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伏羲文化概念及研究

伏羲文化概念及研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伏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是中华民族两千年文明史的一条基本线索。伏羲文化在思想领域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伏羲文化的研究过程。伏羲文化与深埋在黄土之下的考古发现相吻合,比如20世纪50年代末在天水境内发现的大地湾文化遗址,充分佐证了伏羲氏族的传说故事及史料记载,成为最终揭开中华文明本源之谜的有利证据。伏羲文化研究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992

一、伏羲文化概念及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现状

(一)伏羲文化概念

伏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是中华民族两千年文明史的一条基本线索。其狭义指由伏羲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形成的远古先民认识世界的哲学思维,以及在这一哲学思维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以及种种行为方式等,它反映在中华文明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中,数千年来,它引导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成为影响民族前行的思想指南,到今天我们的哲学思维仍然受到伏羲阴阳学说的深刻影响。伏羲阴阳学说认识世界的特点是,以事物的整体为出发点,观察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揭示事物内部对立双双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对立互相转化的变化现象和规律,提出适度把握人生,辨析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一套方法。这一认识世界的视角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的哲学基础,对以后道家自然无为、儒家中庸制欲、法家善谋决断的思想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羲文化的广义指围绕伏羲形成的文献记载、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历史遗迹、建筑雕塑、文学艺术、民俗风情、学术研究、行为方式等一切人文现象的总和。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除自然资源外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伏羲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伏羲文化,理解伏羲文化,从伏羲文化里得到营养和智慧,强化自身精神智力,以便应用伏羲文化,解决现实问题。伏羲文化的兴起是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寻找出路和发展的一种必然,它反映出民众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古代文化,重新认识自我的愿望;伏羲文化的兴起,也反映出伏羲文化自身的现代价值和永恒魅力。尤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天水作为伏羲诞生地,其诱人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引起民众的极大兴趣,他们意欲在此感受先民的流风余韵,缅怀先祖的丰功伟业。

就社会而言,没有文化资源,就如同没有自然资源一样,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不可想象的。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资源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实践证明,凡珍视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其国力就强,反之,其国力则弱。伏羲文化的民族本源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内聚力,团结海内外华人,积极支持和参与祖国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于社会阶层的丰富多元,对伏羲文化的关注视野和深浅也不尽相同,学者从伏羲文化的学术价值去思考问题,政府官员从伏羲文化的遗迹保护去挖掘资源,普通百姓从兴趣欣赏、旅游观光、情趣陶冶、精神追问的需要出发去走进伏羲文化,还有不少民众从打卦算命、占卜预测的好奇和蒙昧愿望出发去应用伏羲文化。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关注都反映出人们对伏羲文化的态度,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伏羲文化的行为,都说明了这种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但是,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考量,如何研究开发保护利用这种文化关系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学术界,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必要的关注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关系到文化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伏羲文化研究

伏羲文化在思想领域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伏羲文化的研究过程。自从阴阳学说产生后,后人对阴阳八卦的阐释注解就没有停止过,皓首穷经者不计其数,一直到今天还在继续。今天,在伏羲文化的学术研究方面,学者们共同的工作是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遗存探索其延续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迹象,考证基本事实,厘正史料真伪,辨析观点深浅,竭力复原文化的本来面貌。同时他们还从世界文明历史的视野考察比较伏羲文化的特点、发现伏羲文化的闪光点、认识伏羲文化的真谛,以理解伏羲文化的价值,利用伏羲文化的精华。

从学术研究内容看,伏羲文化包括哲学、古人类学、民俗民间文化、远古神话等,这些内容有的留存在各种文化思想里,比如,儒家的中庸思想就是伏羲阴阳学说认为的在阴阳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最佳状态,这种中庸思想延续千余年,成为儒家塑造人生的理想境界,实际其在本源上与伏羲阴阳学说有直接的联系。伏羲文化与深埋在黄土之下的考古发现相吻合,比如20世纪50年代末在天水境内发现的大地湾文化遗址,充分佐证了伏羲氏族的传说故事及史料记载,成为最终揭开中华文明本源之谜的有利证据。

对伏羲文化的学术研究是伏羲文化发展的思想指南。不管以何种形式走进伏羲,都要明白这种文化的基本价值,即:伏羲是东方文明的开山鼻祖,他对自然(包括社会)的认识开启了先民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他认为:自然是由阴阳组成的,阴阳双双是对立统一的,人若把握自然变化的玄机,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就可以得利避祸。伏羲文化所体现的哲学思维、科学走向、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对于今天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可以使我们破除迷信、揭露异端邪教,让我们既顺应自然,又把握自然,既为自然之子,又可以是自然的主人。

近几年来,甘肃学术界伏羲文化研究成果突出,有张修桂的《伏羲文化与天水旅游资源开发》(《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2月),周小华的《伏羲文化产业化近期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路柳的《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2期),郑本法的《伏羲文化源头的三个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6期),颜廷亮《关于伏羲文化的西向传播问题》(《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雍际春的《论伏羲文化的演变和内涵》(《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田园的《伏羲文化和中华文明》(《两岸关系》2009年12期)等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从伏羲文化的内涵、伏羲其人的考证、伏羲文化的旅游开发和伏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等角度予以论述。许多学者从现实需要出发,结合天水实际,就伏羲文化的现实开发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学者们对伏羲文化的研究文章,通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论述,初步从学理上顺理了伏羲文化的基本内容,肯定了伏羲文化的资源价值,使人们对伏羲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著作方面,雍际春主编的《陇右文化概论》,拓宽了伏羲文化的研究视野;徐日辉的《伏羲文化研究》和李建成的《伏羲文化概论》都从各自的视野对伏羲文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伏羲文化研究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992年10月天水市政府成功举办了首届伏羲文化理论研讨会,与会学者将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相结合深入探讨了伏羲氏族的客观存在的伏羲的研究价值,使伏羲文化呈现新的局面。此次研讨会就以下问题达成共识:伏羲确有其人。伏羲生于成纪,卒于陈。其生活区域并不固定。伏羲所处时代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文献记载伏羲的“人首蛇身”反映了伏羲部族的蛇图腾崇拜,而非伏羲就是人首蛇身。伏羲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会后出版《伏羲文化》一书,收录参会论文

1995年天水市成立“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确立了天水在全国伏羲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2002年12月8日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后在北京成立(全国一级学会)。其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国内外热心伏羲文化的团体的个人,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伏羲文化研究和宣传活动。截至目前天水市已成功举办了三次全国性的伏羲文化研讨会。出版了《伏羲文化论文集》《羲皇颂》《伏羲古籍录》《伏羲氏》《伏羲庙志》《伏羲文化概论》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伏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和相关研究活动的组织开展,为伏羲文化的学术研究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学者们的交流,使伏羲文化研究顺利前行。

近十余年来,伏羲文化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人都对伏羲的创造性成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伏羲作为远古创世英雄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膜拜,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走进它、认识它,这极大地刺激了伏羲文化学术研究的进展,其中易学研究成果辉煌,使伏羲文化研究达到新的层次。

(三)伏羲文化保护

传统文化保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任务,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下,文化建设是政府的任务,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全力以赴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在伏羲文化的保护方面甘肃省市两级政府都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各种层次民众的文化需求,将伏羲文化保护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1988年6月26日至28日天水市政府举办了祭祀伏羲大典,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前后都举办祭祀伏羲大典。除了政府组织公祭大典,民间在每年正月十六传说伏羲诞生之日也举行伏羲祭祀大典。1992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天水时为伏羲庙题写了“羲皇故里”四个大字,为伏羲文化在天水的保护和开发增光添彩。2002年7月24日,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批示,“伏羲女娲的传说在甘肃,可考虑搞个文化标志城”。同年10月底,省委专门召开了书记办公会和常委会,就在“羲皇故里”建设伏羲文化园统一了认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伏羲文化已经形成了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有形遗产的保护需要做好硬件建设,无形遗产的保护需要做好软件开发。天水市在伏羲文化的硬件保护方面,紧紧抓住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契机,大打伏羲文化牌,从伏羲大殿的维修和保护,大地湾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旅游商贸洽谈会的召开等方面花力气,做文章,抓好伏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伏羲文化的软件建设方面,推出了祭祀伏羲文化大典的活动,并把其作为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的重要内容,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予以高度重视。

天水伏羲庙的维修和扩建,是文化建设硬件建设的一项工作。天水伏羲庙建于明朝成化十九年至成化二十年间(1483—1484年),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光绪十一年至光绪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后,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现存面积6600多平方米。2001年06月25日,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市对其进行了加固维修工作。今天伏羲庙已经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旅游胜地,1995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遗迹的保护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开发,也提升了普通民众的消费需求,为伏羲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

(四)伏羲文化开发

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资源走向市场,使文化资源打造的文化产品成为消费热点,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通过文化产业而实现文化发展的方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可持续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连年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成为一些地方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让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发挥其人文价值作用,关系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友好对话的一件大事。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主要通过著书立说来传播,今天随着文化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不仅仅通过著书立说来达到继承发展的目的了,而是采取媒体多元的形式将其传播到各地,让人人享用这笔精神财富。文化产业化发展使许多文化资源从昔日的王侯梁上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给古老的传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为保健时代精神的营养品。

伏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旅游业的兴盛联系一起。1988年天水市恢复了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并开始举办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连续举办21届的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有的文化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人来天水寻根问祖。在旅游文化节期间,开展商贸洽谈活动,招商引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交流效果和文化交流成果。在伏羲文化的产业开发方面,甘肃省委、省政府早就有一些认识。2003年年初,经过多方论证确定并签订合同在甘肃省天水市卦台山建设以伏羲为主线的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伏羲文化始祖园”,丰富了卦台山旅游景点的内容,为伏羲文化景点和伏羲文化等边缘旅游景点起到了枢纽作用。它将为甘肃省正在实施的“在甘肃建设以伏羲为代表的文化标志城”起到龙头作用。近年来,天水市政府在这方面继续做了许多工作,连续举办了15届“伏羲文化艺术节”,以艺术节为龙头,举办商品交易会,取得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好效果,为天水经济繁荣拓宽了路子,为伏羲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天水市政府还委托同济大学规划设院完成了《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天水市伏羲文化城修建详细规划暨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先后投资修建了伏羲路步行街及两座牌楼、牌坊,维修了伏羲庙门前的戏楼,使伏羲庙前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同时又在卦台山筹建以伏羲为主体的“中华始祖文化园”,初步拟定园区规划占地6100亩,保护区范围184平方公里;卦台山以绿化、美化为主的一期生态建设已开始实施,卦台山连接天水至兰州高速公路的柏油路也已建成通车。

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片面注重经济利益,不能把文化资源当作攫取经济利益的砝码,而是要有文化生态学的视野,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开发和保护并重,防止开发过渡或者乱开发胡开发的现象发生。在当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更应当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使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