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悟式习作教学浅谈

感悟式习作教学浅谈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忽视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这个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我认为感悟式习作教学中老师要创设了一个高明、巧妙的习作情境。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

感悟式习作教学浅谈

清溪镇第三小学 张小兰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正所谓“习作教学难,难于上青天”。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的朝气蓬勃。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忽视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这个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小学现行课程中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在教学中一篇作文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学生完成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文章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课中“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的事。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传统做法”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的习作指导首先要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前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我认为感悟式习作教学中老师要创设了一个高明、巧妙的习作情境。(或讲故事或利用多媒体……)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毕竟是有限的,要注意提供机会,再现生活场景,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开阔视野,开拓思路。举例……在这种特别的场景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得以再现,体验得到丰富,思维得到激发,从而产生了“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因此,我觉得作文课上精心设计写作情境十分重要,这比开门见山的命题作文显得更有艺术性。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通过图片、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引起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回忆。从而激活学生的生活表象。学生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是记忆深刻的,在课堂上,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让学生充分地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说到的写出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新课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有板有眼,可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是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文才会有血有肉,才能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的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的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生活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应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提高习作技巧。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学生习作的成功与否,在于方法是否得当。他还认为,教育从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作文的角度来理解,关键在于教会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事。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以往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却削弱了学生这个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样才能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师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学生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县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丰富的资料和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丰富资料→点拨指导→自主起草→自改、互改→组织赏评→誊清习作,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拨之中。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坚持从说到写,读写结合,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

口头语言是书面言语的先导,也是书面言语的基础,所以叶圣陶提出“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和“我笔写我口,我笔写我心”。一般来说,说了再写,思维更加清晰,有利于降低写作难度。感悟式习作教学中更要坚持这种习作训练方式,其中的“说”是关键,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要营造出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敢说;提供鲜活的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根据发言随机指导,让学生会说。如完整地说,有条理地说,带着观点说等。这样就降低了感悟式习作教学的难度,学生有话可说便会“我笔写我心”。

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开阔眼界,丰富语言积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厚积才能薄发”,学生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才能“妙笔生花”。

三、捕捉瞬间,激发习作兴趣

习作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把它看作成苦差事,一提到习作,总认为“无话可说”,怎样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要为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所束缚,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即情即写训练。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习作素材就在身边。

第一,把家庭生活作为学生习作的取材点,家庭生活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普遍提高,家庭生活内容也日渐丰富,把家庭生活作为学生习作的取材点,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家庭的认识、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直接丰富其作文题材,引发其写作真情。因为每个家庭环境,生活条件、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也不一样。学生对自己的亲属再熟悉不过了,但未必能够说出他们的个性特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回家注意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属,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起居习惯、待人处世的态度等,抓住这些方面的特征,写成记人或叙事的作文。平时,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会发生许许多多难忘的事情。给人以喜、怒、哀、乐等种种感受,让学生留心生活中发生的这些琐事、趣事,使它们成为学生习作取材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二,把校园生活作为学生习作的取材点。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乐园,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是学生都乐于参加的。例如:小型运动会,朗诵比赛、背诵古诗比赛、辩论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都以不同的角色投人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会。及时地引导学生随时反思并根据自己的心里感受进行练笔,不仅可以积累习作素材,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在学校,每一次课间或课外活动都是学生的自由天地,他们会进行跳皮筋、踢毽子、跳绳,丢沙包、打乒乓球等有益活动,偶尔也会做些追跑、打闹、恶作剧之类错事。由于学生是真喜爱并倾心投人了这些活动,因此,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主留心观察课间休息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并进行小型练笔,为正式的习作积累素材。例如,在一次习作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回忆今天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学生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思考着,很多同学只能摇头,但是其中一个细心的女同学却举手发言:“老师,我发现一件小事不知可不可以写?刚才课间休息时,王建伟把周垦同学放在桌角的课本碰掉在地上,可他只瞥了一眼就走开了,康大谦走过去,装着没看见,并在书上踩了一脚走开了,我实在看不下去,正想走过去把书捡起来时,陶雯雯同学已抢先一步,把掉在地上的课本捡了起来,并拍去灰尘,整齐地放在了原处。”我及时给予肯定:你刚才说的这件事写出来既新鲜又有真情实感,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对涉及到这件事的几位同学的做法发表言论,全班同学情绪高涨,积极参与,把自己的看法一一说了出来,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再也不愁没有材料写了。

第三,把社会生活作为学生习作的取材点,社会生活是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虽然不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但是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或多或少地接触社会,学生每天都可能在上学。放学路上或者一些公共场所.耳闻目睹一些形形色色的事情,让学生随时随地留意并记下这些事情,就等于为他们建立了极好的习作“题材库”,我还通过每天早自习五分钟“新闻栏”,让学生说说自己亲眼看到的或通过各种传播媒体了解到的一些新闻和国家大事,让他们敞开心扉谈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源源不断地从生活获得习作题材,也使他们养成了从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们好习惯。

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及时捕捉鲜活的瞬间,把握时机,适时引导学生及时摄取鲜活的素材,自由练笔,大胆表达,直至养成习惯、形成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习作水平。

四、创设情境,体验习作乐趣

新课程改革对习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出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自己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我们平时在习作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让学生体会到自由习作的乐趣,但必要的指导仍不可缺少。教师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互相启发,从而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生活的积累。同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而且可以便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体会到习作的乐趣。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并要求学生人手一个笔记本.随时把观察到的、听到的及自己的感悟记下来,整理成日记。利用班队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体验活动快乐的同时,写出真实感受的作文。利用黑板报开辟“小论坛”、“记事栏”等栏目,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园地。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再也不用为“无米下锅”、“言之无物”而咬烂笔头苦思冥想了。

“习作取材于生活”是作文选材的一个重要途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善于观察,注意积累,小学生习作中的“无米下锅”、“言之无物”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