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颜元倡导的教学方法是习行教学法

颜元倡导的教学方法是习行教学法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颜元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从事教育。颜元的著作甚丰,最主要的有《四存编》,其中《存学编》是教育方面的代表作。颜元把“性”理解为形体的机能。颜元认为,人性虽然都是善的,但各个人的气质并不完全相同。这使中国教育内容出现了重大转机。颜元的教育实践体现了他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从这两个基本前提出发,颜元认为合理的教学方法要具备两个特征。颜元认为强调“习行”是有理由的。

第三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直隶博野县(今属河北省)人,因他读书教书,被称为“习斋”,当时的学者多称他为习斋先生。颜元出身贫寒,4岁失父,10岁离母。为生活所迫,颜元不得不“耕田灌园”,参加生产劳动,并曾通过习医为人治病,以养家糊口。

颜元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从事教育。他常年开设家塾授徒。他早年曾迷恋陆王心和程朱理学,后转变学术思想,将自己读书之所“思古斋”改为“习斋”,与理学做彻底的决裂。在教学设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他的思想都包含了近代教育的萌芽因素。

颜元的著作甚丰,最主要的有《四存编》,其中《存学编》是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此外,还有《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余》等。

一、人论性与教育的作用

颜元反对宋儒“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二分法,认为“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感官行气也是性。关于人性论和教育的作用论,颜元的观点包括以下内容。

(一)“性形合一”

针对理学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颜元认为“形性不二”,形、性不可分割。颜元把“性”理解为形体的机能。他说:“视者目之性,听者耳之性,仁、义、礼、智者心之性。”即所谓“作用为性”。人体一切器官的作用和机能都是好的,都是善的,因此人性是善的。可以说颜元也是一个性善论者,但他的“性善”不同于孟子的“性善”,孟子的“性善”是指天生的道德本源,而颜元的“性善”是对人在各方面认识能力的一种肯定。

(二)“性有第差”、“气质有偏胜”

颜元认为,人性虽然都是善的,但各个人的气质并不完全相同。并且,他认为气质之偏并非恶,而是各人有各人的特点。各人不同的气质正是各人个性不同的基础,对此不但不能加以指责,而且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与个性特征来进行教育,给不同个性的人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以达到各尽所长、造就各种各样的人才的目的。颜元说:“人之气质各异,当就其质性这所近,心志之所愿,才力之所以为学,则易为圣贤。”“全体(综合型)者为全体之圣贤,偏胜者(某一方面)为偏胜之圣贤(专才)”。不过他也认为气质太偏、太强也不好,如过柔和过刚都不可让他“偏任惯了”。

(三)“习”对人之为善为恶的重要作用

颜元说:“垂意于‘习’之一字,使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则生民幸甚,吾道幸甚!”[2]由此可见,颜元的教育作用观本身是对侈谈义理之性、不重习行的假道学的深刻批判。

二、求真务实的教育目的论

颜元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的人才。他认为主张“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训诂章句、静敬语录”的“圣学”是失真的,这样的“圣学”,“读书愈多愈愚,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3]他主张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实用人才。他说:“但抱书入学,便是作转世人,不是作世转人。”“转世人”包括两类。第一类是能够“经世”的“君相百官”,即各级政府的管理人员,应该懂治国治民之术,也要了解社会现实;能够为国家为老百姓办实事,但在才能和道德上都应该有较高的要求,就是他所说的“实才实德”。第二类是发展封建社会生产所需要的“百职”人才,就是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能工巧匠。颜元认为这样的人才用不着全才。社会有分工,而且每个人的个性、志愿等都不同,圣贤的标准也应有所不同。他认为有一技之长,能各专一事,便可称为圣贤。“学须一件做成便有用,便是圣贤一流。”

他认为教育应当培养各种专门的人才,去分工办理国家的事。培养封建官吏,这是封建社会一向重视的,而各种生产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中常被忽视,甚至认为是下等的、卑贱的,“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因此古代教育家多排斥或贬低百工农医。颜元则相反,强调百工农医在教育中的地位,这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进步,同时也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实用人才的市场越来越广阔。

三、实用主义的教育内容观

颜元经常用“伪”和“虚”来批判理学家的学问,而用“真”和“实”来表明自己所提倡的学问。他的教育主张,总体特色是“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颜元教育内容观也有实、动、活的特点。

颜元反对自汉唐以来章句、训诂、清谈、禅宗等空疏无用的书本教育内容,主张尧舜周孔所倡导的“三事六府”的教学内容。“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指社会伦理道德教育,以及与改进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教育等。“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指关于这六个方面的知识。颜元认为,“六府亦三事之目”,“三事”中已经包含了“六府”的内容。这些概括起来说,是经史及天文、地理、水学、火学、工学、农学等。这既是社会科学知识,又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他用实学代替了禅宗语录,用经史与自然科学取代了章句训诂。这使中国教育内容出现了重大转机。

颜元的教育实践体现了他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他平时的教学内容包括兵、农、钱(金融财政)、谷(农业)、水利、火(冶炼)、工虞、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他认为一个人样样都学是有困难的,不能博学,能够精通一艺也是好的。他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反映在他为漳南书院所拟的教学计划中。他分漳南书院为六斋: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这体现了颜元反对专务书本、专事清谈、注重心性、学用脱节的教学内容。

四、“习动贵行”的教学方法论

颜元一反程朱陆王所谓外所内求等偏于虚玄的教学观点,提出独具特色的“习动贵行”的教学方法论。他针对传统的“死”、“静”教育,提出了以“动”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他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4]在教学中,颜元主张通过练习和实践以巩固所学知识,进而谋经世致用之效。他说:“读书无他道,只须在‘行’字着力。如读‘学而时习’便要勉力时习。”[5]

颜元强调在实际行动中练习、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即“习动”、“习行”。“习动”、“习行”的教学方法,是和他的两个主要哲学观点相联系的,即“以行而求知”和“学问以用而见其得失”。从这两个基本前提出发,颜元认为合理的教学方法要具备两个特征。第一,学用结合(增加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第二,讲练结合。颜元有时候把“习行”强调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要一讲即教习;习至难处来问,方与再讲”。“为学为教,用力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

颜元认为强调“习行”是有理由的。第一,符合学习规律。没有通过亲身实践过的知识是不扎实的。“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口中说出,笔下写出,不如身上做出”。[6]第二,“习动”、“习行”有利于道德思想修养。他认为长期不动的人就会变得懒惰,进而胡思乱想。“习动”、“习行”可起到“收心”的作用,使人心不得放纵。第三,“习动”、“习行”有利身体健康。第四,如果大家都及时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之实践,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话,整个社会就会因此活跃起来,变得生机勃勃,国家就会强大。

历史的巧合是极为有趣的。颜元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古典教育与实科教育的结合,或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在欧洲,这种转变思想出现在17世纪上半期,洛克的《教育漫话》是这种转型的理论表述。颜元和洛克(1632—1704年)都是这种转型的代表人物。但此后中国的经济、政治科技均停滞不前,从此与西方差距拉大。这种历史的巧合与中西发展的不同趋势,令人感触良多。

【注释】

[1]《读通鉴论》卷五。

[2]《存学编》卷一。

[3]《朱子语类评》。

[4]《颜习斋言行录》卷下。

[5]《颜习斋言行录》卷上。

[6]《颜习斋言行录》卷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