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教育创新中推进学校跨越式建设和发展

在教育创新中推进学校跨越式建设和发展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与与时俱进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创新是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江汉大学始终抓住教育创新,直面挑战,努力推进学校跨越式建设与发展,在谋求新的发展思路建设学校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对于新组建且百事待举的江汉大学来说,在教育创新中推进学校跨越式建设和发展,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199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筹建,2001年10月1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新的江汉大学。

在教育创新中推进学校跨越式建设和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更加突出了“教育要创新”的重要思想,强调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是高瞻远瞩、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历史性任务,为我国新时期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江汉大学建设、发展的实际,谈些初浅认识。

为什么要坚持教育创新,努力推进学校跨越式建设和发展,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事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打破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束缚,“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1],才能使关乎民族兴衰的教育事业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创新与与时俱进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创新是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反思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有为世人所称道的人类文明的精华,也有制约教育事业进步发展的糟粕。旧的思想与教育现代化要求存在悖论。如:传统教育思想中维持性思想与突飞猛进的时代特征相矛盾,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以“包”和“统”为特征思想的思维定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抵触。这种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对传统教育思想采取扬弃的态度,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我们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江汉大学由于历史的原因,步入综合性大学行列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较弱,而她服务的这个特大中心城市——武汉市将要建成我国的“五大产业基地”、“五大功能中心”,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加上武汉市重点高校林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进而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贡献,争取有更大的作为,这是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重大问题。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前行,还是转变思想探索一条快捷的发展新路,这是我们办学中必须做出的重要抉择。

当今时代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也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也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以及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地方高等学校要培养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的拔尖人才,其“本身就应该具有创造性,应该具有自我革新的内在活力”[2],通过教育创新使学校的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诸方面与地方的科技、经济、文化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推进学校跨越式建设和发展。实施跨越式发展既顺应了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发展实际的要求,也是优化地方高等教育格局和布局调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江汉大学始终抓住教育创新,直面挑战,努力推进学校跨越式建设与发展,在谋求新的发展思路建设学校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何谓创新,在办学过程中怎样坚持教育创新,这是我们遇到的另一重要问题。

所谓教育创新是指教育部门、学校为了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对教育观念和体制、培养目标和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手段和环节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由于21世纪经济、科技的发展变化使教育的观念、内容和形式同过去有很大不同,高等学校教育创新内涵更丰富。对于新组建且百事待举的江汉大学来说,在教育创新中推进学校跨越式建设和发展,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近几年,学校从实际出发,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尝试,走出了一条可喜的成功之路。

一是推进教育体制创新,将原有四校实质性合并,创建一所多科性现代化新型大学。江汉大学的前身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分别隶属于武汉市四个不同的部门主管,条块分割,大量的专业低水平重复设置,资源浪费严重,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提出市属高校调整方案,但终因各种原因,均未获得成功。近年来,在中央高教体制改革精神的推动下,在武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正确决策下,学校高举教育体制创新的旗帜,动员全校师生员工,上下团结一心,将原四校合并。199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筹建,2001年10月1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新的江汉大学。学校紧紧抓住合并这一契机,贯彻教育创新精神,对原四校的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按照同类合并、理工结合、学科渗透的原则,科学地设置了学校院系、学科专业。将原四校设置的43个系、部合并为13个学院1个部,为促进文理渗透,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理科和工科结合建立学院,分别建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等;将55个本科专业调整为34个本科专业,同时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条件增设了4个本科专业,使本科专业达38个。学科专业涵盖了经、法、文、史、教育、理、工、农、医、管理等10个学科门类。集中有限财力重点建设特色和优势学科,其中工学、人文、理学、商科等4个学科已成为学校主要学科门类。学科门类的整合,带动了学校其他各方面的整合,促进了学校的统一和融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高校体制创新还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进行办学机制转换的尝试与实践,打破单一的政府拨款渠道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机制,使学校的局部或部分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由“国有化”的办学实体向“一主多元”的办学实体转变,变学院式的办学实体为开放式经营型的办学实体。经过多方面努力,江汉大学与证券日报集团合作,创办了融智工商学院,适应国家建设和加入WTO的急需,共同培养投资经济、期货、经纪人等方面的人才。学校以土地和无形资产作为投入,对方投入现金建教学设施,将适度的市场机制和民营机制引入学院。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2002年首届招生,出现了生源异常爆满的喜人景象。此外,江汉大学还与团结激光集团联合筹建光电子学院,将团结激光集团光电子研究成果移入学校,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共同培养、培训光电子专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下一步,学校将按照上述思路、机制、模式,在武汉市政府预留江汉大学的土地中,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兴建高新科教园。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启动以功能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等大型基建项目为主的二期建设工程。采取社会化运作方式,实施学生公寓建设,加速后勤社会化进程。

二是推进学校建设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江大速度”。为了给江汉大学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空间,武汉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将原分散在闹市区的四校区置换,异地建新校。选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畔为新校校址,第一期工程投资8亿元。怎样建新校,是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精力去抓基本建设,还是另辟蹊径,走创新之路?学校选择了建设项目法人制的“交钥匙工程”建设模式。由市统建办代表学校实施基本建设,并对学校工程质量终身负责,把资金、责任落实到单位,责任到人。而此期间学校领导主要精力集中抓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实质性合并等重要工作,做到了新校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相得益彰,从2000年7月28日破土动工到2001年11月底新校区主要教学设施建成,只用了16个月,一个占地1626亩、校舍面积36.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拔地而起。专家评估,学校总体布局科学,功能分区合理,建筑风格鲜明,体现了现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在学校组织机构建设、干部竞聘上岗以及学校整体搬迁等方面,都得到快速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这些都被媒体和社会誉为“江大速度”,教育部专家认为这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应当写上一笔。

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遵循教育的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的规律,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在实施学校跨越式发展战略进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育才创新的办学观念。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近几年积极探索出“3+1”、“2+2”产学研结合模式、“2+2”五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市场型、国际型)合一模式等,通过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集团的广泛合作,发挥双方育人优势,共同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主设计和创造的物质技术条件,既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较早地进入发现、研究和创造领域,从而搭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与维豪公司合作,以我校学生为主要技术力量共同研发的“卡式公用多媒体终端”等技术成果,1999年10月在深圳举办的中国首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努力营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积极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经学校申报,湖北省教育厅批准,2002年江汉大学还举办了“工商管理类”、“机械类”、“电气信息类”、“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中国语言文学类”等5个大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努力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部分课程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适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积极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管理上,从2000级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抓教风、学风建设,加强教学检查,进行科学管理。在教师配备上,要求并鼓励正副教授走上教学第一线,绝大多数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教与学两个积极性。近几年,江汉大学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获各种奖励188项,科研论文和作品获全国、省、市级奖励近百项。

四是推进科研模式创新,努力提升科研水平。知识经济时代既是一个知识高速增长和迅速传播的社会,也是一个知识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高等学校以拥有高科技、新知识和人才这些知识经济的基本因素,“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3],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和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在科学研究方面,江汉大学实行科教联手的新举措,与武汉市科技局和市社科院等单位合作,既接受其科研方面的指导,又联手组织申报科研课题,构筑了科学研究的新平台。同时鼓励教师瞄准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寻找课题,力争更多的国家级课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特聘教授的作用,安排中青年教师在其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所获科研项目、获奖数量、规格,都超过原四校历史上总和的最高水平。学校还先后发起并与有关高校和管理部门联合承办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全国信息化、工业化、数字化城市研讨会”、“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家族企业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会,这些学术会议就有关学科领域前沿课题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研讨,这既活跃了学术氛围,促进了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又为政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五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创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新教育需要一支在教学和科研中严谨治学且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状况在任何时候都是学校队伍建设的核心,教师队伍素质如何对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江汉大学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列入重要日程,制定实施了学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需要,近年来投入1000多万元,采取“聘请一批、引进一批、培养一批”的措施加强这一工作,通过与名校联手的方式,先后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了14位博士生导师担任相关学院名誉院长或首席教授,指导学科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引进了省级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拔尖人才等30余名充实教师队伍;选派了200余名优秀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遴选了10余名教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国内外大学深造,从而使这方面的工作上了新水平、新台阶。

坚持教育创新,努力推进学校跨越式建设和发展,需要注意和把握好几个重要问题。

从实施教育创新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效果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以教育创新推进学校跨越式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观念的创新是无限的。要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才能获得开拓大好事业的眼界和气度,形成强劲的创造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教育思想、观念不更新,思想认识是旧的,就不可能创新,学校也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建设和发展。第二,必须紧紧围绕着学校定位努力办出特色。教育创新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必须努力在实践上下功夫。江汉大学作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院校,要始终抓住立足武汉、服务武汉、面向湖北、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凸现学校教育的地方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并逐步形成特色。第三,跨越式发展不能只注重规模、数量,发展是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要把进一步探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把改革教学、提高质量放在各项改革的核心位置。因此,2002年9月,迁入新校的新学年伊始,学校便响亮地提出“团结奋斗,提高质量”,并把新学年定为“江汉大学教学质量年”。第四,教育创新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战略眼光。尽管江汉大学是地方院校,但眼光却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事,要把学校放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问题,制定计划,落实措施,从而使学校跨越式发展保持应有的高度和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

[2]顾明远.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J].中国教育学刊,2001,(4):17.

[3]潘懋元.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J].石油教育,2002,(1):6.

(原载《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与张丽萍、邓传德合作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