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推进甘肃省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投资管理

积极推进甘肃省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投资管理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甘肃省今后的文化建设投入要靠政府,但更要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引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联合经营的新格局。经费投入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甘肃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这表明甘肃省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大幅度增强,有实力、有能力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

四、积极推进甘肃省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投资管理

国内外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加快文化建设步伐,使全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而文化建设的关键还是加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投入。文化事业的投入主要靠政府,文化产业的投资要靠政府文化投资、民间文化投资和外资三条投资渠道。所以甘肃省今后的文化建设投入要靠政府,但更要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引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联合经营的新格局。

1.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对甘肃文化建设的投入。国家对甘肃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在1990年下降后,基本再未提高;2006年甘肃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相当于全国第一名的浙江省的56.3%;甘肃人均文化事业经费在全国的位次也在下降,2009年甘肃人均文化事业费17.85元,仅相当于全国第一名上海市93.51元的20%,排全国19名。经费投入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甘肃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如,甘肃公共图书馆建设在2006年以后呈下滑态势。因此,甘肃省要以国办47条《意见》的支持为契机,尽快筹划、设计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对甘肃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

2.以建设文化大省为目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从1980年到2009年的29年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增加了38.11倍,而甘肃仅增加了25.64倍,而且甘肃文化事业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都很低,但是,29年间甘肃GDP增长了48.1倍;人均GDP增长了33.8倍,而且大多数年份都以超过10%以上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增加了21.94倍,财政支出增加了65.52倍。这表明甘肃省经济实力和财政能力大幅度增强,有实力、有能力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因此,各级政府、各级文化部门必须明确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进程。

3.调整文化投入结构和分项投入比例,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与部门之间的不平衡。第一,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消除城乡文化发展的“二元”结构。农村地区的经济不发达,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不足,因此,农村的文化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而城市的经济社会发达,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较强,可以由市场化的企业提供较大部分的文化服务,所以,城市的文化投入应较少比例由政府投入,而绝大部分可以采取市场化的力量来提供。县及县以下剧团、剧场、图书馆、文化馆应由政府财政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强农村文化站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填平农村文化鸿沟。二是兼顾文化的乡村化需求,不断创新文化产品,真正生产出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缓解农村文化产品不足的供需矛盾。尤其要大力扶持公益类的广电媒体和新闻报刊,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和基层居民。三是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2009年甘肃省乡镇基层服务点的覆盖率分别比县级中心和村级服务点覆盖率低58个和26个百分点,乡镇基层服务点的规划完成率也分别比县级中心和村级服务点的规划完成率低58个和25.7个百分点,因此,应重点加强乡镇基层服务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投入和工程建设进度。第二,加大对金昌市、庆阳市、陇南市、武威市、兰州市和临夏市等文化投入不足地区的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实现文化事业费财政投入的区域性平衡。第三,加快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表演场所等具备赢利能力机构的改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逐步减少其财政拨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文化站、文化部门教育机构、文化市场执法机构等公益类部门,支持其尽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4.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但要明确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范围与领域。(1)对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等领域,政府投资可逐步退出,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2)对通讯社、报刊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站)、电视台(站)、广播电视发射台(站)、转播台(站)、广播电视卫星、卫星上行站和收转站、微波站、有线电视传输骨干网等领域,必须由政府进行投资经营,禁止非公有资本投资设立和经营。非公有资本不得利用信息网络开展视听节目服务以及新闻网站等业务;不得经营报刊版面、广播电视频率频道和时段栏目等。(3)对出版物印刷、发行,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发行,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音乐、科技、体育、娱乐方面的节目制作,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建设和经营有线电视接入网,参与有线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等领域,可采取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的方式,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投资参股国有文化企业,但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

5.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投入指标体系和有效的文化投入的评估考核体系。第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指标体系:(1)投入总额及其增长速度;(2)投入总额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及其增长速度;(3)投入的各项构成。以上三项指标下还可再细分。第二,具体工作中要正确选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方式,合理确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比例。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信贷手段,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社会投入机制,以社会力量的介入促进竞争,进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与政府共同承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产品和服务的投入。(1)对于纯公共产品和社会力量不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由政府完全承担;(2)对于准公共产品和社会力量不愿意提供但完全有能力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由政府采取出资购买的方式承担,这部分投入应占总投入的40%左右;(3)对于社会力量愿意提供而且完全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由政府给予适当奖励的方式承担,可以拿出全部文化事业经费的10%~20%成立相应的创新奖励基金和特殊贡献奖励基金。(4)剩余经费用来扶持公益类的文化企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费在投入内容结构方面要改变“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入”的不合理现象,硬件建设费用占10%左右,加大软件投入,使其比例逐步达到20%以上,加大培训和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维护和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的费用比例不超过15%;安排人员薪酬福利费用的文化投入,一般为10%左右。第三,建立有效的文化投入评估考核体系,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绩效考核指标。结合政府绩效考核方法的改革,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纳入,甚至可以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或绩效很差的政府部门实行一票否决

6.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工作。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应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投入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工作,在公共文化政策、理论研究等重大决策方面应加大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起相应的决策专家委员会,对重大文化政策、重大文化项目提出建议,审核文化活动资助项目,审议政府奖励项目,提供文化艺术咨询。这部分的投入比例应占总投入的5%左右,主要用于理论创新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调研、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的费用支出。但不应包括隶属于文化系统的研究部门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

主持人:刘伯霞参加人:李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