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绅士教育思想

绅士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艺复兴晚期是西方绅士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世俗教育的要求,以及培根派教育家的主张和改革活动,都是促进绅士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绅士教育理论系统化于17世纪的英国,而最终被认为是具有英国特色的一种教育观或教育思潮。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明确地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洛克指出绅士的第二种品德是具有良好的礼仪。

第二节 绅士教育思想

绅士教育是代表着近代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教育观,作为绅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洛克受到绅士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又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将新观念与旧传统融于一体,更恰当地表达了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教育要求。

绅士教育虽然在某些方面与中世纪骑士教育的理想相联系,但是它真正发端于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弗吉里奥曾写了《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全面概括了人文教育的目的和方法,这些思想已经预示出以后绅士教育的基本倾向性。文艺复兴晚期是西方绅士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世俗教育的要求,以及培根派教育家的主张和改革活动,都是促进绅士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绅士教育理论系统化于17世纪的英国,而最终被认为是具有英国特色的一种教育观或教育思潮。

一、对英国封建教育的批判

(一)反对体罚制度

在洛克所处的年代,封建的教会学校纪律严酷,体罚盛行。对此,洛克指出,教师对儿童进行体罚,特别是靠教鞭来折磨儿童的肉体,是与人类的本性相违背的,进行奴隶式的管制,只能养成儿童的奴性,这与英国培养绅士的教育目的相违背。因此,洛克提出:“我们想使儿童变成聪明、贤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1]因为体罚他们只能使他们养成执拗和怯弱的性格。同时,有的儿童为避免受罚而规规矩矩,这只能养成虚伪的心理而不能养成良好的德行。在他看来,青年绅士应该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那种驯服顺从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

(二)反对经院哲学的神学教育

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斗争中,把矛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的基督教会是必然的。洛克在这一斗争中坚持反对盲目迷信,也反对当时英国各教派之间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互相争斗与迫害。洛克于1689年发表的《论宗教宽容的书信》,主张公民信仰哪种宗教应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在教育上,他反对让儿童具有神灵的观念,指出儿童幼稚的心灵不可使它具有神灵鬼怪的印象,因为这种印象会使儿童心理总是觉得恐怖、畏惧、脆弱与迷信,对儿童精神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好的。可是,他还主张让儿童习于祷告上帝,读《圣经》,熟记教义,以形成儿童的宗教观。洛克在宗教观上虽然宣传“自然神教”的思想,但是明显地表现出他的妥协性与软弱性。

(三)反对学校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倾向

洛克早年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和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求学时就对古典主义的教育,尤其是经院哲学深感厌恶。他说:“现在欧洲一般学校时兴的学问和教育上的照例文章,对一个绅士来说,大部分是不必要的,不要它对于他自己固然没有任何重大的贬损,对于他的事业也没有妨碍。”“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辩论;我们受了教育,结果只会停留在学校里面,不能跳到人世间去。”[2]因为当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严重脱离了实际社会生活,因此洛克提出,绅士应该学习“在世上最需要、最常用的事物”,因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

总而言之,洛克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进行了批判,其目的在于为创建新的教育提供思想准备。但是,当时英国的学校仍然掌握在教会手中,所以洛克对英国的学校是抱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培养绅士应该通过家庭教育,因此他建议凡是家里请得起导师的人,最好是请家庭教师教育儿童。因为“导师较之学校里的任何人必定更能使他的儿子举止优雅、思想高尚,同时又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适的,而且学习也更容易,成熟也更迅速”。[3]他认为公共的学校集合了一群教养恶劣、成分复杂和染有各式各样的恶习的儿童,他们的言行对上层社会的子女有不良的影响。洛克对待公共学校的态度,也反映出他的阶级烙印。

二、绅士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一)论绅士教育的目的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明确地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绅士是善于处理自己的事务的“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在他看来,“最应注意的还是绅士的职业。因为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的人自然很快就都能走上正轨了”。[4]洛克所要培养的绅士不是教士,不是学究,也不是朝臣,而是事业家。《教育漫话》通篇都是围绕这个基本点来展开讨论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年轻的绅士应具有强健的身体、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这几种品质。

洛克所说的德行,主要是指青少年在具有健康身体的基础上,精神和品德必须能够健全发展。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5]他要求重视以理性为指导的道德教育,要求儿童和青少年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养成知耻、重名誉和谦虚谨慎的心理,防止喜好虚荣与焦躁的脾气。

洛克指出绅士的第二种品德是具有良好的礼仪。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6]洛克强调儿童和青少年的首要的任务就是懂礼节、讲礼貌、有风度。因此,家长和教师就要教会儿童言谈举止得体,与人交往合礼仪。礼仪有助于形成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儿童的朋友会更多,门路就可更宽,成就会更大。

洛克所说的智慧和学问,主要是指他从一个政治思想家对儿童和青年智育发展和知识培养方面的见解。洛克把智慧解释为具有精明地处理事务的才干,能很好处理自己的事务,并有远见;而学问主要指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他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为此他主张学习有用的、能获得个人幸福的知识。

从洛克对绅士教育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洛克所说理想的青年绅士是身体健康、彬彬有礼、精明能干、熟悉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故、积极向上、富于开拓精神的人。这与旧的教育培养的只知道模仿西塞罗文体,只知读《圣经》祈祷的迂腐之徒相比较,这是时代所要求的新人。

(二)绅士教育的作用

洛克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立场出发,充分而明确地肯定了教育的作用,尤其重视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他在《教育漫话》中指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7]洛克的这一论断是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不同于把人看做是遗传的产物,也不同于天赋观念等唯心主义的教育主张,对当时英国教育的迅猛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洛克受“白板说”的局限,尚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释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洛克思想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特征,使他更多地从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的角度去论证教育的作用,但他并非不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他看来,使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只是父母的责任和他们应当关心的事,因为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他认为教育可以培养出足以维持与巩固英国国际地位的人,培养出善于发展各种经济事业并能开拓国内外商品市场的人。总而言之,洛克强调了教育对于英国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性。

三、论绅士教育的体系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一个包括体育、德育、智育在内的绅士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是在概括并总结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英国业已形成的绅士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出鲜明的实用性特征,同时也反映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潮流对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论体育

洛克继承了后期人文主义教育家重视体育的传统,把健康的身体看做绅士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首要条件。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洛克是第一个提出并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的教育家。《教育漫话》的第一句话就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一个绅士要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达到个人幸福的目的,就必须先有健康。洛克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人文主义者关于体育的思想,并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对年轻绅士的健康问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第一,他提出身体的锻炼要从幼儿开始,反对娇生惯养。第二,他建议对儿童建立起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多样的体育活动。儿童的睡眠、休息、学习、体育都要定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锻炼儿童的身体。第三,要预防疾病,保持儿童的健康。

洛克关于健康教育的理论,在当时是一个崭新的理论。他所制定的儿童保健制度,不仅对英国的健康教育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西方体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二)论德育

在绅士教育中,德育居于第一位。洛克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8]在《教育漫话》中,洛克以经验主义、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讨论了年轻的绅士所应具有的品德。洛克提到的绅士所应该具有的品德大致可归纳为有远虑、富有同情心或仁爱之心及有良好的教养或礼仪。洛克德育的目标就是要造就能按这些道德规范行事的有绅士风度的人。

洛克谈及道德问题,指出人的利己本性及目光易短浅的弱点。在他看来,道德教育必须首先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有理性的生物,只有理性能够为人达到最大的快乐提供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只有理性能帮助人们权衡利弊得失。为此,洛克提出了“人有远虑就是有德”的命题,认为人应当以长远利益为人生指南,只顾当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利益就是失德。从这个观点出发,洛克指出要使儿童具有“顺从理性”的品质,就必须从小加以培养。培养儿童良好德行的方法是形成儿童发自内心的羞耻心和对荣誉的崇尚之情。

在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关系的研究中,洛克要求人们在追求私利的同时,不要去损害他人和公共的利益。因为从长远来说,这对个人是有好处的。为此,洛克在绅士的道德教育中强调培养儿童的同情心或仁爱之心。洛克要求人们教育儿童时,要教导他们不去摧残或毁灭任何生物,除非是为了保存其他更高贵的事物,或者是为了它们自身的利益。他要求年轻的绅士养成仁爱之心,礼遇下人,对于地位较低、财产较少的同胞更要有同情心,更要温和。[9]

洛克十分重视绅士良好礼仪的养成,称之为绅士的第二美德。他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10]良好的礼仪主要表现为尊重别人、懂礼节、讲礼貌、有风度。礼仪的形成要注意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要多与品行高尚的人交往。礼仪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绅士事业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4世纪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原本封建宫廷中形成的属于上层社会中的行为方式,逐渐成为在包括市民阶层在内的其他阶层中广为流行的行为准则和戒律。洛克关于绅士礼仪问题的探讨反映出当时时代的要求。

总之,洛克强调绅士应有远虑、有仁爱和有礼仪等品德,是以使绅士获得个人的幸福为目的的,其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洛克的德育论,实际上是资产阶级道德观的理论体现。

(三)论智育

洛克认为,教育必须使人适应生活,适应世界,而不只是适应学校,因而反对把掌握一两种语言当做教育的全部任务。在他看来,对于英国绅士来说,“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11]因为绅士是一个善于处理事务并使自己的事业成功的人,而不是一个学者,所以洛克更多的是从绅士获得个人的利益与幸福的角度来看待智力教育的。尽管如此,他在《教育漫话》、《论学习》等著作中,关于儿童的智力教育还是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对知识进行分类

洛克的知识观是以其经验论原则为基础的。他根据人类对于各种事物的认识程度与方式的不同,把知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直觉的知识。所谓直觉的知识,是指单凭直觉的方式,不必插入其他观念,而直接觉察到两个观念之间存在的一致或不一致的关系所获得的一种知识。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而掌握的知识,就是属于这种知识。洛克认为这种知识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基础。第二种是论证的知识。所谓论证的知识,是指以直觉知识为基础,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推理而获得的知识。比如数学、几何就是属于论证性的知识。洛克认为这种知识对于发展儿童的心智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三种是感觉的知识。所谓感觉的知识,是指一种对外界特殊事物的知识。洛克认为,这种知识是不能超越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事物的存在的,主要是指除数学之外的包括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个观点表现出他对当时不发达的自然科学抱有的怀疑态度。

2.提出了内容广泛的绅士学习计划

洛克以功利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在《教育漫话》和《漫谈绅士的阅读与学习》中,提出了内容广泛的学习计划,集中体现了新观念与旧传统同时并存的特点,反映了当时英国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实际需要。他主张学科的设置要把现代实用科目与古典科目结合起来,兼顾装饰与实用。

3.重视本民族语言的教学

洛克十分重视语言学习。他认为,正确地写作与正确地说话,可以使人显得优雅,可以使自己要说的话被人注意。但洛克不主张学希腊文。他说:“一个绅士如果要研究任何文字,他就应该研究他本国的文字,以便对于自己常用的文字得到一种绝对正确的了解。”[12]洛克呼吁年轻绅士应该天天练习英语,以期在本国语的表达上达到熟练、明白和优雅的境地。

洛克的绅士教育体系,是当时先进的大资产阶级的教育经验的概括,它较之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更富有现世性和实际意义,因而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洛克根据发展资本主义的实际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绅士,即培养善于处理现实事务的资产阶级事业家,这不仅比培养僧侣的中世纪的宗教教育进步,而且较之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也前进了一大步。

从培养绅士的目的出发,洛克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当然,洛克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结时期阶级妥协的产儿,其教育思想中也有保守的一面。如洛克一方面为资产阶级提出了一个培养实干家的绅士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又为劳动人民子弟拟订了一个与绅士教育体系完全不同的教育计划——《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但在教育史上,洛克仍然不愧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的许多进步因素,都直接影响到17世纪以后的英国教育思想的发展。

【注释】

[1]洛克:《教育漫话》,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2]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42页。

[3]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6页。

[4]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页。

[5]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页。

[6]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

[7]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页。

[8]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页。

[9]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0页。

[10]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

[11]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

[12]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