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建设国内名校而努力

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建设国内名校而努力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原定议题是讨论经济问题。小平同志的这个重要讲话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打破了教条僵化的思维程式,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98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浙江化工学院迁回杭州,并入浙江工学院作为浙江工学院建校基础。

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建设国内名校而努力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讲报告会上的讲话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汪晓村

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三个阶段,现在是学习调研阶段,学习调研阶段有一个环节是解放思想大讨论。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简要地说,就是形势有新变化,发展有新要求,群众有新期望,而我们的思想或多或少受到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我们的工作还或多或少存在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这些东西影响我们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找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因此,需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切实做到“四破除四培育”,即:破除自满意识,培育进取精神;破除畏难情绪,培育攻坚勇气;破除封闭观念,培育开放眼光;破除僵化思想,培育时代理念,力争思想认识上新水平,考虑问题有新视角,推进发展有新举措,解决问题有新方法。

下面,围绕解放思想,结合高等教育实际,讲三方面内容。

一、改革开放30年的根本历史经验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一)两次我们记忆犹新的大讨论、大争论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第一次大讨论: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实践标准?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好纲》,这个社论提出这样一个号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两个凡是”。大家知道,针对“两个凡是”,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先是于1978年5月10日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第三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两个凡是”与实践标准的讨论、争论由此展开。

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原定议题是讨论经济问题。在会议进行过程中,《北京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和通稿,为天安门事件平了反。在会议上,围绕真理标准讨论问题又展开了长时间激烈交锋。辩论的结果是,“两个凡是”失败了,实践标准胜利了。邓小平在这个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小平同志的这个重要讲话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打破了教条僵化的思维程式,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2月18日到22日,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党的工作重点从此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

第二次大争论: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人因此怀疑改革开放总方针是否正确,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产生动摇,凡事都要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

1991年初,针对一些人提出的对每一项改革开放的措施都要“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邓小平同志说:当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很多人不同意,家庭联产承包还算社会主义吗?不要以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说,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提出判断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凡是从1992年过来的人,都能回忆起邓小平南方讲话激起的改革开放的热潮,人们一下觉得阴霾廓清了,思想解放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发生了一场深刻的体制变革,这就是用市场经济重塑中国经济体制。6月9日,江泽民到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模式应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30年来,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改革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从沿海开放到沿江沿边开放,从东部开放到中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焕发了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30年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转而以年均接近10%的速度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多万亿元,经济总量由世界第10位,跃升到世界第4位。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产量,居于世界首位。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一千多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长到137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长到4100多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亿美元提高到217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也高居世界首位,这一世界上少有的持续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我国的面貌,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教育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30年。1978年,我国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只有60.5%,高校在校生只有85.6万人,研究生只有1万人。经过30年的努力,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4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招生数达到566万人,研究生招生数达到40多万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使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三)学校30年发展和时代同步,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具体写照

在我们学校的发展史上,有三个重要环节是不能忘怀的,因为这三个历史环节充分体现了学校干部师生解放思想、紧抓机遇、锐意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一是“迁建合一”,从衢州来到杭州。粉碎“四人帮”后,当时在衢州的浙江化工学院广大师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积极争取将学校迁回杭州,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198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浙江化工学院迁回杭州,并入浙江工学院作为浙江工学院建校基础。这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

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我国改革开放即将进入新一轮热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呼之欲出的重要时机,学校干部师生抓住由张子良先生捐资与省人民政府共建浙江工业大学的机遇,促成了学校更名升格,使学校有了新的规模和定位

三是在世纪之交,我们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和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大调整的机遇,及时确立了建设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制定了新一轮发展规划,大力争取和整合办学资源,建设新校区,创办独立学院,使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稳步提升,使学校顺利完成了从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从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学校1978年校园面积200亩,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748名教职工,其中279名教师、6名副教授、110名讲师,1个学科门类,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684名在校生。现在,学校已经拥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有十大学科门类61个本科专业,21个学院,2个教学部,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固定资产总值23.06亿元,在岗在编教职工3100余人,专任教师179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0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699人,总体实力已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在浙江省属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也已经基本确立。可以说,这30年,我们完全与时代发展同步,浙江工业大学30年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

二、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要求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

历史轨迹表明,每一次重大的发展飞跃都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冲破藩篱,更新观念,开辟道路。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会极大地引领民意方向,推动理论创新,促进实践发展。

(一)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将“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作为“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导,这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根据新的发展阶段特征和发展要求提出的,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以上这八个方面特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进行了高度概括,也准确指出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的新矛盾新课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我们从未遇到过的、全球性的,如环境生态问题、人类持久和平问题、消灭贫困和实现社会公平问题、人自身的价值依托和精神出路问题等;有的是深层次的,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和某些根本性的利益调整,具有敏感性、尖锐性和攻坚性,如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更为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腐败问题、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要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必须认真总结我们自身的实践经验,广泛地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锐意进取。

(二)继续解放思想是提高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已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我们已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在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起步阶段,我们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竞争优势参与国际社会分工和竞争,我们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低附加值的产品。我们在关键性、核心技术领域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远远少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能进入世界一流的大学、学科屈指可数,能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的学者寥寥无几。

众所周知,我们今天面对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信息化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越是深入,它对高等教育的依赖程度和对高等教育国际发展趋势的要求就越高。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拥有尽可能多的高素质国际性人才,不能与世界领先的科技发展保持同步,并有所创新,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经济舞台上立足,它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它的影响实际上是全方位的。在政治层面,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跨国组织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国家的主权,如何积极应对跨国公司全球迁移、全球交流、全球扩展而带来的各种复杂问题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命题。也就是说,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热爱祖国的人,同时也要培养能走向世界的人。在文化层面,文化的全球化已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政策与实践,多元文化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特别的意义。随着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蚀,尤其是经济强势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挤压,教育如何保护本土文化,如何教会学生与有不同政治、宗教信仰的人共同生活,如何互相理解和尊重?这些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深入研究、探索的问题。因此,大学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主动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

(三)继续解放思想是实现我校办学目标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为实现未来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浙江省委提出,到2020年全省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省份;要加快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抓质量——统筹协调全省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规模、层次、结构,推动高等学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推进各类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形成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结构优化、衔接通畅、发展协调的高等教育体系。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挺进。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等若干省属高校按照国家“211工程”目标建设,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基于我们自身的基础,我们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把学校基本建成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实现省委提出的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简要地说,就是要建国内名校。与这个目标要求相比,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学科整体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硬件投入、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政策导向等方面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

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比规模扩大和数量扩张,质量水平的提高更需要智慧,更需要时间,更需要人的意志和耐力,更需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当然,只要我们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只要我们为之而共同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既定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方面的成功例子不胜枚举。如从中世纪第一所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诞生到17世纪,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一直在意大利等欧洲大陆国家,18世纪英国的大学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欧洲的老大学。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的高等教育理念,使得德国的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这之后,美国人学习德国的办学理念,采取了更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使美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超越了欧洲,保持了优势地位。

三、对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建设国内名校的一些思考

(一)解放思想要以把握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前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都强调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就是要面对新的问题,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破除迷信、振奋精神;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准方向、勇于探索、敢闯敢干(但不是乱闯乱干);就是要在新的发展阶段,认真总结经验、善于走出新路。应该说,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是我们今天建设国内名校、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思想保证。

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要以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前提。要使我们的思想认识与发展着的实践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使我们的认识真正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就高等教育来说,就是要着眼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实践,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国际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趋势,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上有新的突破。实际上,从规律性来看,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一些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走过的路和采用的办法机制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很好地研究、借鉴的。

(二)解放思想要深入研究我们奋斗目标的具体内涵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比较成熟的关于研究型大学特征的研究成果,根据教学研究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发展取向,我归纳了一下,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起码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特征:

一是有较多的学科团队(多少难定,但一两个不行)能承担国内高水平的较大项目的研究,是国家、区域知识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二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学科和学位授权点,能在多个学科专业培养从学士到博士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培养的方法、理念上,注重通识教育,注重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个体潜力的发挥和能力的发展。

三是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也要具备良好的研究能力,一批在国内相同领域知名的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有良好的学术梯队,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或“断层”情况。

四是拥有优良的教学和研究条件,其中包括丰富的图书资料,畅通的信息通讯系统和若干在国内来说属于先进的研究平台。

五是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较高的学术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学校的学术氛围决定着学校的总体(不是个别)学术水平,学术声望是社会对学校学术道德、学术水平的较为稳定的评价,这对知名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六是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个制度环境要充分有利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充分有利于调动从事教学、科研的师生的积极性,充分有利于形成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氛围。

七是有较广泛的国际交流。今天,当经济全球化已从过去的理论描述成为一个可以触摸到的现实的时候,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是为经济、政治、文化培养精英人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时代使命。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能稳定地多渠道获取办学经费、有优良的生源等一些基本的特征。

虽然我们都在朝着以上目标努力,但我们应该承认离名校应具备的特征仍有不小距离。这种差距,以及差距后面存在的问题,就是需要我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工作目标。

(三)围绕“聚精会神抓质量,科学发展建名校”,我们在解放思想上应作的思考

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科研,就是培养人。我们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当然应该围绕中心,围绕如何提高质量、如何建名校。

一是在人才培养的标准、模式和内容方法上,怎样定位、怎样优化。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做法、经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敢于尝试,敢于迈出步子。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怎样用科学发展观去处理好德育为先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的关系。怎样根据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这样一种对立统一的趋势,在专业教育中,科学地处理好宽口径与专门化的关系,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二是在学科建设上,怎样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重视交叉学科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强化学科融合,形成新的未来优势学科。这里还有一个如何把握重点培育、发展优势学科与兼顾一般的问题。没有重点、没有优势学科,要建成名校是不可能的,我们重视、强调协调发展,但不是要求齐头并进。在发展进程中,要明确重点发展、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内容。

三是在科学研究上,如何逐步摆脱低水平重复多、外部事务干扰多的现状,真正做到宁静致远,追求卓越。有学者说,要做到宁静致远,追求卓越,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学校提供的待遇能保证学者体面地生活;二是学者本身有一个执著的追求。因此,作为学校、学院,要充分保护学术自由,给学者以探求真理的空间,尽力为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作为学者,要有明确的方向、执著的追求,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这里既有学术追求、学术氛围的问题,也有制度安排、政策导向的问题。

四是如何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在用人制度和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突破原有的范式,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不仅能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而且使优秀人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聪明才智和创新潜力。

五是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交流。大学应是思想的集散地,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是引领社会科学、文化风尚的主阵地。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的,并不断作出理性选择、探索的文化人。大学的许多办学要素是跨国界流动的。没有世界的眼光,就不会真正理解什么是知名大学,更谈不上如何建设知名大学。所以,我们要在“走出去、请进来”上继续解放思想,迈开步子,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加强教学科研方面的交流,也要加强大学管理方面的交流。

以学科建设为主线  以体制改革为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