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满怀理想,仁爱教育

满怀理想,仁爱教育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叩问未来是教育的使命,追求理想正是教育叩问的声音。28年来,为了崇高而神圣的教育使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仁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仁爱是教育的灵魂,是诗意校长的为人之基,处事之本。儒学的核心思想为“仁”。二是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是属于哲学的范畴。儒家学说讲“仁”往往与“爱”相联系,仁为爱的源泉,爱为仁的表现。

第一节 满怀理想,仁爱教育

一、神往乌托邦,满怀教育的理想与激情

清晨的阳光,把山川河流染上一片金黄。祖国的大地上,汽笛轰鸣,钟声悠扬……在这劳动的交响乐里,我走进教室;明天,听到同样的钟声,我将踏上讲台。一切都在开始,一切都在成长。我有一支教师之歌,要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歌唱。虽然没有穿上军装,可是我一样保卫祖国;虽然没有站在炼钢炉旁,可我一样为长江大桥输送钢梁;医生、作家、演员、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他们都曾经是我的学生,他们的成长有我的劳动。我的岗位永不调换,我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我的两鬓总有一天斑白,我的青春却百倍延长。给孩子们一把钥匙,去打开宇宙的秘密,把学生排成队伍,向着共产主义进军。或许在多少年以后,我会收到许多不同模样的照片,许多不同语言的问候。从昆仑发电站,从戈壁新绿洲,从温暖的北极,从遥远的星球,张张熟悉亲切的眼神,会站在更远的前方向我招手!这就是我一生的幸福,这就是我劳动的结晶,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愿以毕生的心血,换得人类的花朵灿烂如锦,我愿以满头白发,换得祖国的栋梁成荫成林,太阳下面,再没有比这更美的职业,我多想一直工作三百年,如果我有五倍的生命……这是一首最美的诗歌——《教师之歌》,也许是因为这首诗歌,在我的心灵里撒下了教师之梦,一辈子从事教育的梦。

1978年,乘着高考制度恢复的春风,考入了浙江师范大学,带着我进入了梦的故乡。在师大的四年中除了学习数学专业课以外,还如饥似渴地几乎读遍了中外名著和当代名篇——从文艺复兴到五四运动,从巴尔扎克到鲁迅,从哲学到诗歌,从短篇小说到长篇著作……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在一天天的积淀中,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锻造了我过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磨炼了我的思维逻辑水平,使我储备了一位人民教师应有的内涵与素养。从此,踏上了神圣而光辉的教书殿堂。

为了追求教育的乌托邦,1994年,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十年的我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虽然是短暂的两年时光,但对我来说,这段日子是我人生中又一黄金时间。在努力攻读研究生期间,又邂逅了“教育科学”、“教育管理”等教育理论,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更让我对这些原本就是“来自于实践,受到实践的检验,又对实践有积极指导作用”的教育理论充满了无限的亲切感。于是在攻读数学系研究生的同时,开始了潜心钻研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知识,日复一日,汹涌澎湃的教育思潮在心中“咆哮”起来。正是这两年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积累,为以后在科研上有所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我能较好地掌握教育管理知识,具备较高的学校管理技能和经验,能够运用现代学校管理技术研究教育科学理论,懂得实施现代基础教育的办学规律及教学规律,并能运用理论进行理性思考,研究教育现象,总结教育得失,不断地研究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趋势和当今改革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潜能,将改革引向更高层次。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不仅顺利取得了毕业证书,而且还在历经一番艰辛拼搏后拿到了令人羡慕的律师资格证,这对我后来以法律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和教育学术研究工作拓展了更宽阔的视野。

1982年从教至今已有28年,这段时光奉献的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28年中不断体验着教育工作的酸甜苦辣,体验着欢乐与麻烦,体验着充实与迷惘;28年来不断加深着对教育、对教师工作性质、对学校管理的认识;28年来不断加深着对现代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理解与体验;28年来不断加深着对教师工作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意识。正是这种对教育事业强烈的热爱,促使我在许多次人生的转折关头,始终不渝地忠诚于教育事业。比如,1996年研究生毕业后,在杭州二中工作,因种种原因,工作关系一直未能调入,由于当时远离家庭,亲人不在身边同时还面临着新的工作压力,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热爱精神支撑着我承受因读研究生、人事调动、职称转评等问题所产生的不利因素和失落心理,而始终充满教育理想与激情。在教育工作岗位最艰难的时候,曾经一度打算放弃教书这一清贫的职业,准备和几个朋友筹建开办一家律师事务所,以转行做律师工作。在万事俱备准备辞职开业的时候,仍然割舍不下对教育的那份牵挂,终于还是退出事务所安心在学校工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有很多次机遇摆在我面前,我始终以事业为追求,以奉献为幸福,把教学活动看做是智慧活动,是生命历程中的活动,是一种幸福生活的需要,心中始终充满着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

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的序言《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中写道:“教育的使命是多么崇高啊!它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传统和信仰,在充分尊重多元化的情况下,促使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遍行为模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这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教育永远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寻中构建自我,向未来开放,向未来寻求教育的意义,向未来叙述自己的命运,这是教育所能把握的唯一真实。叩问未来是教育的使命,追求理想正是教育叩问的声音。理想是教育的生命,理想是自由的,可以是幻想,也可以是梦想,但当理想转化为我们的使命后,就成为一个确定的行动,它不可动摇,不能放弃。

如果说28年前,选择了教师职业,是因为年轻的心对教育的神往;28年后的今天,仍然对教育满怀激情,是因为深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8年来,为了崇高而神圣的教育使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8年来,我不敢自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但我愿意为自己教育上的理想、为自己理想中的教育行走不止。

二、仁爱教育的生命与气息

仁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仁爱是教育的灵魂,是诗意校长的为人之基,处事之本。儒学的核心思想为“仁”。“仁”主要包含两种内涵:一是作为四德之仁,指仁义礼智等德行,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二是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是属于哲学的范畴。儒家学说的主旨是求仁。求仁不仅要求人的一切行为都符合仁义道德规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求人的道德修养要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儒家学说讲“仁”往往与“爱”相联系,仁为爱的源泉,爱为仁的表现。在《孝经・天子》中,孔子论述了天子如何以仁爱治天下:“天子要对百姓仁爱,不施行暴政;要对百姓尊敬,不能傲慢。对百姓的仁爱和尊敬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以德孝对待百姓,施行天下,这就是天子之孝。”所谓“仁爱”,就是“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就是以人为本,强调普遍的仁民爱物精神,就是从民本走向民主、从民主走向和谐的人文精神。一位诗意的校长,应该常怀仁爱之心,常行仁爱之为,共铸和谐校园。

(一)仁爱学生

仁爱学生,就要让每一位学生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是当前世界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使命。

在走上校长岗位的这几年,我一直在思索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我的教育理想是教育不是强迫,它是受教育者的主动接纳和认同的过程;教育不是控制,它是深刻的精神转变过程;教育不是教唆,它是向善向上的心路历程;教育不是压制,它是外在环境和内在教化的和谐统一过程。学校的责任是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他最优发展的内外环境,并使之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近几年孜孜不倦的追求与努力实现“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成为适合学生发展的名校”的宏伟目标,学校教育不是为了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为了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具体而言,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最优发展的内外环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成功提供良好和谐的教育氛围。而仁爱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前提。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夏沔尊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爱而来到人世间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一个最主要又是最重要的品质(不具备这个品质就不能当校长)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视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因此,我们倡导“爱的教育”,要求将洒向每一个学生,以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并进行爱的教育,要求老师全身心地去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让每个学生在学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长达20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由地呼吸”。着力以理想点燃理想,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心灵滋润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比如,针对高中生存在的早恋现象,没有粗暴的禁止或者扼杀,而是经常利用晨会或者学校大会的机会语重心长地劝导学生:“随着青春的萌动,身心的发展,少男少女同学之间产生好感朦胧的情愫是正常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是悄悄地从心里滋长的,这少年维特式的烦恼是成长的烦恼,也是成长的幸福。男女同学在一起的欢歌笑语使我们的学习生活充满情趣和欢乐。但我们的年龄,我们学生的角色和任务又注定了我们无法发展和承担这份感情,这份感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把握不好,很容易将自己也烧焦。因此,许多同学能自我约束,即便有了,也将这份情愫默默藏于心底,滋润自己的心灵,促进自己的成长,成为青春的记忆。”须知人生最重要的就那么几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必须在这个阶段完成,否则难逃淘汰恶果,在求学的时候,不专心学习,不发展自己,今后又何以立足,又凭什么负责任,又凭什么去追求和获取感情!我们人生的航船正在港湾加油,加水,正准备开始扬帆远航,又何必如此急着靠岸。即便有,也让它留着,就像树上的青果不要摘,让它静静地挂着,就像谷地的泉水不要挖,让它静静地淌着。留着总有那么一点点的,何必说破,不必说破!再譬如针对有同学思想偏激,思维方式片面,分析问题首先归因于别人,从不从自身找原因,平时语言极其平泛,说话恶俗不堪,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涂乱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现象,提出我们要做一个富有内涵的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责任感是一种内涵,面对困难不放弃是一种内涵,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博大胸怀是一种内涵,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一种内涵,尊严和思想、进取和坚持是一种内涵。附中学生要有附中的风范,要有附中的举止,阳光形象。要讲绅士风度,淑女形象,要做谦谦君子,大家闺秀,要有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得体的语言,整洁的衣着,端庄的神态,和谐的动作,活泼的性格,谦逊的态度,阳光的形象。多年来,我们一直实现着自己的诺言:只要你迈进附中,三年后,附中就会让你成功地走出校门!

(二)仁爱教师

仁爱教师,就要让每一位教师都幸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视察时说:“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要注意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中国社科院2009年9月刚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4 %,低于印度的2.7 %,相当于美国的一半。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教育投入都处于较低水平。作为一名校长,尽管为提高教师的待遇一直努力着,但总感觉愧对我们的老师,因为,为了教育事业,他们确实付出太多、太多!远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清贫的、寂寞的,但教师这个职业也是最神圣的!尽管我们不能给教师太多的物质财富,但我们竭尽全能给教师创造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我一直认为,教师凭借自己所拥有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从事教育教学职业工作,一方面获得物质报酬,从而谋生度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从职业工作所获得的精神鼓励,以及工作中主体间的交流学习,尤其是从学生的成长中,体会到自身的工作价值,拥有一种工作的充实感、愉悦感,乃至于认识到三尺讲台的意义,自身工作的生命意义。工作中的教学相长,在引导学生成长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专业发展,体验到教书育人这一创造性劳动的幸福,由此,职业工作成为自己幸福生活快乐人生的一部分。校长要通过对学校所处发展阶段及其任务和策略的分析,引导教师把学校作为价值和利益的共同体,倡导“有努力才会有实绩,有能力才会有实力,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倡导“在成事中成人”,确实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都要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改变学校”的价值观。

通过教学过程管理落实工作常规,让教师心中有规则;通过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技能,让教师手上有技术;通过教育行动研究,促进专业素养的进步,让教师脑中有智慧。通过各层次教师“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制订,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育人、教学、导学、管理、研究、学习六大任务,从德、能、勤、识、体、绩六要素来打造个人品牌,来树立个人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学习型团队、研究性共同体,促进教师追求实践着的研究者和研究着的实践者这一教师新形象,让教师成为精神的富有者,生活的幸福者。

(三)仁爱校园

仁爱校园,就要让每一个角落会说话。宋儒发挥《易传》观念将天之仁爱概括为自然万物生生不息。浙大附中美丽的校园坐落于一级风景区内,东倚保俶山,南临西子湖,西对浙江大学,北接黄龙体育中心。精致典雅的校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园林式的建筑和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校园内香樟林立,翠竹摇曳,桂香芬芳,草木葱茏,散发着浓郁的自然和人文气息,独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成就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内涵。一所园林般的校园之所以呼之欲出,很多老师都认为我有爱草爱花爱校的情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得师生所栖居的校园移步换景处处是历史,景景有诗意,让空气中都浸润着沁人心脾的诗意内涵,在浙大附中仅仅几年的时间里,大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比如,新建了高质量、高品位的宣传橱窗,整治了校园走廊,铺设了操场人工草皮,改造了体育馆、图书馆、校园背景音乐等十项工程,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其次是充分挖掘学校的悠久历史,查典籍、翻资料、访名人等,让曾经在该校学习和工作过的名人、学者、大师重新走进校园、活跃校园或让他们的思想重新闪光。

第三,雕琢细节,精心设计景点。哪怕是一棵草、一盆花也要让其透着诗情,荡着画意。为了一块景观石——太湖石,走南到北考察了多少回,使之形成了学校的标志性景点。为了给这块石头想一个诗意的名字,苦思冥想,夜不能寐,当“栖霞”这个词在脑海闪过时,那种满足感不能用语言形容。

真山真水真性情,现在校园内的所有的景致都是有生命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个石雕、一池金鱼……无不彰显生命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情调。置身其中,你仿佛在翻阅历史,又在吮吸经典,更在倾听天籁。很多外校来参观的同行们一走进浙大附中校园,都仿佛置身于一座诗意的殿堂,看到教学楼、艺术楼每个墙壁上的或画或诗或教育理念,深刻地感受到浙大附中“让文化成为建筑的灵魂,让教育在墙上、地上舞动,让生命在其间熏染成长。”油然而生地赞叹浙大附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