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学生习作反思习惯,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

培养学生习作反思习惯,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活动的过程,它以学生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进行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探究。反思性学习的灵魂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探究”是它的基本特征。这样的反思学习,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习作反思习惯,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

清溪中心小学 杨月华

反思是一个人总结经验教训,求得进步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行为品质。反思,可以让人明白对错、成败、得失,有利于在今后的行动中避免错误,减少损失。简单地说,反思就是进步。反思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而成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反思教育,是教师必须重视并且长期坚持的一个教育内容,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一、 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意义

反思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活动的过程,它以学生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进行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探究。根据调查表明:经过反思性学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释疑的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求知欲有了明显的增强。

2.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精神

反思性学习的灵魂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探究”是它的基本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各种方式激活个人的智慧,遇到有些问题的提法和书上或老师的讲解不一致时,会主动向老师质疑问难的学生明显增多了。

3.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生通过反思有关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优化了思维过程,认识了问题本质,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同化迁移,进而产生新的发现。上课时,更多的同学能主动地发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创新潜力进一步得到了挖掘。

二、 学生习作反思习惯的培养过程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有技巧性的过程。

1.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学生每做一件事,每完成一次作业,从结果看,是正确的或者是成功的,按理说,没有再挑剔的了。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往往不会再去反思。但作为教师,从培养学生素质的角度考虑,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反思:“除了这样做以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使事情的结果更完满?”

例如作文教学,学生写了篇好作文,我们在表扬学生的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这篇作文好在哪里,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怎样才可能做得更好?有个三年级的学生写了一篇超年龄学段的优秀作文,老师一开始也怀疑是不是这个学生自己写出来的,后来通过与这个学生交流,了解到这个学生的妈妈从小就培养他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他自己平时也很爱看课外书,每次到书店看书都看得不舍得走。正是这些原因,这个学生才能写出这篇好作文。

在作文评讲课上,老师特意请这个学生谈谈这篇作业是如何写的,当时是怎么构想的,并由此展开讨论,让学生们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好的建议。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该学生及班上的同学都学习到了一些很好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更好地写好一篇习作。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2.培养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反思。

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习中,错误或失败是常有的事,纠正错误和寻找失败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纠正错误和寻找失败原因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教师在这时就应该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戒,为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少犯错误,减少和避免失败打下基础。

例如在习作评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同点评一些优秀习作,积极讨论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再请作者本人讲讲对这次习作的总结,最后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本次习作的总结。这样的反思学习,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逐渐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使学生认识到,反思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必须具备的学习品质。

3.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

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首先必须促使他们反思意识的觉醒。人的反思意识是反思能力得以形成、提高和增强的重要条件。

在平时的习作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和接收的,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习作,往往会有些学生写得好,有些写得不好的。这时教师可以请一些学生谈谈自己的习作想法,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反思,使学生意识到怎样才能更好地写好这次的习作,让他们能慢慢体会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通过反复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4.引导学生的自觉反思。

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即形成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反思力的目的和归宿。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觉反思呢?

一要质疑:学生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有反思,就会有质疑。质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化的氛围,让学生敢于主动提出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进行质疑,并掌握质疑的方法,养成质疑的习惯;

二要善问:教师要积极培养和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敢问、善问、爱问,也就是鼓励学生善于及时请教问题,善于选择发挥自己智能优势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在独具个性特色的大胆探索中不但“发前人之所见”,还要“发前人之所未见”,从而建构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方法和习惯。

三、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我个人对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有如下心得体会。

1. 指导学生的自我反省。

当学生的反思意识被激发出来,并开始产生强烈自我反思实践倾向和冲动的时候,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他们进行反思基本策略的指导。

(1)在思维活动中掌握基本的反思方式。

一方面,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自省,即与自己对话,这是反思的基本方式之一,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实现“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肉”。学生通过自省,即在与自己对话中逐渐形成对自己思维的元认知,可以大大提高反思的效率。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学会交流,交流是反思的基本方式之二。反思固然离不开自省,但个人反思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可以通过把在某方面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个反思交流小组,每次确定一个课题,分配好任务,各自先采用变换视角的方法,对所反思的问题从正反两方面提供相关的具体方案,然后再集中进行交流、分析和讨论,小组成员间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反思心得与经验,大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通过提供不同观点,聆听“多种声音”,集多人智慧开启创造性解决问题之门,这样既能帮助提高小组成员的反思水平与能力,又能使反思活动的效果事半功倍。

(2)加大反思的实训力度。

俗话说“在游泳中教人学会游泳,是最有效的游泳教学方式”,我们也可以把这一原理运用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撰写学习日志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各个方面与环节不断进行自我审视、评价、分析、反馈与整改,以此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这种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省察”与“反思”,并梳理撰写成心得和经验总结的方式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培养学生对反思的评判。

丰富多样、富有意趣的反思活动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指导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办一期手抄报,引导学生反思这一单元、这一章节学了什么,总结归纳出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疑点,并把与之相关的题型列举出来。这样一份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的手抄报,学生办起来自然兴趣盎然。这样不但便于学生记忆并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应注重并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应当要求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

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仍有很多学生的反思习惯尚未形成,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个人建议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建立个人档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并由此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52.

2.傅梅芳.教育反思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2009(2):96-99

3.戚春志.注重方法反思:培养探究能力[J].数学通报,2008(5):38-39

4.斯滕伯格.培养反思力(袁坤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殷伟康.论反思性教学:现代教育科学.200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