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总体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两大关键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过低制约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行使国际货币职能提供必要的市场平台,必须进一步完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提高上海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断融入国际经济的要求。

二、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总体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两大关键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对上海的银行业、证券业等的开放和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可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有利的货币条件;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市场平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都是人民币国际流通和交易必不可少的市场载体。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过低制约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行使国际货币职能提供必要的市场平台,必须进一步完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提高上海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未来上海要建设成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投融资中心以及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和定价中心,而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也会对此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

(一)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是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

自从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都加速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金融机构、参与人民币业务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上海作为国内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场开放、产品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已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自身发展的定位,并获得国家政策的巨大支持。同时人民币的流通范围随着边境贸易结算、香港等境外人民币业务的开展等而不断扩大;尤其是本轮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的安排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出,人民币国际化在市场推动和政策支持的合力之下走上了加速发展的道路。

1.在金融危机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了推进步伐

首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性需求对人民币境外输出提供了难得的外在条件。2008年底以来,中国央行分别与韩国、中国香港、阿根廷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总值达6 500亿元的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其目的都在于缓解由于美元流动性紧张导致的国际支付等方面的流动性困难,为金融危机中萎缩的国际贸易纾困。这些货币互换安排,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流通范围的扩展、货币职能的丰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我国跨境贸易巨大的结算需求,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内在需求。多年来我国进出口总量位列全球前三,而且2009年我国出口额度首次超越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但国际贸易结算绝大部分采用美元进行,因而国际贸易尤其是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有着巨大的需求潜力。2009年7月6日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试点以来顺利开展,人民币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正式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出现。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2月,所有试点城市中累计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116亿元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结算这一突破口,人民币正在逐渐成为重要区域化货币。

第三,香港等境外地区的人民币业务种类和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自2004年开始允许香港的银行办理人民业务以来,截至2009年6月,香港的人民币存款总量已达到534亿元。中央政府和中资银行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总额已接近400亿元。估计2009年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在3500亿元左右。可见人民币在周边的流通和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第四,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反思,也为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要求力争实现一个由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一起构成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减少对美元的单方面依赖,更加符合全球经济均衡和稳定的要求,也更能反映中国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加的现实。

综上,2009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之年,人民币开始在市场推动和政策支持的合力之下加速国际化进程。

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获得重要的政策支持

目前上海已经确立了金融在上海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核心作用,形成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在内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奠定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上海还是国内最主要的跨国公司与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地,金融极化效应初步显现。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已有各类金融机构达689家,其中在沪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达165家,外资银行财务公司93家。上海共有已开业外资法人银行17家,占全国一半以上;在沪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8450.53亿元,占全国84.83%。上海还是我国的信用卡业务中心,共有信用卡业务中心10家;在沪基金管理公司30家,占全国总数的一半。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2009年获得了重要的政策支持。2009年4月14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该《意见》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基本形成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二是基本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三是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四是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随后,2009年5月8日上海市也公布了贯彻如上《意见》的《实施意见》,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具体部署。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明确支持和指导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国际金融中心比较来看,伦敦金融城2009年9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6)显示,伦敦和纽约继续领跑全球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上海排名则大幅跃升至全球第十。在五大行业部门子指标中,上海的“银行业”子指标位列第七;“保险业”子指标列第六位,而“资产管理”“政府和管制”“个人服务”三个子指标都跌出前十名以外。可见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具有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市场完善和开放程度、金融产品创新水平和金融环境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导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还不适应。

3.两者都是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断融入国际经济的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中的2009年,GDP实现了8.7%的增速。我国现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且有望在近年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也不断提高。我国目前不仅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逾900亿美元,而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明显加快,2009年我国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在经济外向性增大的同时,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和国际化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支持要素。一方面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和使用越来越普遍,顺应市场需求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便利国际贸易结算,促进我国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我国也需要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发挥金融集聚效应,整合全球金融资源,提高我国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其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要求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相适应。在支持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意见》中,国务院明确要求“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方面反映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配合和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上海在金融市场开放、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环境改善等方面都要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市场平台为目的,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说明两者相互融合和促进,具有很大的交集。事实上,上海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同时就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上海建设人民币投融资、产品创新和清算中心也就是为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的实现提供市场平台。

可见,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两大任务彼此融合又相互促进,都服务于我国金融业加快开放、做大做强,增强全球金融市场竞争力这一战略目标。

(二)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货币条件

首先,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的实现要求上海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人民币资产的国际流通和交易,将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运行的基础和主要内容,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则会要求上海金融市场功能更加完善。如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要求中资银行与境外银行建立起广泛的结算清算网络;人民币作为国际交易货币要求建立可供人民币资产进行国际交易的金融市场;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则要求有可供保值增值的投资产品和市场渠道等。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为上海金融市场聚集国际投资者。境外人民币持有量的增加,会要求上海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股权交易市场以及期货市场等稳步向国际投资者开放,为境外人民币的回流、使用提供多样化、国际化的市场条件。而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交易、定价市场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相当广度、深度、开放度和流动性的人民币市场,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聚集,从而促使上海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再次,人民币国际化会促进上海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人民币国际化会要求上海建立一个安全、开放和高效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对上海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

对银行业而言,人民币国际化一是会促进商业银行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网络体系,这是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和跨境交易支付的基础设施。二是有助于银行业务的多样化,人民币贸易融资、境外人民币存款、跨国并购贷款、信用证计价、境内外同业拆借等新业务会丰富原有的国际业务结构,商业银行也可参与人民币理财产品、人民币衍生品、境外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代理和交易等中间业务。三是会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国际客户和新的利润来源。

对证券业而言,人民币国际化首先会要求与人民币跨境流通程度相适应,建立起人民币跨境投资回流的市场渠道。具体而言,一是要允许境外人民币资金通过QFII的形式投资上海的固定收益证券市场、股票市场乃至期货市场等。二是允许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并通过在债券市场的交易实现境外人民币资金的保值增值。三是通过在上海A股市场推出“国际板”,吸收国际优质企业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扩大上海资本市场规模,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参与。同时境外人民币持有者规避汇率风险和投资套利等需求,会促进国内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包括基于汇率和利率的远期、期权、互换等产品)的发展。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条件,但历史经验表明,货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两者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两者应同时推动、相互促进。虽然有国内学者倾向于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前提,但事实上没有国际化的市场平台人民币也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因而不能等待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后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当前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更好地使两者相互促进以实现协同效应。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过低制约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当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还有诸多管制,流通和使用范围还仅限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境外流通的规模有限,所行使的也只是结算货币等初等国际货币职能。人民币国际化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货币还有很大距离,也还不足以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强大的货币支持。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较低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挑战之一。进一步随着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规模越来越大、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大、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逐渐形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会面临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更加有利的机遇。

(三)上海的在岸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平台

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市场上被广为接受的国际货币,离不开一个发达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在岸金融市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安全、高效、开放的在岸金融市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必不可少的在岸市场平台。因而中央明确支持上海在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先行先试”,以加快我国金融体系改革。上海在岸金融市场的主平台地位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上海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前沿,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前提是要在国际市场上广泛流通和使用。此前人民币流向境外的主要途径一是边境贸易结算,二是境内居民到境外旅游等携带出境。2009年7月开始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使人民币开始通过商业银行等正规的清算渠道实现跨境流通。其中上海就是试点的一个重镇,未来上海要力争建立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清算中心。此外,还需通过资本市场的创新和开放,允许人民币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领域进行跨境流通和交易,通过人民币资产在国际市场上自由配置,实现其投资交易等较高层次的货币功能。以上人民币进出国境的途径都可在上海先行先试和率先实现。

其次,上海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集聚效用和辐射效用,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也就是形成人民币金融资产投融资中心的过程,其对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金融业务的聚集会越来越明显,这又必然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人民币金融资产的交易和创新活动,增加市场规模和流动性,进而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同时上海会对我国和亚洲区域的金融经济发展产生带动和辐射作用,扩大人民币资产的流通和接受范围,使人民币在区域乃至全球作为计价、交易、储备货币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第三,上海开放性、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是人民币流通和交易的载体,一个充分开放、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可以满足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多种需求。开放的股票市场可供境内外的企业、机构和个人进行人民币投资融资活动,尤其是“国际板”的推出会吸引大量国际优质上市公司以人民币计价发行股票,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债券市场上允许境外发行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可满足境外机构的人民币筹资需求,并为境外人民币提供投资回流和保值增值的渠道。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和其他外币的交易,不仅是人民币和外币自由兑换的市场平台,更重要的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市场依据。以人民币汇率、利率为标的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则为规避和管理汇率风险、投资套利等不同目的的交易活动提供灵活的金融工具。上海拥有良好的金融市场体系基础,上海证券交易所、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都聚集上海,金融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开放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持。

第四,建设基于人民币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发展的核心功能内涵。上海要定位于建设基于人民币的国际金融中心,具体而言,就是要配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设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人民币投融资中心以及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和定价中心。通过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市场平台,增加人民币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程度和吸引力,才能逐步扩大上海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内涵。

第五,上海建立人民币在岸金融中心,是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保障国际经济利益的必要之举。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外汇持有国和出口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也面临着来自国际贸易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冲击。在开放经济环境下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在目前尚不均衡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维护自身经济利益,都需要一个基于人民币的发达的在岸金融市场。而在上海建设发达的人民币在岸金融中心,一是有利于在可控的金融系统内监控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并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以维护经济平稳运行;二是有利于利用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金融市场工具,防范和对冲外部的市场冲击;三是可依托在岸金融市场掌握对人民币汇率、利率的定价权;四是维护上海在岸金融市场的主体性,可防止境内外监管政策目标的不一致。

(四)香港的离岸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补充

香港目前已经是全球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在伦敦金融城于2009年9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6)中,香港位居伦敦和纽约之后为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在该指数的五个行业部门子指标中,香港的资产管理、银行业、保险都排名第三,政府和管制、专业服务两项则位列第四。可见香港在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专业人才资源、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开放度等各项指标上都具有全球先进的水平。香港早在2004年就开展人民币存、贷、汇等业务,截至2009年6月,人民币存款余额达534亿元;2007年以来中央政府和多家中资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累积约400亿元;2009年7月香港又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重点境外试点地区。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具有良好基础。

除了香港本身具有的良好基础之外,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进展有限,比较严格的资本管制为现阶段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提供了制度条件。由于人民币不可以在境内外市场之间进行直接的投融资交易,香港的离岸市场就为境外人民币使用流通、保值增值提供了必要的开放窗口,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香港离岸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意义在于,一是可作为人民币境外流通、使用和管理的重要试验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香港为人民币境外流通的管理、人民币产品的创新等提供了观察和试点的绝佳场所。目前香港已经是境外人民币债券发行的主要市场,也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主要境外市场。二是可通过香港的国际化市场扩大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尤其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香港就可以利用其成熟优越的金融环境,吸引大量的国际投资者参与人民币资产的交易,为人民币全面实现国际化积累宝贵经验。三是香港离岸市场的发展也有助于上海在岸市场的发展和风险防范。灵活而富有弹性的离岸市场可以部分缓解国际资本的短期冲击,将一部分外部风险隔离在境外,有助于境内市场完善过程中的稳定运行。同时在岸市场也可吸收离岸市场的经验,并通过境外人民币QFII制度等逐渐与离岸市场相连通,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和国际化程度也可不断提高。

但香港离岸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持作用是补充性的。这是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依托了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强大经济基础,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开放的最前沿,其金融制度的完善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更重要的是上海建设基于人民币的国际金融中心有得天独厚的本币优势,人民币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交易市场、金融期货市场等都集中在上海,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也将主要依赖国内市场。因而中央政府将上海明确定位于“到2020年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而香港目前主要是美元资产(港元也实行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的交易,缺乏以大国经济为后盾的强大本币做基础,难以成为主要的人民币金融中心。

总之,上海要建立基于人民币的在岸金融市场,也应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平台;而香港的离岸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在当前阶段的必要补充。上海和香港两个金融中心要有明确定位和合理分工,建立优势互补、战略合作的关系,在“双轨制”模式下共同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