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壁画修复中的拼对环节

浅谈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壁画修复中的拼对环节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参与修复的是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壁画M50-13#。两墓呈东西排列,相距150米,主人均为唐安国相王孺人,东为唐氏墓,西为崔氏墓。此次修复的壁画M50-13#,是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墓道东壁第2幅二人牵马一人牵骆驼图的前半部分。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壁画M50.13#出土时画面错位、叠压严重,很多线条都不完整;壁画缺损、裂缝处有很多小碎块已不在原位置。

浅谈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壁画修复中的拼对环节

武 瑛 徐祖维

一、引言

中国墓葬壁画历史悠久,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美的画面、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古代的政治阶层、宗教信仰、经济状况、文化特征以及科学技术等社会生活面貌,是研究古代历史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唐代又是中国墓葬壁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些深埋地下的有确切纪年的绘画作品,被当做绘画史的实物史料加以利用,为我们研究唐代绘画、技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墓葬壁画以其在绘画史上的特殊地位,填补了绘画史的空白。

对壁画而言,画面是其精华所在,但墓室壁画埋藏于地下经历千年,各种因素对壁画的侵蚀破坏,致使壁画出土时很少是完整的,因此在壁画修复过程中就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壁画画面的完整性,使其恢复当年的风采。

本次参与修复的是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简称崔氏墓)壁画M50-13#。崔氏墓壁画出土时就残损严重,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从中领略到唐代画家高超的绘画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对壁画错位、碎块的拼对,恢复画面的完整性,使其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壁画保存现状

2005年洛阳市洛南新区翠云路建设时发现两座大型唐墓,随即进行了发掘。两墓呈东西排列,相距150米,主人均为唐安国相王孺人,东为唐氏墓,西为崔氏墓(M50)。两墓墓主身份相同,形制基本一致。

崔氏墓为明券砖室单室墓。坐北朝南,墓室在北,开口三层下,口距地表0.60米,总长32.12米。墓道东、西、北壁以及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内均绘有壁画。但除墓道、过洞、天井两侧还保存了一部分壁画外,甬道及墓室内的壁画全部剥落,仅见大量绘有壁画的石灰残片。墓道东壁的青龙、西壁的白虎都残缺得只剩下腿部和尾部的一部分,人物、骆驼、马匹都只有下半部。墓门口比较完整的两个守门吏也存在大量的碎裂、空鼓、错位、水锈等病害。过洞、天井的几幅人物图也残缺严重。

此次修复的壁画M50-13#,是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墓道东壁第2幅二人牵马一人牵骆驼图的前半部分。画幅长151厘米,残高140厘米。第一人腰以上残缺,下着虎皮纹紧身裤,脚穿黑色鞋。第二人膝以上脱落,着豹纹紧身裤,黑色鞋。身后马、骆驼均脱落严重,仅存马和骆驼的腿部。第三人头部脱落,身穿橙色束腰短袍,脚穿白鞋。壁画下方,墓道近底部有一条红色彩带(见图一)。

img172

图一 崔氏墓壁画M50.13#现状

通过对壁画断面的观察,其制作方法是在修整好的墓道土壁上抹一层麦秆草泥层并找平压实,再抹上一层白灰,最后在白灰层上作画。因壁面不平整,草泥层和白灰层都极不均匀。壁画M50.13#的白灰层最薄处约0.2厘米,而壁画底部红色彩带的白灰层较厚,最厚处约有1.5厘米。

壁画M50.13#壁画表面极不平整,画面残缺严重,壁画折断、空鼓、剥落、碎裂、沉降错位、相互叠压严重,表面满布钙质结垢物、霉斑等,病害状况极为严重。壁画在出土时就已损毁严重,难以窥其全貌。壁画上方基本全部缺失,所绘人物头部或腿以上部位、马匹骆驼头部大都残缺不全。画面局部的大小缺失更多。壁画底部的红色彩带缺失也甚为严重,彩带下缘呈不规则状,从而已无法判定红色彩带的高度。

壁画许多部位碎裂严重,碎裂多发生在壁画的边缘或残缺、断裂部位。碎块大小不一,小块约0.5厘米见方,亦有3~5厘米见方的碎块。其中或地仗色,或地仗上绘有黑色线条,或暗红色、橘红色的不规则小碎块无法计数。

壁画块间还出现错位现象,画面的线条被打断或错位开来。其中有两部分的壁画块已无法断定是否在原本位置了。同时因错位或小碎块重叠等原因,还造成两层或多层的叠压现象。

三、壁画保护修复中拼对的原则

壁画保护的实质是保护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而壁画修复中的拼对环节,是对壁画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的延续,能最大程度地复原壁画画面存余的历史信息。因此壁画修复中的拼对环节不能单凭修复技术人员的技巧和审美所决定,而是依据保护修复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拼对。

1.不改变原状原则:是保护修复的核心原则。要依靠保护修复的手段再现文物本身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更多地保留壁画的历史信息。

2.最小干预原则:所谓最小干预原则,是在满足基本的保护修复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少扰动、损失文物本体的各种信息。只对最必要的部位进行修复,使用的材料也应越少越好。拼对时能确定位置的碎块才进行拼对,拼对前必须先进行预拼对,以尽量减少保护修复操作对壁画的影响。

3.可再处理原则:对于壁画保护修复中使用的材料,要尽可能做到可再处理性,以确保再次修复时去除这些材料不会损伤到壁画本体。

4.兼容性原则:壁画修复中使用的材料与壁画原材料的性质应相同或相似。若新材料和原材料性质差别很大,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不同性质的材料变化亦不同,新材料和原材料间产生的应力对壁画会产生损害。

四、壁画M50.13#修复中的拼对环节

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壁画M50.13#出土时画面错位、叠压严重,很多线条都不完整;壁画缺损、裂缝处有很多小碎块已不在原位置。为使壁画画面尽可能完整,对于壁画M50-13#画面错位、碎块处进行了科学的拼对处理。下面将其拼对方法予以介绍。

(一)壁画画面错位的拼对方法

壁画M50.13#壁画中有多处错位的壁画块,处理方法是把错位部分整块的分割后再进行拼对。

壁画M50.13#画面右上角第三个人物的上半身有约60厘米×52厘米的区域向右下位移,导致壁画右侧骆驼腿上方10厘米的小碎块形成叠压带;人物短袍上有一条横贯的裂缝,衣褶的黑色主线条左右错位,错位间隙0.5厘米左右。需要在拼对人物短袍线条的同时处理叠压带,具体步骤如下。

1.拼对的依据

壁画画面在拼对前要有明确的依据。对于错位画面的拼对处理,首先从壁画错位的详细状况、拼对的操作方法、拼对后的预期效果等方面进行仔细的分析评估,对于错位画面的位移位置要有明确的依据,同时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制定一套详细的计划后方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防止操作出现重大失误。

2.信息的记录

对于壁画修复中拼对前、过程中及完成后,都必须留取翔实的影像、文字资料,尤其是拼对前(见图二)、过程中的照片、线描图、文字记录等原始信息,对于今后壁画的研究或是再次修复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img173

图二 拼对前

3.绘制线描图

(1)绘制待拼对部位的线描图:使用透明的塑料薄膜附在此处,对拼对前画面的线条予以详细的绘制(见图三)。

img174

图三 线描图

(2)绘制待拼对画面的线描图:对需要分割后拼对的壁画块绘制线描图。

绘制好后,使用两次绘制的线描图进行试验性拼接,不需要对壁画进行实际操作,即可提前了解拼对后的效果。对线描图反复地预先拼对,直到待拼对部位的移动方向、距离等有完全把握后,才能开始对壁画待拼对部位进行分割。

4.设计分割线

经分析,此处画面的错位是由于壁画产生横向裂缝后,上下壁画块之间移位所致,所以画面的重新拼接可以从裂缝处分割后重新拼对完成(见图四)。此处裂缝有2~5毫米的间隙,之前曾在背面使用临时填补砂浆找平砂浆纱布层修补,因此决定从这条裂缝切割,对壁画损伤较小,同时操作也较好把握。临时填补砂浆是用沙子∶石灰∶100% PRIMAL B-60A(比例为2∶1∶适量)调制的,虽有一定强度,但容易剔除;找平砂浆是用沙子∶石灰∶100% PRIMAL B-60A(比例为2∶1∶适量)调制的,剔除时滴少量乙醇丙酮就可以剔除。最后的纱布层较薄,也很容易割开。

img175

图四 分割线

5.沿分割线分割壁画

确定好分割线后,用12号弯钩手术刀一点点地剔除裂缝处的砂浆割开纱布,过程中遇到掉落的碎块记录位置后取出编号存放,直至待拼对的壁画块脱离成为单独的个体(见图五)。

img176

图五 沿分割线分割壁画

6.拼对壁画块

如何拼对壁画块,虽然在之前已使用线描图拼对并记录位置,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再次确定位置,防止之前定位不准确或定位点移动。主要是根据主线条的连接关系来定位,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壁画块向上平移约0.5厘米。移动时最好要一步到位,反复移动容易找不到原始位置,也会对壁画造成二次损坏。

7.重新固定封贴

拼对完成后,用临时填补砂浆填充拼对后中间的缝隙,固定拼好的壁画块(见图六)。若是拼接壁画块面积较大,还需要在缝隙处封贴宣纸条以增加强度。

img177

图六 固定封贴

之后将壁画固定在夹板中翻转,要避免拼对好的壁画块发生移动。再在壁画背面缝隙处制作找平砂浆并贴覆纱布,待干燥后制作新的支撑体。

(二)壁画第二人物右腿上方碎块的拼对回贴

因自然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壁画M50.13#出土时就碎裂严重,尤其是壁画周边、裂缝、叠压处的碎块多得难以计数,这些碎块的拼对回贴对画面的完整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壁画M50.13#第二个人物右腿上方约有30厘米的碎块散落区,零星散布有约40片的碎块需要拼对回贴。

1.信息的记录

对于拼对前后及过程中的一切状况均留取照片及文字资料,尤其是拼对前的照片是十分珍贵的(见图七),拼对后虽然恢复了部分画面的完整,但对于出土时的状况却是一种改变,所以必须留取翔实的资料。

img178

图七 拼对前

2.绘制待拼对碎块的线描图

在透明塑料薄膜上绘出碎块附近的主要线条以约束薄膜的位置,同时描出这些碎块的轮廓以及碎块上的黑色线条,并给每个碎块编号(见图八)。

img179

图八 碎块的线描图及编号

3.碎块编号

按照在透明薄膜上的编号顺序,用低黏性的纸胶带剪成0.5厘米见方的小块并写上序号,轻轻粘在碎块上,但贴胶带纸时一定要避过碎块上的线条(见图九)。

img180

图九 碎块编号

4.碎块的拼对

按照碎块颜色、线条大致分成两类:地仗色的碎片、地仗色上有黑色线条的碎片。使用之前绘制的线描图制作碎块模型,进行反复的拼对试验。拼对碎块一般先从有黑色线条的碎块开始拼起。根据黑色线条颜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线条的走势、起笔收笔等信息定位。再拼对地仗色的碎块,根据碎块原位置、碎块的形状、碎块的纹路、碎块细微的颜色差异等定位。无法契合的碎块不能随意放置,在拼对过程中,需要有确实的依据才能拼对。而对于无法找到合适位置的碎块,根据线描图中的位置,把碎块还原回拼对前的位置。

第二个人物右腿豹纹裤上的图案主要有没有闭合的半圆和短的线条。有十个碎块上有黑色线条,经反复拼对,能够确定其位置;还有几个碎块上是半圆形线条,根据旁边残留的线条拼对;其余碎块根据现有的线条、颜色、空缺位置等信息进行拼对,尽量做到协调美观。

5.碎块从原位起出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将面临着将碎块从现在位置起出的问题。之前固定碎块用的是临时填补砂浆,为了不对碎块造成再次的损伤,使用95%乙醇湿润砂浆后一点点剔除干净,在碎块松动时起出,并清理干净上面残留的砂浆。

6.使用表面填补砂浆回贴碎块

对已确定位置的碎块记录后取出,使用表面填补砂浆把碎块粘贴在已确定的位置上(见图十),碎块中间的缝隙也用砂浆仔细地填补,但要防止把砂浆粘在壁画表面,无法避免的部位则用棉签蘸离子水仔细地擦拭,直至砂浆的痕迹消失,但谨防擦掉画面上的颜料(见图十一)。

img181

图十 碎块的拼对

img182

图十一 碎块的回贴

经仔细拼对,整幅壁画上共拼对碎块区域15处,碎块635块。

从操作过程可见,对于壁画画面大面积的错位是在壁画制作新支撑体之前拼对完成的,而对于壁画的碎块是在制作完新支撑体之后才开始拼对回贴的。

(三)壁画揭取时分割成单幅,修复后的拼接

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墓道东壁的第二幅壁画二人牵马一人牵骆驼图,画幅长220厘米,揭取时因画幅太长不易操作,所以在骆驼前腿处分割成两单幅分别揭取。本组修复的M50.13#是此幅壁画的前半部分,壁画后半部分的M50.12#也同时在修复中。揭取时的分割就算再小心,也无法避免对壁画画面的损伤,两单幅壁画拼接处是否有间隙已无法得知,并且为今后展览、搬运的方便,决定将壁画M50.13#和M50.12#分别固定在两块蜂窝铝板(新支撑体)上。虽然固定在两块蜂窝铝板上,但相邻线条还是需要拼对完整的。具体操作为:

1.使用两单幅壁画的线描图预先拼对,丈量出拼接后的高度,用于预订蜂窝铝板的大小,除需拼接的边缘,其他三个边均匀出10厘米。

2.定位

壁画在揭取时是按照垂直方向确定分割线的,所以壁画切割线的边缘应该与蜂窝铝板的边缘对齐。崔氏墓墓道坡度为22°,壁画M50.13#和M50.12#底部的红色彩带由左至右缓慢向下,所以两单幅壁画拼接固定的话,应该按照红色彩带上缘的走势决定(见图十二)。

img183

图十二 壁画M50.13#和M50.12#位置图

壁画M50.12#先制作支撑体,据在墓中的位置,M50.12#左边缘尽可能地与蜂窝铝板的左缘对齐,其他三个边缘空出10厘米,而M50.13#的右边缘应与蜂窝铝板的右缘对齐。确定壁画50.12#的位置后,根据50.12#的画面线条及底部红色彩带的走势,再确定M50.13#的位置。但实际操作时,会有计算误差,只能在陈展时做相应的处理,以弥补中间的差距(见图十三)。

img184

图十三 修复完成的壁画M50.13#和M50.12#

五、结语

以上着重介绍了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壁画M50.13#修复中画面错位及小碎块的拼对方法,并简单描述了内容相关的两单幅壁画的拼对。依据壁画修复的原则对壁画碎块进行拼对,原来画面线条错位或杂乱无序的碎块经过拼对,复原了部分线条,使得画面更加协调美观,还原其原本的画面信息。但对于壁画线条错位、碎块、叠压等原因而需要拼对处理的,修复人员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进行拼对工作,不能为了追求美观而妄加猜测,随意拼对。壁画M50.12#和M50.13#也通过调整支撑体位置进行整体拼对,基本能恢复两块壁画在墓道中相对应的位置,使得画面内容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崔氏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5年第6期。

[2]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唐安国相王孺人壁画墓发掘报告》,洛阳:河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3]杨蔚青:《破碎壁画的保护及意义》,《文物保护研究新论》(全国第十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4]杨蔚青、戚雪娟、苏东黎:《洛南唐墓壁画保护概述》(中国第八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暨全国第九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2006年。

[5]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6]杨泓:《中日韩合作丝绸之路壁画班课件:中国古代壁画》,2010年。

(作者系宁夏固原博物馆助理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