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性的自我实现

个性的自我实现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交往教学论将“解放”作为教学目的,将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形式、采取态度等纳入教学内容,力图实现“对称的自由”,即学生的自由不是教师施舍的,而是由学生本身赢得的。这里所谓“解放”,是指要求学校尽可能地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成熟,最终从受教育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人格和能力。与“解放”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束缚和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

个性的自我实现

交往教学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沙勒与舍费尔提出、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关系,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他们个性“自我实现”。

一、构建全新教学观

1.教学即交往。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看作一种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间交往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结合点,整个课堂是师生群体在教学活动中多边多向、多种形式交互作用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一网络体系中,认知与交往密切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从这一核心观点中不难看出:首先,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主体—主体”的交往关系结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平等的主体,师生交往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对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运用独白言语向全班学生进行讲授,或是与单个学生交往中的训导。其次,交往内容非常宽泛。教学中师生交往,不仅指认知过程中交往,而且涵盖了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多维度的交往。再次,交往形式多边多向。仅从交往对象来看,就有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群体与群体、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等多种形式。

2.交往的目的。交往教学论将“解放”作为教学目的,将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形式、采取态度等纳入教学内容,力图实现“对称的自由”,即学生的自由不是教师施舍的,而是由学生本身赢得的。这里所谓“解放”,是指要求学校尽可能地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成熟,最终从受教育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人格和能力。与“解放”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束缚和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交往教学的目的是“解放“,这就意味着教学是探索、启蒙,而不是宣传、灌输;是平等对话、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命令;是尊重、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是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获得个性自我实现。

3.交往的永恒性。教师始终处于交往过程中,除了言语交往,还有非言语交往。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包括对学生的批评与表扬,以及学生作出的反应,这些都应视为交往内容。学生的反应将对教学交往产生种种影响,教师要据此及时地调整交往方式和方法。比如,某些学生对提问表示沉默,教师就不应该把它视做学生脱离交往,而应该把它看成学生的一种交往方式,是交往中一种信息传递。这或许表明学生一种要求,希望教师把问题说清楚,因为他们没有听懂而沉默;也许表示一种反对意见,认为讨论这样问题毫无意义等。但问题是,现在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对活跃而爱表现的学生予以较多的关注,而对沉默的学生缺少关爱,缺少尊重,以致在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贵族”,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沦落为交往“奴隶”。可见,作为独立交往主体,教师应该尊重所有学生。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是:第一,要尊重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情感,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第二,要尊重学生的行为和选择。第三,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创新火花。因此,教师对教学交往,应该有深层次认识,甚至应放弃权威地位,时常提醒自己要主动地与不同类型学生进行交往。特别对于那些沉默的学生,应该了解他沉默的原因,并设法打破沉默,做到真正的民主,实现真正的平等,使这些学生在交往中获得表现各种能力的机会。

二、教学模式

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是一种价值赋予、形成和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活动。在教学中实施交往,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相互依赖的交往环境,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充分发展,培养个性,完善人格。它提醒教师要用民主态度来对待师生交往关系,平等交往,加强合作,构筑交往教学授课模式。

1.设计目标。课堂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话和交流,在交往主体——师生之间形成共同理解。师生之间理解,既包括对人际关系理解,也包括对知识、思想等意义的理解。前者使双方的需要、意图、意见和行动达到一致,使两者相互作用;后者使学生获得知识、思想,使学生在交往关系和相互理解中获得经验与精神生长,获得自我理解。“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应该是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完成教育任务而进行有意识、自觉的活动。”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学科自身目标、交往目标和跨学科目标三方面,涉及认知、情感、伦理、社会关系等多向维度。但是,由于教学目标会受到各种干扰,教学在向这些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三种状态,即理想状态、实际状态和希望状态。在涉及交往内容上,理想状态应该是给予交往者讨论教学内容的机会;而实际状态是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由教师单方面确定,或是由教学大纲规定。因此,希望状态是从具体情况出发,由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有鉴于此,目标达到就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有的是完全达到,有的是部分达到,有的则仅仅是为下一步打好基础。作为教师,对此应有充分认识。

2.交往准备。要引起学生学习动机,为教学作好准备。教师在开课之前就要运用多种方法,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交往氛围,如游戏、故事、师生互致问候等。其中,游戏是中小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准备方式,它和学生的学习无法截然分开,两者是相互联系、彼此相融的。因为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事实证明,教师和学生在游戏中,不仅传递着信息和情感,容易产生共鸣,而且有助于顺利展开教学和交往,这正是课堂教学交往的良好开端。

3.合作探究。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多边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就容易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难以真正落实。因此,合作探究是交往教学模式中重要一环。

合作学习是一种促使学生之间人际交往、合作互动的基本形式。它通常将学生分成1~5人小组,设置共同目标,并将小组成员按不同角色、家庭环境等进行组合。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材料分给小组成员,但要注意资料“故意残缺”,即一个人不能占有全部资料,要求不同角色完成不同任务,学生必须共享所有资料,在相互合作过程中才能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当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还要注意角色的互补、互联,实行角色轮换,以锻炼其不足之处,保证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和提高。

此外,在合作时,师生还要共同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和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这种合作探索过程,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非常重视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获得,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之间交往频繁,方式增多,质量提高。

4.交流互动。在合作探究之后,教师应该先让各学习小组按照不同角色分别进行程序性发言,表述自己观点。然后,展开自由争辩,交流互动,而教师应起到启发性指导和协助作用。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既要注意加强组内交流,注重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又要不断加强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以促进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教师与个体,教师与群体之间互动交往,实现学习成果分享。

5.评价反馈。对师生在合作探索、交流活动中教学交往的实效进行反思,主要涉及对交往主体的评价和交往活动的评价。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主体,都具有互主性特征。课堂交往要实现优质高效,交往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体现。评价学生作为交往主体,主要看他们是否在课堂中处于激活状态,是否主动地参与了教学全过程,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交往中来。评价教师作为交往主体,看他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是否创造了有利于学生参与交往的时机,是否以平等身份与学生讨论交流。交往活动评价,主要看课堂教学交往有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教学互动的过程,有没有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达到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学相长。总之,只有不断地进行评价反馈,才能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交往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才能实现交往教学的预定目标。

新课改提倡交流与合作学习方式,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视为交往过程,把学生看做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发展中富有潜力的整体人,强调应在交往中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个性。交往教学模式,显示着教学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都应着力体现教学与交往关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