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国际化人才开发与“四个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化人才开发与“四个中心”建设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上海经济发展与构建“四个中心”,对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与引进高素质人才,是有效构建“四个中心”的必要前提。目前上海人才国际化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上海国际化人才开发的目标要服从、服务于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上海构建“四个中心”的重要目标,服从和服务于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目标。

第六节 上海国际化人才开发与“四个中心”建设

随着上海经济发展与构建“四个中心”,对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与引进高素质人才,是有效构建“四个中心”的必要前提。

一、上海国际化人才的开发目标

(一)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较高学历(本科及以上),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创新能力及文化的沟通能力的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一是熟悉掌握国际规则、国际惯例与外国政策法规,具有较高的国际化运作能力及管理水平;二是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具有国际通用的能力证书;三是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对世界主要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深刻的理解;四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六是一般具有在海外学习、培训进修及在跨国公司多年工作的经历。

近年来,将国际性大都市作为自己发展战略目标的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其国际化程度在全国位列前茅。然而,目前上海仍然缺乏高科技、复合型、通用型的国际化人才,缺乏一支懂得国际惯例、熟悉WTO游戏规则的高级经营管理、金融、保险人才;缺乏一大批取得国际化执业资格的高级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设计师等。目前上海人才国际化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从海外引进国际化人才,是国际化人才开发的一个较为快捷的方法,但这只是人口比例中极小的一部分,而且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因此上海要形成国际人才高地,在海外人才集聚取得一定实效的基础下,必须重视对本土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本土人才国际化水平需要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是当务之急。

(二)国际化人才开发的总体目标

国际化人才开发是指人才国际化的过程和状态,具体而言,是指在人才资源开发过程中,以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为基础,以吸引和使用国外人才为重点,以开放型思维和全球性观念为导向的人才开发。上海国际化人才开发的目标要服从、服务于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上海构建“四个中心”的重要目标,服从和服务于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目标。

(三)国际化人才开发的阶段目标

根据总体目标,国际化人才开发目标可以细化为三个分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上海要建成亚洲人才资源高地,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初步形成人才支撑度强、人才宽容度好、人才融合度高、人才势能度和影响度大的人才成长环境。

以产业升级、功能开发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进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加大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急需人才力度,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基本建成以金融、贸易等高层次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新型产业人才集聚中心,到2010年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总量达到8万人,常驻上海的外国专家达到15万人。

第二阶段:到2015年,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按照人才分布高密度、人才素质高水准、人才结构高对应、人才流动高活力和人才产出高效率的要求,把上海建成亚洲人才高地上的高峰。

第三阶段: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人才高地和国际国内人才集散中心。人才国际化的各项指标超过或基本达到世界上先进的国际化大都市水准,基本做到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和配置人才资源,实现人才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制化[12]

二、上海本土国际化人才开发的战略原则

以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活动空间国际化为特征,以人才的国际化、人才信息化、人才市场化、人才法制化为内容,上海本土人才国际化开发的战略原则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本土国际化人才的改革:从政策推动走向制度创新

为了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体制,推进人才国际化,必须从政策推动走向制度创新,其核心是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人事制度和以市场工资为主导的工资制度。同时,建立政府、企业、教育单位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和收益分享机制,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强化用人单位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各类培训机构对人才的国际化培训,强化正规学校中的国际化教育。

(二)本土国际化人才的开放: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

人才的开发利用,要求以国际为平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人才。这就要求人才的开发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充分利用海内外人才资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化的平台,努力实现吸引利用全球人才、用好稳定现有人才、培养开发未来人才、容纳不同文化背景人才的人才国际化框架。

(三)本土国际化人才的发展:从硬环境走向软环境

本土人才参与国际竞争,仅仅硬环境建设远远不够,还必须加快软环境建设,人才的发展必须从硬环境走向软环境,形成人才支撑度强、人才宽容度好、人才融合度高、人才流动度快和人才影响度大的机制环境。

(四)本土国际化人才的环境:从单一文化走向多元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和国际人才流动的加速,全球文化的跨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已势在必然,这就要求人才的环境从单一文化走向多元文化。一方面,选送优秀青年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出国进行中长期培训和深造,提高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素质;另一方面,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与海外著名高校、跨国公司、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专业团体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以推进上海本土人才国际化的进程。

在推进本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工程中,需要构建“事业凝聚人才,环境造就人才,机制激励人才,法制保障人才”的大平台,坚持以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准确把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计划,使人才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推动国际化人才开发的有序进行。根据《上海市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的要求,大力实施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企业界等领域领军人才开发工程,加大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力度,以加快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程度。

三、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开发策略

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国际化。所谓学校教育国际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和要素,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学校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促进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开发策略包括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开发策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开发策略。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奠基工程和提高人才资源素质的最基本环节,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整个人才资源的国际化素质。高等教育是开发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基本途径,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发展高新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层次高、涉及面宽、影响大、收效快等特点,高等教育始终走在教育国际化的前列,引导和推动着其他层次教育国际化进程。因此,学校教育国际化必须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龙头,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培养本土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地。

(一)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国际化思想的集中体现。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被视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保障,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方面的教育,也日益处于全球化的旋涡之中。全球化的浪潮会在很大程度上彻底改变学校教育闭门自守的状态,封闭的教育将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当前必须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明确国际化教育的开放理念,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只有牢固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才能加快上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从而推动本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工程。

教育的国际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从上海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新型人才,就必须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按照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素养,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使其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二)建设国际化教育课程体系

作为教育国际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之一,国际化的教育课程体系是教育国际化的最直接表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国际化教育的效果,直接体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上。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本土国际化人才,适应教育国际化,就必须设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国际化的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国际化需要现代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国际化课程知识需要适当的、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传输,国际化课程内容需要教材作载体。实施课程国际化,一是要做好课程分类,提出不同课程的国际化发展目标;二是开发灵活多样的国际化课程形式;三是课程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密切联系。

(三)加大师资队伍国际化力度

建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力量,是教育国际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之一。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直接关系到本土人才国际化的开发。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要加大师资队伍国际化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一是“请进来”,即积极聘请海外学者来华任教、讲学,增加外籍教师的比例,通过这些教师把国外的先进知识、理念带入我国,拓宽我国教师、学生对国际知识的了解。二是“送出去”,即派遣优秀的骨干教师到国外访学、进修,学习国外前沿的知识。目前,上海正在实施上海高校教师出国留学进修资金计划、高校校长海外交流计划、高校引进高层次外国文教专家计划。

四、职业培训国际化的开发策略

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则是职业培训国际化。职业培训国际化是一种不断更新、补充、拓宽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工作适应能力、业务水平和创造能力的追加教育,是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有力补充。由于职业培训的人才直接面向工作岗位,学习方式比较直观,能较快时间看到效果,用于实践,因此,职业培训比学校教育更加需要向国际化的方向调整。

实施职业培训国际化的开发策略,主要有以下两个开发途径:

(一)依托跨国企业,推动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截至2005年底,已汇集了156家外资金融机构,5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总部,111家外资投资性公司,147家外资研发机构,它们超越国界地控制着金融、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这些资源是我们推进上海国际化人才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舞台,其他省市和地区很难有这方面的优势。所以,要积极鼓励跨国企业参与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来,加强对本企业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实施职业培训国际化策略。

(二)依托社会培训机构,推动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

社会专业培训,是社会力量办学开展各类专业化的职业培训,尤其是上海紧缺人才的培训,也是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的一种途径。我们要通过建设一批有水平的、符合国际化需要的职业培训机构,实施开发国际化人才的职业培训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