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探求真理的一种精神活动。对科学家而言,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探寻自然界、宇宙的本质关系与规律,发现和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科学的任务是使人类得到知识,由无知变有知,由少知变多知,由浅知变深知,从无序中寻找有序,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科学家追索真理的精神是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源头。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正是来自这种执着的求真精神,而伟大理论的创建又导致了重大的技术革新与应用。
另一方面,科学在当代已作为一项社会职业,有着社会所规定的、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默顿(Morton)认为:这些规范包括普遍性、公有性、公正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并认为这套社会规范形成科学独有的社会精神气质,支配着参加科学的人的行为,形成他的科学良心。
普遍性指检验假说的标准是客观的,是观察经验和已有的科学原理。它不是个人的,不取决于科学家个人的好恶,不取决于假说提出者的出身、种族、性别、宗教、阶级、国籍及个人品性。
公有性指科学的发现是科学社会协作的产物,标志着人类的进步步伐。它进入人类的知识宝库,属于全人类共同享有的资源。尽管它时常以发现者名字命名,但还是属于大家的,没有继承权和独占权,不应保守秘密,不能申请专利。
公正性指科学不容欺骗行为和谋私利行为。评价科学成果的是科学家同行,不是门外汉。他们根据前人的积累和自身的认识进行怀疑,严守慎重和客观的原则,要消除欺骗和谋私利的行为。
有条理的怀疑论指科学不承认教条。科学是批判的、革命的。根据事实可以对任何知识提出怀疑。
在遵循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要对青年学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择要而言有以下几方面: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大胆怀疑的探索精神,以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批判精神,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等。我国一位学者提出,科学精神的核心具有五要素,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际的检验”。这种表达很全面,很正确。
这样,我们把科学精神看成科学家在不断探索真理和科学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本质。
倡导科学精神,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寻求、揭示真理,在科学上推陈出新,不断地取得进步,使科学在康庄大道上前进。因此,科学精神的内核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创新。发现真理的过程,提出创见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