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我和个性

自我和个性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我比自己的个性更为复杂。你的自我并不完全等同于你的个性。对于人性主义理论家来说,个性的核心就是自我。如何把握自己的个性是决定自己人生的重大问题。此时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往往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活动。心理冲突常常是心理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及时了解自我的心理冲突,适时加以疏导,可以防
自我和个性_医学心理卫生学导读

一、概述

所谓的自我就是你与你周围相比较而对自己的感觉。自我比自己的个性更为复杂。因为自我涉及你的所有品性,例如你思考问题的方式,你感受情绪的方法,这一切形成了你自己。个性只是自我的其中一部分。刚出生时,你没有任何自我概念。作为一个婴儿,他不明白他的肉体处在一个什么环境下,也不明白周围的世界是怎么一回事。他啃大拇指与啃玩具都同样快乐,意识不到其中有一个是他的身体的一部分。研究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心理学家经过试验得出,人类能意识到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不同,是1-2岁。随着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自我的概念会不断加宽,从而包括非身体的一些特性。自我就是“我”“我是……”“我需要……”“我要……”“我将要……”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你的自我并不完全等同于你的个性。但你的个性却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心理学家经常把这叫做社会自我。因为它包括你暴露在他人面前的你的外表你的行为。“个人自我”是一种只有你自己才了解的自我。

尽管个性和自我并不是同一回事。但有一种研究个性的方法,即是把个性看成是自我的核心,人性主义的自我理论是研究个性的一种主要的理论研究方法。人性主义理论学家相信每个人对自己是人类客观的看法是个性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强调了自我,并且强调你所认为的自我。对于人性主义理论家来说,个性的核心就是自我。而个体则是自我的重要信息来源。这一关于个性的看法可以比作花朵,自我就是非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花瓣,在适当的条件下会绽开,而在非合适的境况下则会合拢。

关于个性,英国小说家萨默塞特·毛姆说过“多少次,我茫然不解地审阅我性格的许多方面。我发现,我是由几个人组成的,有时,一个占优势的人会不可避免地向另一个人屈服。然而,谁是真正的我?他们都是,还是他们都不是呢?”生活中的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个性的差别是由作为社会人的我在群体活动中相比较而言的。从言谈举止、服饰穿着到待人接物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个性各有其特点但无所谓好坏之分,但个性确实对人们的生活能产生重要影响。生活中常讲某人的成功或失败由他的性格使然,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人生旅程中,人们都要体验到各种不同生活经验,成功或失败或平平淡淡。然而,不管怎样的酸甜苦辣,如何对待这些人生的经历,是每个人的个性所决定的。成功的人,往往能正确对待胜利和失败,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不骄不躁,从而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失败者尽管原因有千千万万,但无法及时调整自己,无法把自己纳入到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可能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而认识不到自己的弱点,也可能被一次失败彻底打垮从而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个人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就能有意识地扬长避短,注意在实际的生活、学习、训练和工作中锻炼,加强个性修养促进人格的完整。

二、个性

个性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心理学家把一个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是个性的表现。这里,个性往往是指一个人单纯的社会行为,它仿佛像区别不同人的血型一样便捷。然而,现实生活中人的个性不可能如戏剧舞台上的人物那样典型。人是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中,其个性的形成必然受到各种社会环境与条件的影响。弗洛伊德则假定人都有复杂的性趋向,个性是这些内在趋向相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据他的推测,人的个性是早在婴儿和孩提时期就形成了。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或称人格理解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不仅体现一个人的信念、理想价值观上,还体现在一个人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上。

个性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它主要包括①个性倾向性;②个性心理特征;③自我调节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事物层出不穷。这些新事物有积极的、消极的,有好的、坏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就需要决定自己对这些事物的取向,决定什么是自己所需要的,什么是自己应该避免的。如何把握自己的个性是决定自己人生的重大问题。此时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往往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组成它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其中总有一成分占主导地位,支配并影响其他的心理活动。

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希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愿望,是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它既是一种主观状态,同时也是客观要求的反应。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产生需要、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的生命过程。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活动。是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重要,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估计得越大时,由目标激发的动机就越强。相反,如果认为目标的价值不重要,或估计实现目标可能性很小,可望而不可即,那么,由此激发的动机力量就越小。动机的强弱对人的工作效率影响很大,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强,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只有在中等强度动机条件下,才能产生最佳效果。人在复杂的活动中,往往存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动机。有时动机之间会发生矛盾,使人处于选择两难的境地,造成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可分为①“双趋式”心理冲突:指一个人想同时达到两个目标,这两种目标都会给人带来好处,但必须从中择其一,犹如“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但又“不可兼得”的境地。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问题就在于你自己怎样选择。②“双避式”心理冲突:指一个人想同时回避面临的两个目标,这两种目标都会带来不利后果,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比如在紧张的工作时身体有病,既怕看病休息影响工作,又担心带病工作会加重病情。③“趋-避式”心理冲突:指既想接近某一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可能带来的不利结果。比如一个人在管理工作中常常既要大胆管理,又不想得罪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心理冲突常常是心理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及时了解自我的心理冲突,适时加以疏导,可以防止问题发生或使问题得到解决。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兴趣起到对未来计划的准备作用和对正在进行中的计划具有促进作用。影响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向,对促进个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并指导着人的行动。世界观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一经形成,就成为个人行为举止的调节器。它直接影响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世界观的稳定性赋予个性以稳定性和确定性。青年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应注意及时正性引导和自我改造。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指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如生活中人们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特征,性情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的人易着急,有的人就是慢;有人勤奋,有人懒惰等。这些特性有能力方面的,有气质方面,有的则是性格方面的。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包括工作、生活、交往等)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单凭某一种能力是不能顺利地完成任何活动的。要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按照其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从事一切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符合各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我国有很多学者认为,一般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它主要是指人的认识活动方面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心理学界对智力问题的研究历史较久,形成不少智力理论,并以各种理论为依据制订出许多智力测验工具。特殊能力指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和工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例如临床偶尔见到的所谓的“白痴学者”,他可能缺乏完整的生活自理能力,但他可以心算出若干年后的某月某日是星期几,这就是他具有特殊能力的表现。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特殊能力的发展又可反过来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能力的个别差异特点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和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三方面。能力的类型差异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各个方面,如知觉方面的类型差异有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记忆方面的类型差异有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能力的水平差异既表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也表现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特质之间。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是指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早,即人才早熟;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晚,谓之大器晚成。

气质是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总和。每个人生来就具有某种气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理。一个人的气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气质也会发生变化。当然,较之于其他心理特征,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一般认为有4种典型气质。胆汁质(兴奋型),感受性低,有一定耐受性;反应快而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明显,行为有一定可塑性;性格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心境变换剧烈,脾气急躁。多血质(活泼型),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快而灵活;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外倾性明显;行为可塑性大,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易转移,兴趣易变化,缺乏持久力。黏液质(安静型),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缓慢,具有稳定性;情绪兴奋性低;内倾性明显;行为有一定可塑性,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难转移,善于忍耐。抑郁质(抑制型),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反应速度慢;刻板而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内倾性特别明显;行为可塑性小,情绪体验深刻,行动缓慢,多愁善感,能察觉他人不易察觉的事情,富有幻想,胆小孤僻。

应该强调的是,上述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只是基本类型,还有许多过度的或混合的类型。我们判定一个人的气质时,主要是观察和测定他的气质特点。气质在童年期表现得比较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他的某种气质特点常常为其他一些个性所掩盖。

了解气质类型,在教育工作、培养人才、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气质在人的活动中不起决定作用,但它却影响一个人对某种职业的适合性。因此,在挑选和培训工作人员时,测定气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浪费人才。在工作训练中,人们也应学会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气质,限制自己气质的消极方面,发展积极的方面,使自己成为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人。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在实践活动中,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但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并且贯穿在他的全部行动中。性格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它最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

性格和气质较易混淆,它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气质主要是先天的,较多地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而性格主要是后天的,更多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气质可塑性小,变化慢;而性格可塑性较大,变化较快。气质的表现范围较窄,只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而性格的表现范围较广,几乎包括了人的一切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决定人的行为举止上,性格具有核心意义,而气质只具有从属的意义。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关系:气质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如胆汁质者和多血质者比黏液质者容易形成果断性和勇敢性等特征;又如,同具勤劳性格品质,胆汁质者常常表现为情绪饱满、急切利索,而黏液质者则可能表现为不动声色,从容不迫。性格可掩盖和改造气质。例如,从事精细操作的外科医生所应具备的沉着的性格特征,在形成过程中就有可能改造着胆汁质的容易冲动和不可遏止的气质特征。

性格的特征就是指性格的各个不同方面的特征,它主要由下述四个部分组成。一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对社会、对他人的态度的特征(如善于交往或性情孤僻,礼貌或粗暴,正直或虚伪等),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的特征(如认真或马虎,勤奋或懒惰等),对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自信或自卑、谦虚或骄傲等)。二是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动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如目的性或盲目性),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如善于自制或易于冲动),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如持之以恒或虎头蛇尾),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勇敢或怯懦,坚决果断或优柔寡断)。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表现时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如情绪稳定或变化无常,乐观或悲观等。四是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征,即认知活动的特点和风格。主要包括感知过程、记忆过程、想象活动、思维过程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感知觉方面的快速型和精细型,记忆方面的形象记忆型和逻辑记忆型,想象过程中的独创型和依赖型,思维过程中的分析和综合型等。

性格的四个方面的特征并非孤立存在着的,这些特征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规律,从而形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有的心理特征。

至于性格的类型,迄今尚无统一的分类。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①机能类型说:根据认识、情感和意志型分三种基本类型,此外,还有一些中间型,如理智-意志型。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和法国心理学家瑞波等提出的。②向性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力必多(libido)的倾向划分性格类型。力必多即性力。这里的性并不是指狭义生殖意义上的性,力必多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精神分析学认为,力必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个体的力必多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倾型的人,力必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倾型的人。外倾型的人,关注外部世界,爱社会、开朗、自信、勇于进取,容易适应环境。内倾型的人,关注内部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喜自我欣赏,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寡言,较难适应环境。荣格认为没有纯粹的外倾型或内倾型的人,只是由于情境的影响而使得一种倾向占优势。③场依存、场独立说: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根据人的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把人的性格分成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类。场独立型的人,往往倾向于更多地利用自身内在的参照标志,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而场依存型的人则往往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外在参照标志加工各种信息。场独立型者的特点:独立性较强,受暗示性较少,对他人不感兴趣,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对抽象的内容特别关注,解决问题时不易受定势的影响,比较有创造性。场依存型者的特点:独立性较少,受暗示性较强,对他人感兴趣,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抗应激能力差。威特金强调,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是同一个性格维度连续体上的两个极端,且没有优劣之分,每一个人都处在这个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性格反映着人的生活,同时它又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性格总是表现在他的言行和外貌上。儿童的游戏、青少年的学习、成年人的工作,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有多种方法,主要是要综合分析。准确地判别一个人的性格,有助于推断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对我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通过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心理过程对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进行调节和控制,使个性心理诸多成分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

个性具有自身的特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特征①社会性:个性是在社会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个人如果离开他人,离开了社会,个性便丧失了存在的基础。正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我们是通过其他人才变成自己这个样子的”。②独特性: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正如俗语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因此人的个性表现是极端个别化的。当然,人的个性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与一定的群体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关。③稳定性:当一个人形成一定的心理特征后,就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相同的心理品质。正是个性的这种稳定性特点,才能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在心理面貌上区别开来。当然,个性也不是一成不变。④整体性:虽然个性由许多心理特征组成,但这些特征是错综复杂地交互联系成整体的。一个正常人的内心世界、动机和行为应是和谐统一的,不然的话,就会导致人格分裂。

一个人出生时就带有某种气质。在成长过程中,除遗传、身体方面的因素外,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生活实践的作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的个性。一般说来,个性心理特征是在独特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接受具体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人生活实践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遗传素质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条件。一般认为气质、能力和性格三者中以气质受遗传素质的影响最明显。生活环境是形成个性差异的社会基础。环境影响着个性形成的过程和行为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因素中,家庭尤其是父母行为对早期儿童个性的形成影响较大。教育(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在健全个性的形成中起着积极和主导的作用。社会最终决定人的个性形成。社会实践对青少年更多的是通过家庭、学校发生影响。当青年人走上工作岗位,社会影响便直接地发生作用。青年人走上社会,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生活领域,在反复学习担当新角色应用的行为方式和对事物的态度的同时,形成和改变着某些个性特征。个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与个性的形成分不开。人们长期从事的特定职业和工种,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