了,教师走上讲台,带着和悦的笑容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上说话训练课。训练的内容是,音乐课上师生共同欣赏乐曲活动的片断。现在,我请音乐老师再给大家演示一遍。演示时,希望小朋友们仔细地观察老师的动作、神态。然后,把具体经过包括自己的内心活动,详细地说出来。看谁说得好,说得详细、具体、清楚。”

演示开始了。台下,孩子们的情绪,随着老师的动作、神态和那优美的旋律,一下子高涨起来了。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注视着,想象着,脑海里积极地展开着思维活动。

乐曲声停止了,老师请小朋友上台讲述自己的感受。有个孩子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我们学完《小鸟飞来了》的歌谱,老师离开钢琴走到我们面前,笑眯眯地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首乐曲,你们一边听一边想,随着乐曲声你们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接着,老师走到录音机旁,掀开盖子,一按电钮,磁带就转动起来,优美的乐曲声随着磁带的转动传了出来。老师有节奏地打着节拍。我听着乐曲,好像来到了田野里,看见农民伯伯在高兴地唱歌,小朋友拉起了手风琴,几只鸭子在河里呷呷地叫着,快活地游来游去。阳光灿烂,白云在蓝天上飘浮,春天啊,多么美好……”学生在老师具体而富有启发性的指导下,不但看得仔细,想得开阔,而且讲得有条有理,富有情趣。

第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思维。

教学,有“教”有“学”。教师的教,就是要教学生去学懂学会还要会学。而学生学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还要教会学生怎样思维。袁瑢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有看图说话,创造性地讲插图,复述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设想成一幅图画口述出来等。在语言训练中,袁瑢也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把对词语所表示的概念作一个确切的讲解。如讲解词语“像”时,教师出示泥塑人像说:“这是一个用泥捏成的人像,你们还看见过其他的像吗?”学生说:“还有画的像。”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在电影里看到一个很大的石头像。”教师说:“这是用石头雕刻成的石像。”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像”的概念就比较明确了。

第四,精心设计练习,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练是学习的必要手段。只有“练”,学生学的知识才能巩固,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但练,有各种各样的练:有的是为了巩固知识,有的则在于训练技能。袁瑢在抓好这两种训练的同时,还精心设计了一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比如,学习了《美丽的公鸡》和《秋天的田野》两课后,她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黑板上写着“啄木鸟给树治病,蜜蜂采蜜,青蛙捉虫”三个简单的句子,要求学生根据这三个小动物的共同特点,在前面加一个小句子。学生做好后,又在黑板上写着:“金色的稻子弯着腰,红彤彤的高粱迎风摇,雪白的棉花闪银光。”要求学生根据这三句话描绘的景色在它们后面加上一个小句子。这样的练习,既练了遣字造句,使学生把意思说准确,说得通顺、连贯,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全局观念:既教书,又育人

人们常常喜欢用“细、实、活、深、严”五个字来概括袁瑢的教学特色,袁瑢自己的解释是:

所谓细,就是既备课,又备人。教学过程要组织严密,从课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每一个教学步骤应该细致而具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所谓实,就是教学目的要明确,具体,落到实处。采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学有所得,学得扎实,一步一个脚印。讲课要实实在在,不搞浮华的花架子,讲究实效。

所谓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启发引导,把教师的积极性落实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促使学生内因起作用。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实中寓活,生动活泼。

所谓深,就是对教材要钻得深,挖掘得深。讲课要有一定的深度,即使是简单的知识,也要挖掘深层的含义,浅者深之,不使学生浅尝辄止。

所谓严,就是对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

用“细、实、活、深、严”五个字来概括,只是理论上的总结,这五个字始终贯穿在袁瑢的语文教学之中。下面我们从语文教学里面的思想教育和语言教育两方面分别介绍袁瑢的语文教学特点。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各科教学都应该围绕这一任务来进行,这是各科教学的共性。就语文教学来说,有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要求,这是语文课的个性。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科本身的具体教学要求,还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觉悟、有道德、有文化又有聪明才智的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总任务,因为它是学校教育的共性。因此,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而且把语文教学本身的特有任务和总的教育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也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有全局观点。

那么这种全局观点怎样从教学中体现出来呢?从袁瑢对《我的爸爸》一课的备课中,可以略见一斑。

《我的爸爸》(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1982年)这篇课文,是革命先烈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李大钊教育子女要认真学习,“小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二是李大钊教孩子唱《国际歌》,教育子女懂得革命道理。在备课时,怎样以全局观点来分析这篇课文,达到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呢?袁瑢的看法是:

第一,本文是通过两件具体事情的叙述,寄托着作者对老一辈革命家、自己爸爸的深切怀念,激发自己作为革命后代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之情。

第二,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事业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很多小朋友并不了解。通过《我的爸爸》的教学,还应该激发起学生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的崇敬心情,激励他们继承先烈遗志,为革命而勤奋学习。至于要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要三心二意和记住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道理这两点,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因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崇敬之情的情况下,他们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立志为实现四化而刻苦学习。

从全局观点出发,明确了《我的爸爸》的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后,该如何实现这个要求呢?这就进入了备课的第二步。袁瑢运用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在归纳分析了课文后面的练习设计,以及参考资料上提示的补充练习以后,提出了种种设想,其中一条就是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一上课就让学生听写句子。这个句子是:“旧社会,地主和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农民和工人,许多孩子都吃不上饭。”

袁瑢为什么要设计这一听写练习呢?她的想法是:课文最后一段讲到,李大钊同志听他女儿唱完歌后说了这样几句话:“学校像美丽的花园,孩子们多么幸福。这不是撒谎吗?地主和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农民和工人,许多孩子都吃不上饭,哪有什么美丽和幸福!”这段话的思想内容是非常深刻的,生长在新社会的七八岁儿童,难以理解。这些孩子从故事和电影中可能知道一点资本家、地主剥削工人、农民的零星材料,但远远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他们对新社会里“学校像美丽的花园,孩子们多么幸福”倒是有切身体会的,可是在旧社会,这是撒谎,他们就不理解了。通过听写,先让孩子们在脑子里印上这一基本概念:在旧社会,由于地主、资本家剥削农民和工人,许多孩子连饭都吃不饱。然后在讲读这一段时,再举具体例子说明;这样,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就具体了,同时使他们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从语言文字教学的角度来说,这可以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残酷”“剥削”这两个词已教过,通过听写,可以复习、巩固,同时训练了听写能力。学生对旧社会地主、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有了具体的认识,因而对李大钊说的“学校像美丽的花园,孩子们多么幸福。这不是撒谎吗”这个反问句的表达作用也容易理解了。

一位教师事后这样说:“我教了这么多年语文,还是第一次知道要这样来分析教材,要这样制订教学要求,要这样编写教案。”

袁瑢就是这样备课的:首先要从全局出发,即从培养人这个观点出发,认真分析教材,深刻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即课文的“道”;然后根据学生实际,制订恰当的教学要求;最后仔细编写教案。

以上介绍了备课中应注意思想教育这一方面。下面所述的是另一方面,即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识字、阅读、作文的能力。此外,还必须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方面的思维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就要依据教学大纲中有关的要求,循序渐进,并有全局观点。整个小学阶段的语言文字教学要求,是由各年级的教师分阶段把关的。就多数教师来说,他们只教其中某一个阶段,有的教低年级,有的教中年级,有的教高年级,但不管教哪个阶段,袁瑢认为,他们对各个年级的语言文字的教学要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同样也是一个全局观点。那么,在小学六年的语言文字教学中,每一阶段的教学重点究竟是什么呢?每一个年段的语文教师,究竟该明确些什么呢?袁瑢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总结经验,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她是这样安排和划分的:

低年级阶段,字、词、句的训练是重要任务。字词教学除了有一定的数量之外,还必须注意质量,也就是说,对字词,学生不仅会认、会写,还要理解意思、学会运用。同时,字词教学还要与课文内容的教学相结合,因为任何一篇文章总是由字、词、句组成的,课文的思想内容总是体现在字词之中。因此,字词教得好,既能突出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能在理解这些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所学字词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此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识字。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备课时,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阶段也不能忽视句子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要指导学生理解句子。

当然,识字以及词、句的训练,并不是小学低年级唯一的教学要求。从一年级开始,还要进行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训练。阅读方面,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一年级学生应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年级开始练习默读课文;作文方面,能口述和书写一件简单的事。无论阅读或作文,都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中年级阶段(所谓中年级阶段,六年制指三、四年级;五年制指三年级),阅读训练是重要任务。当然,在这个阶段,字、词、句的训练仍不能放松。教师要注意复习、巩固学生在低年级学过的字词,还要教学生认识一批生字新词。袁瑢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抓段的教学,从要求学生根据段落大意和小标题给文章分段,逐步做到能独立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在此基础上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逐步做到对内容简单的课文概括中心思想。同时,作文也以写段为主,逐步向命题作文过渡。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指导学生辨别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培养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阅读与表达又是相互关联的,结合阅读,又可以进行段的写作训练。

高年级阶段是小学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所谓独立阅读,就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划分段落,自己概括段落大意,自己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能自己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所以,学生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

再说作文。对高年级学生的作文要求,教学大纲上的规定是:“能写简短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基于这样的要求,对高年级学生的作文指导,应使学生明确这样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我准备写些什么?我怎样来写好这篇文章?换句话说,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立意、选材、组织材料。至于字、词、句、篇以及标点符号等方面知识的传授,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

作文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又是非常密切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十分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关于读和写的训练问题,教材里编有读和写的训练项目,这些读写训练都是密切联系的,如果能真正落实,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所有这些,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把读和写之间的训练项目进行恰当安排,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大有好处的。

通过以上剖析,袁瑢认为,语言文字教学的“全局观点”,就是教师对整个小学三个阶段的教学重点、训练重点做到胸中一盘棋。有了这个思想认识,教师所担负的教学任务即使局限在某一个阶段,或是某一个年级,也能从全局出发、进行通盘考虑,较好地完成自己所负的教学任务。

总之,在袁瑢的心中,明确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明确低、中、高各阶段的教学重点,然后对整本教材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分析,制订出一个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步骤。课文的重点在哪里,哪些课文可以少花力气,哪些课文需要多花力气,这在开学时候都应做到心中有数,这都是为了培养人的需要。每备一篇课文时,都能从全局出发,做到上下联系,前后联系,使教学有连贯性、连续性,教学质量就能有效地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