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一年级典型优秀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典型优秀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置”作为新增加的学习内容,其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如何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教学目标,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和理解位置就成了教学中的重点。在本课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力争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位置。

专题一:小学一年级典型优秀教学案例分析

选题一 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位置”

教学背景

“位置”这一内容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

教学实录

1.置身情境,感知位置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上课和以前不一样,不是先坐在座位上,而是我发给大家一人一张座位号,对照桌上的小组顺序,你们能按照座位号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吗?(发座位号)

师:现在我请每一列的第一个小朋友代发,拿到座位号后就可以开始寻找你自己的座位了。(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找座位,大家互相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活动)

师:真了不起!这么快,你们就按照座位号找到了座位。我发现,有的同学找得又快又准,有的同学还互相交流和帮助!现在,谁想把自己所处的位置告诉大家?(出示课题:位置)

生1:我的座位在第3组第2个。

生2:我的座位在第2组第3个。

师:你们能说说刚才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座位的吗?

生1:我是先找到第3组再找到第2个座位。

生2:我是先找到第2组再找到第3个座位。

生3:我是看的前面同学,他坐在第3组第2个座位,我是第3个,那当然就坐在这儿了。

师:(小结)从他们找的方法中,我们发现在找座位时可以先找到第( )组再找到第( )个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了。

2.仔细观察,理解位置

师:你自己的位置会说了,那你观察一下,能说说前后左右的同学座位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吗?

师:请大家看一看,说一说。(学生自由观察,自由说)

师:小朋友们不但能说出自己座位的位置,还能说出旁边小朋友的座位的位置,真能干。(课件出示教室座位图6×6)那让我们一起看着教室的座位图,想一想自己所处的位置与前后同学的位置,还有左右同学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生1:我和前后同学是在同一组,也可以说是同一列。

生2:我和左右同学是在同一排,相连的。

生3:老师,刚才他说的同一排,我们说成是同一行可以吗?

师:小朋友,你们说可以吗?

生:当然可以。

师:(小结)在找座位的位置时,我们可以竖着找,先找组再找第( )个;也可以横着找,先找行再找第( )个。

3.运用知识,巩固拓展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想,大家对组和行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进入我们的游戏时间,今天的第一个游戏板块是比一比谁的反应快,游戏规则是我说口令,你们做动作,准备好了吗?

师:第2组小朋友请起立。

师:第6列小朋友请拍拍手……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的反应速度可真快,有信心再次接受我的挑战吗?

生:有。

师:第2行小朋友请起立,第3组小朋友请起立。

师:(指既是第2行又是第3组的那位小朋友)你能说说你刚才站了几次?

生:我站了2次。

师: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只站了1次,而你却站了2次呢?

生:因为我既在第2行又在第3组。

师:你能说清楚你的位置吗?

生:我在第2行的第3个,又在第3组的第2个。

师:(小结)我们发现这位小朋友,他既在第2行的第3个,又在第3组的第2个。同一个人的位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你能用这两种方法说出你自己的位置吗?(学生自由观察,自由说)

师:下面进入我们的第二个游戏板块:猜猜我的好朋友。游戏规则是:请你说出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分组模仿做游戏。小朋友之间互相猜,教师参与其中)

生1:我的好朋友在第2组的第6个,请你猜一猜他是谁?

生2:我来猜一猜,他是×××,对吗?

……

案例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特别强调了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位置”作为新增加的学习内容,其目的是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有许多的应用,如学生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照片中人物的位置……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因此,如何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教学目标,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和理解位置就成了教学中的重点。

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组织教学时以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1)联系生活开展活动,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始,教师安排了根据座位号让学生找座位的活动,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认知的兴奋点。与此同时,他们也就很自然地链接了数学与生活,为自主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

(2)开展活动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了激活,敢于探索的行为发挥到最佳的状态。在本课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力争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位置。我们之间采用的对话不再是命令式,而是兼带了朋友间对话的特点——是双向的信息传递和交互。教师要尽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让学生有话敢说,让学生好学、喜欢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3)玩中求知,借助“活动”创设情境。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假如在读书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吗?”因此,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游戏活动,引出了一环又一环的思考。如通过“比比谁的反应快”自然地引出同一个人的位置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通过游戏“猜猜我的好朋友”,既加深了学生对位置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也有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的问题:其一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应该如何调整并开展活动?其二就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通过对本课的实践与反思,我们认识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的素质需不断地提高,这样我们教学的空间将更为广阔。只有把课前的研究、课内的教学、课后的延伸有机地融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既直接感受知识,又体会到运用知识的乐趣。

选题二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习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把这一部分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中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这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到第一节课,集中教学计算方法,再安排练习课进行巩固复习。比较了苏教版和北师大教材,发现用14-9作为例题最为合适,先从实际问题引入14-9,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探索算法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探索中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主动探索进一步学会观察、比较、分析。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学具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寒假里,婷婷、明明和小兰三个好朋友参加了社区的游艺活动,拍了不少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中的套圈游戏)

在这幅照片上,你们收集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要知道“有几个圈没套中”,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14-9

2.14减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借助你手边的学具验证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再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讨论)

3.学生汇报,随机板书

预设:

A.一个一个地减

B.做减想加,9+(5)=14,14-9=5

C. 14-4=10,10-5=5

提问:为什么要用14先减4?减去4后还要减几,你怎么知道的?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D.10-9=1,4+1=5

提问:10是哪来的?为什么要用10-9?

板书:   14-9=5

img20

(课件演示拿走小棒的过程)

E. 14-10=4,4+1=5

提问:为什么要用14-10,10从哪来的?减了10后为什么要加1?

4.质疑

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对这些方法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5.练一练

用你喜欢的办法计算13-8,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课间休息)

三、巩固提高

1.口算(开火车)。(课件四)

13-6=     14-8=     15-7=

18-9=     11-8=     12-7=

2.小鸟找家。(课件五)

(1)观察图画,注意房子上面的数字。

(2)你想帮哪只小鸟找家?

(3)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谁来想办法帮助它?

(4)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鸟,那么我们大家就来给这只小鸟添一个家,好吗?

(学生齐答:15-9=6,中间添一个房子,小鸟回到了家)

(5)这些小鸟的卡片上的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十几减9)你发现这些算式的差有什么特点呢?

(有条理地板书: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7-9=8,18-9=9,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看图列式。(课件六)

详见教材P16。

4.发散练习。(课件七)

(  )-(  )=7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同学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节课学习了几节课的内容,你们真是太棒了。可能有的小朋友还不能熟练地计算,让我们在后面的课堂中再多多练习,争取算得又对又快,好不好?

案例评析

上计算课,对于枯燥的算式学生提不起兴致,导致不管老师或是学生在讲计算过程的时候,其他学生听的效率很低。但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这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考虑的。本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心合理设计:

(1)情境的创设灵活机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地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设计中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帮助学生如何很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2)创设游戏的乐园。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把算式卡片平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且能安静地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3)练习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对于纯粹的计算,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地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出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听讲。

选题三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74页“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1.引入。

出示数字娃娃3、0、4、8。

谈话:小朋友们,这里有四个数字娃娃,你能用其中的三个数字娃娃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吗?比一比,看谁写的多。

学生试写,并组织交流。

2.激疑。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算式,如:

48-3 38-4 84-3

30-8 34-8 43-8

提问:你能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3.揭题。

谈话:在这些算式中,哪些算式我们已经学过?像30-8,34-8,43-8这样的算式你们会计算吗?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通过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通过两组算式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准了起点,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教学30-8。

启发:我们先来看30-8这道算式,你会计算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学生试算后,同桌交流。

组织反馈:

(1)指名演示摆法,边用小棒摆一摆,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先摆3捆,再拿出1捆拆开,从中去掉8根,剩下的2根和2捆合起来就是22根。)

(2)指名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过程,边拨算珠边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小棒、计数器口述算理,形象地展现“退一作十”的过程,初步建构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教学34-8。

谈话:我们再来看一道题。(指34-8)34-8的个位上不够减怎么办?你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

反馈:你是怎样计算的?能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大家吗?(指名交流算法,教师逐一板书学生的计算过程。)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1)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4根合起来是26根。(板书:34-10=24,10-8=2,24+2=26)

(2)拆开1捆小棒和4根合在一起,是14根,先算14减8得6,再算20加6得26。(板书:14-8=6,20+6=26)

(3)先算34减4得30,再算30减4得26。(板书:34-4=30,30-4=26)

(4)先算34减10得24,再算24加2得26。(板书:34-10=24,24+2=26)

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引导:小朋友们都很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计算34-8的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能说一说你喜欢的方法的计算过程吗?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第二种算法。

小结:(略)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告诉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化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34-8的结果,以促进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应用拓展

1.基础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练习,然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对于24-9的计算,可以先算10-9=1,再算14+1=15;也可以先算14-9=5,再算10+5=15。

(2)“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练习,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从每组题中发现了什么,着重使学生体会算每组后三题,实际上都可以先算每组的第1题。

2.对比练习。

按要求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不退位减法:6img21-4  35-img22

(2)退位减法:6img23-4   35-img24

3.应用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学生独立练习,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列式、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

4.开放练习。

想一想,( )里能填几?

45-(  )=3img25

提问:括号里可以怎样填?为什么?

再问:括号里最大可以填几?最小呢?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重点设计具有基础性、对比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认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案例评析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我们不能无视或低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正如奥苏伯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心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探索30-8与34-8的退位减法之前,让学生用数字娃娃写算式并进行比较,既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认知基础,又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在新知识教学结束之后,又通过对比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2)关注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师对待这些不同的生命个体,应该做的是:①尊重。就计算方法的教学而言,允许各种计算方法的存在,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②鼓励。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发展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③引导。在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和接受最基本的方法,自觉实现算法的优化,有效地防止无价值的或思维含量低的方法的简单重复。

(3)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最主要和最持久的动力来自于数学问题本身。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通过挑战性的问题导入、形象化的直观操作、多样化的方法展示、应用性的问题解决等环节,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感受数学自身的价值。

选题四 直观性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5以内的加法”

教材分析

“5以内的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初步知道加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探究5以内加法的计算过程,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法。

为了使学生真正学好这一知识,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逼真的天鹅湖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充足的观察、感悟、发现天鹅湖中的数学信息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观察能力得以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后续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激活动机

师:我说1。     生:我说4,1和4组成5。

师:我说4。     生:我说1,4和1组成5。

师:我说2。     生:我说3,2和3组成5。

师:我说3。     生:我说2,3和2组成5。

【评析】师生以“拍手对口令”游戏的方式复习5的组成,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可以迅速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学生搭起进一步探究5以内加法的“脚手架”。

2.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天鹅湖边去看一看,你们想不想参加?

生:想!

师:那我们就出发吧!(电脑课件展示:美丽的天鹅湖(图1:图中有4只天鹅))

师:蓝天碧水,这里的景色多美呀。瞧,湖里面还有几只美丽的天鹅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画面的变化,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跟小朋友说一说好吗?(课件动态演示:美丽的天鹅湖上空又飞来一只天鹅,慢慢地下落(图2),加入到天鹅的行列。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随后,便纷纷举起手来。)

生1:湖里面原来有4只天鹅,又飞来1只天鹅。

生2:湖里面原来有4只天鹅,又飞来1只天鹅。我想,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湖里面现在一共有几只天鹅?

师:你真爱动脑。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求出一共有几只天鹅呢?

生:可以用4+1计算。

(这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动态的数学信息,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中理解图意,感悟数学就在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师:怎样算出4加1等于几呢?把你的算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好吗?

(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生:好!(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点拨。)

师:哪组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的算法大声地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算法,共享思维成果。)

生1:我是看着天鹅湖图数出来的,1,2,3,4,5,所以4加1等于5。

生2:我是拨手指数出来的,4个加1个就是5个。

生3:我从4开始,加1就接着往下数1个数,4,5,所以4加1等于5。

生4:我想,4和1组成5,所以4加1就等于5。

……

师:小朋友用自己的算法,算出了同样的结果,真了不起。如果我们不看天鹅湖图,也不拨手指,会很快计算出4加1等于几吗?

(这样的提议,可以有效地引导那些依赖直观进行计算的学生逐步脱离直观,过渡到应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

生1:(思索片刻)看到4+1,就想4和1组成5,一下子就算出来了。

生2:用数的组成计算加法,我们就不用再一个一个地数数了。

师:小朋友们说得非常好,以后我们做题时可以慢慢试着用数的组成来计算,这样可就省去了数数的麻烦了。

(这里充分展示了生生、师生互动的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出自己的算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的思想;适时引导学生脱离直观,直接应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逐步实现数学由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课间休息。(用VCD播放歌曲《数鸭子》。)

分层练习,明晰算理。

利用课件出示小猫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出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img26

生:原来有3只小猫,又跑来2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猫?3+2=5,一共有5只小猫。

img27

生:原来有2只小猫,又跑来3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猫?2+3=5,一共有5只小猫。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个算式都是2和3相加,只是加号前后的数位置发生了变化。

生2:2加3等于5,3加2也等于5,这说明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

(教师运用多媒体让小猫“动”起来,以生动的画面再次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看图计算,可以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加深对算法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比较两个算式,初步感知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按要求摆一摆。

师:下面,我们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做一个游戏:请其中一人摆出3个水果图片,另一人摆出1个水果图片。

生:(按要求迅速摆好了图片。)

师:请两个小朋友一起观察摆好的图片,你们能提出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只见同桌的两位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随后,共同讲述了他们的操作过程及解答方案。)

“我摆了3个水果图片。”“我摆了1个水果图片。”“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俩一共摆了几个水果图片?3+1=4,我们俩一共摆了4个水果图片。”

“我摆了1个水果图片。”“我摆了3个水果图片。”“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俩一共摆了几个水果图片?1+3=4,我们俩一共摆了4个水果图片。”

……

(同桌共摆图片、提出并解决问题,可以再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地与同桌共做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构建5以内的加法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寓学于乐,巩固深化

师:(出示苹果树挂图,上面长满了鲜红的苹果)秋天到了,苹果熟了。两只小白兔挎着篮子高高兴兴地去摘苹果。哎呀,这么多苹果,小白兔都忙不过来了,小朋友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生:愿意!

师:我们应怎样帮助它们呢?

生:我发现两只小兔的篮子分别写着4和5,每个苹果上又都有算式,是不是要把得数是4的苹果放在4号篮里,把得数是5的苹果放在5号篮里呢?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就这样,把得数是4的苹果放在4号篮内,把得数是5的苹果放在5号篮内。男、女同学各为一组,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采得又对又快。(两组同学各派2名代表前去帮忙。之后,学生互评,奖给优胜小组“团结协作星”。)

(通过帮“小白兔摘苹果”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活动中巩固、深化了所学知识;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4.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师:小朋友们学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请你们回家后,把今天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再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家里的物品,提个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好吗?

(课尾,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带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从小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头脑和问题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评析

综观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是有趣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生获取的知识是鲜活的、深刻的。学生不仅意识到了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适合自己的算法,更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与快乐。

案例五

体验性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上年级“9加几的练习”

教材分析

“9加几的练习”是在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后进行的第一节练习课,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自主地选择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练习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练习的成功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美感。

教学过程

新课程的练习课学生该怎样练、怎样学?教师该怎样组织和引导?新教材中练习量的精简、教学中教师对练习课的忽视,很有可能使新课程的练习课依然成为机械性的操练课。新课标、新理念将在练习课中荡然无存。“练习”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活动,可以从“练习”的思考中获得理性的体验,也可以从“练习”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从“练习”的失败中获得挫折的体验,这样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练习课尤其是新课程的练习课,应该像学生学习新课一样,充满生机和玄机,让孩子们在练习课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成功。

碧绿的草地上有一群小绵羊在吃草(9只),一会儿又跑来了一群(7只)。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生1:我找到要解决的问题了。

生2:我会解决问题,我会说怎样想。

生3:我会列算式:9+7。

生4:我会说9+7的计算方法。

(生动的情景顿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表现欲,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水到渠成。)

小蚂蚁搬大青虫,再配上旁边蚂蚁的加油声,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为蚂蚁加油,也为自己加油。

生1:我知道图中表示的意思——抬大青虫的有9只蚂蚁,喊加油的有1只蚂蚁,可以求一共有几只蚂蚁?

生2:我知道9+1=10。

生3:加油的蚂蚁太少了,应该多几只。

(多好的建议啊!)

画面上出现了2只,3只,学生很快就解决了。画面中传来小蚂蚁的声音:小朋友,你想想,赶来加油的蚂蚁还会有几只呢?请你猜一猜,算一算。孩子们个个信心十足,不一会儿,就写出了好多有关的算式。

(整理9加几算式的方式很多,但能让孩子们在开放的情景中,边学边玩,这种学习是主动的,这种体验是深刻的。练习课不能只进行机械的练习,还需要有系统的整理。)

小蚂蚁抬着大青虫回家了,留下了一长串的算式: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9+10=19

一生轻声说:好长的一排算式。

师:这么长的一串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

(短短的一问,使孩子们有了共鸣:是该找找。教室里顷刻间安静下来。)

片刻,有了交头接耳的。

师:想交流吗?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让小伙伴评评你的发现。

(想说就说,说说自己的,听听别人的,比比两者,评评优劣,给孩子一个表现的空间,体验快乐的平台。)

A组:我们发现了加号前面都是9,加号后面的数是一个个大起来,得数也一个个大起来,还发现得数都是十几。

B组:我们还发现了加号后面的数比得数后面的数多1。

C组:我们知道为什么得数后面的数为什么会少1,是被9拿走凑十了。

(有了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孩子们的发现是惊人的,原以为需要教师的引导,不想他们一个个都找出来了。练习课中需要有不断的练习,更需要有自主的探索,有了探索,有了成功,才会感到学习的乐趣。)

有了发现,就得运用。一棵光秃秃的向日葵花蕊,使孩子们感觉很凄凉。一听说要帮向日葵开出花瓣,一个个又来了精神,随着孩子们对9加几的算式的正确回答,向日葵开出了一片片花瓣,孩子们由衷地感叹:好美啊!

(是啊,数学的魅力是无穷的,数学也可以为我们提供美的享受。)

一封封信件的切入,使孩子们争当起了一名名合格的邮递员:

生1:我把9+8送给17号人家。

生2:我把3+10送给13号人家。

……

生8:我能把8+8送给16号人家。

生9:9+5没地方送怎么办?

生10:空白的怎么办?我来写地址吧。

(一个个角色的扮演,他们成了真正的主人,似乎他们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做一件件有意义的事情。)

猜猜它是谁?使孩子们又体验到了大探索家的滋味。一个猜答案,一个说理由。直至最后的9+?<20也面无惧色,你猜0,她猜2,一下子就猜全了所有答案。

(有趣的竞猜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练习课不只是要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已有的知识综合、灵活地加以应用。)

趁孩子们玩兴正浓,一幅情景图再一次把孩子们的思维推向了高潮:

生1:我知道一共有14人。我是数出来的,每棵树后藏2个,一共是13人。

生2:我想也是13人。我是看他们每人手拉了几个的。

生3:我是用9+5-1算的。有一个人算了两次,减去一次。

生4:我是9+4或4+9。把左边多算的一次除掉。

生5:还有8+5或5+8。把右边的一次除掉。

生6:还有5-1+9……

生7∶9-1+5……

生8∶9-2+6

(下课的信号早已响过,孩子们浑然不知……)

案例评析

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一个个精彩的表演,不再使孩子们感到练习课的枯燥与无奈。在不断的探索和体验中,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这应该成为新课程下练习课的一种境界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