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探究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探究教学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课文中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因素,努力把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与学生习惯要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思想品德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性格、兴趣、能力等。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

第五节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探究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标准自颁布以来,对于加强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新课改下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

思想品德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的基础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无不肩负着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的双重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课文中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因素,努力把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要求与学生习惯要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第一阶段:教材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能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知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低年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以教师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刚入学时,对学校里的一切感到陌生,不能适应学校里的集体生活。表现出胆小、冷漠、任性的心理特征。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规范,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自觉接受教育,而且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快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在低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我上学了》、《祖国妈妈,我爱你》、《我的一天》、《我在集体中成长》、《我们真棒》等课文,均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对这类课文的内容和教法进行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双重目标。如在教学《我在集体中成长》一课时,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片,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置身于课文中描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应当爱集体。感觉到自己和同学一起生活、学习、游戏十分愉快、有趣,鼓励他们学习同小伙伴友好相处、不断适应集体生活。体会到“同学之间应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不争吵、不打架,和同学在一起要想到别人、不只顾自己,见同学伙伴有困难要关心、帮助的愉快感情”。激发学生喜欢和伙伴在一起的愿望。同时,不失时机的联系本校的“文娱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树立珍爱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并培养其自觉性。

第二阶段:教材通过典型事例或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在基本的道德问题上知道是与非,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自我意识是一个对自己的看法态度与评价,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作用。这个学段的学生对学校生活基本适应,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一般都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不强、自我发展的需要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产生轻视自己的情绪,即产生自卑感。比如,有的“差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的眼睛里是失败者、无能的人。由此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内驱力,成就动机得不到合理发展,成绩仍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良好的独立意识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思想品德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性格、兴趣、能力等。学会对自己进行较客观的评价,形成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从而找到一条教师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在学习第七册《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一文,借用一个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正确认识自我、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处。课前把课文内容进行了配乐、录音、把书上两幅图制成幻灯片。教学时,引导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图,边思考:①两棵小白杨都生了虫子,结果一棵长得茂盛、一棵却枝枯叶黄。这是为什么呢?②听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初步懂得掩盖自己的缺点、错误、骄傲自大是不对的。只有看清自己存在的问题,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帮助,才能使自己更愉快的成长和进步。

在第八册教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课意在教育学生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各自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公正的认识自己。通过交流既让自己认为是“优等生”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又让那些“差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消除了自卑心理,树立起敢超先进的信心和决心。为学生自觉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第八册教学《要分清是非》一课时,教育学生遇事要分清是非,正确的事坚持做,不对的事再小也不做。更不能明知故犯。学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来自我意识和行为有一些变化,由向师性向独立性转化,他们不再无条件地符合家长和老师的意见,而是常常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逐步学会认知能力有限,在评价上往往出错,在行为上也常常会选错方式,并且还不能把自己达到把行为与自己的名誉联系起来。通过本课学习,引导他们分清是非的意义,标准及行为要求,以帮助学生重视自己的言行,学会维护自己的名誉,不断争取进步。

第三阶段:教材中的典型的事例,较系统的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知道社会生活中必须有道德,积极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务虚,也要务实。知与行必须和谐地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身边做起。爱国主义教育是常抓不懈的德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的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近年来,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两史一情”教育作为爱国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追求祖国美好的未来。

在这一阶段中,积极引导学生的爱国行为,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小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从小就能知国之情,并培养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我们只要遵循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行为形式和发展的规律,坚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必能取得成效。

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内容都要在各个年级反复的进行,教育过程还具有曲折性和反复性,这是因为社会的各种影响是复杂的,学生的思想认识还处于不稳定阶段,应从思想品德课、各门学科的教学、班会、少先队组织、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等多方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思想品德探究教学模式

(一)操作程序

小学思想品德课“探究→激励”教学模式可以这样表示: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展示形象→引导分析→总结激励

学生活动:定向感知→观察思考→探究领悟→分析选择

学生发展:激发情感→建立表象→提高认识→强化行为

1.创设情境,定向感知

此环节有两个层面:一方面,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榜样人物的道德活动情境。

2.展示形象,观察思考

要求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配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充分展示榜样人物的行为表现,让学生对“他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展开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甚至可以让学生直接模仿榜样人物的言行,帮助他们把握榜样人物的行为表现,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建立榜样人物行为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模本。

3.引导分析,探究领悟

此环节为这一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行充分讨论,就能将学生从对榜样人物内心世界活动轨迹的探究,领悟榜样人物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实质。

4.总结事迹和社会意义,激励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促使学生自觉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同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从而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模式特点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挖掘榜样人物的精神实质。

3.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三)应用提示

1.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利用榜样人物激励学生类型的课文。

2.讲述榜样的事迹,要动之以情,给学生以真实的表象,让学生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共鸣。

3.分析榜样的事迹不能就事论事,应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榜样人物的崇高思想境界,明确向榜样学习什么,从什么地方做起,使榜样的形象成为激励他们进步的力量。

4.启发学生模仿榜样的道德行为,尤其用学生中的好典型树立可效仿的榜样,能使学生具体领会道德要求是怎样完成的,从而达到指导行为方式的目的。

三、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首页都设计了一个与该单元内容相配套的“主题探究”。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主题探究”毕竟是一个新事物,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一切都是在摸索中缓步前行。

(一)初中思想品德“主题探究”的分类

对“主题探究”进行科学分类,有利于根据各类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活动方式上看,教材中提供的“主题探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收集和整理所需资料。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探究“畅言青春”,要求学生“各自收集一些关于青春的箴言,这些箴言,应该是自己最喜爱的。然后把它们集中起来,在小组中评议,评选出最佳的两句。”这种活动首先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其次要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由于收集到的资料往往很多,如不善于分类保存,往往会导致资料的遗失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最后要引导学生从收集到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2.调查

通过问卷、采访、观察等手段,了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探究“共筑防护的堤防”,要求学生“共同拟订一个调查提纲,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我们可能面对的诱惑;我们可能遭受的侵害。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归纳出几种常见的不良侵害和诱惑。”搞好此类活动一是要注意典型性,要选择典型的单位、个人进行调查,使调查获得的数据能充分地说明问题;二是要注意真实性,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活动,防止为了完成任务而捏造数据或材料。

3.体验

通过开展讨论、辩论、演讲、动手操作、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学会分享与合作。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探究“重塑自尊自信新形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实践上述三句话(快乐人生三句话:‘太好了’,‘我能行’,‘我能帮你吗?’)的活动中,把自己和小组同学的不同经历与感受,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的体验来得真切,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但搞好这种活动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该情境要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活动、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体验的目的。

当然,上述区分是相对的,在一个“主题探究”活动中,往往要综合采用几种活动方式,在教学中要灵活加以利用,以充分发挥“主题探究”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主题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

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本节先呈现一个“主题探究”教学的案例。

教学内容:

主题探究:班徽,座右铭

活动目标:

1.养成热爱集体、团结新同学的良好品质,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建设新集体。

2.提高写作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

活动时间:4周。

活动过程:

1.发动阶段(第一周):激发热情、积极参与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国有国歌,队有队歌;国有国徽,队有队徽。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各个学校,走到一起来了,组成了一个新家。老师知道你们中间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有的善于写作,有的善于表演。从今天开始,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我们班写一首班歌,设计一个班徽。最后,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确定一首最佳班歌、一个最佳班徽。老师欢迎同学们互相商量,互相启发,直到诞生出我们最满意的班歌和班徽。

2.磋商阶段(第二、三周)互相欣赏,逐步完善

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互相指正,互相商量,修改自己的作品,在互相合作、探究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艺术素养。

师:看到同学们的作品,老师好像看到一颗颗火红的心在跳动,好像一块块磁石聚到了一起。班歌、班徽成为合作的纽带,班歌、班徽成为共渡彼岸的客船。让我们同心协力克服困难,一起努力实现目标。

提示:

(1)除师生互相帮助、修改之外,还可以延伸到别的班级以及家庭、社会,让大家都来关心活动。

(2)可以以稿件的形式,寄给有关报纸和杂志。

3.总结阶段(第四周):郑重投票,分享成果

学生自主投票,产生班歌、班徽。让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体会自身的价值。

师:通过三周的努力,我们的班歌、班徽就要诞生了,到底谁的作品能成为班歌、班徽呢?还是大家来做主吧,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产生的班歌、班徽。

提示:

(1)把学生的作品编上号,让参评人反复品评,投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一票;

(2)让作品被选中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鼓舞其他学生在下次活动中以更饱满的热情参加;

(3)教师把所有的作品存入成长记录袋,珍藏这一激动人心的活动成果;

(4)教师写出案例反思,为下次活动积累经验。

从该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到,思想品德课中的“主题探究”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主题。对于教材中每个单元提供的“主题探究”,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指导,但不可以照搬。这是因为,教材只是根据学生的一般情况而设计主题的,至于各地方、各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顾及的。我们可以在教材提供的“主题探究”指导下,针对学生实际和地方实际,灵活地确定探究的主题;也可以将一个大的主题分解为几个子课题,如在上述案例中,有的学生可以选择设计班歌,有的学生可以选择设计班徽。

一般说来,初中学生探究主题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启发性。也就是说探究的主题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养成。第二,层次性。探究的主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题目。第三,可行性。探究的主题要符合学生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水平,符合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不着边际,或不切实际。

(2)明确目的。活动目的既是促使师生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也引导着师生活动的方向,因而明确活动目的是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活动目的一般可分为三部分:一是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本单元的知识既是活动的理论基础,也是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二是要解决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觉悟。三是要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分组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分成小组,自主制订活动的步骤和方法,通过采访(问卷)调查、实地参观、实践体验、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找等途径来收集信息,并完成对信息的筛选、归类、分析等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①科学分组。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各课题小组成员一要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结合;二是要体现不同特长学生的结合。这样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②适时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给以适当的指导,如给学生讲解如何确定搜索项,如何筛选搜索结果,如何辨别资料的真伪等。③及时反馈。这一阶段的活动虽然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但是教师要全程跟踪,及时了解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4)交流成果。在课堂上,各小组选派代表介绍本组的探究情况,其他小组的同学参与讨论和评价。这一步骤既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总结,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发布信息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是各组推选的代表陈述观点,也可以是小组内各成员分别作介绍。既可以用文字材料介绍,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展示,还可以用表演等形式来介绍。在课题小组介绍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应该是信息的接受者,观点的评论者,活动的评价者。他们既可以针对这一小组的介绍提出质疑,也可以对这一小组的介绍给以补充和完善。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不能有旁观者,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知,有所感,有所获。

(5)评价探究。一般的课堂教学评价不同,“主题探究”教学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重过程。要着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以及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第二,重参与。在学习活动中,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课题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他对课题探究活动的态度等。第三,重效果。要着重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收获。此处的“效果”并不等于“结果”,对“主题探究”的评价要看结果,但更注重学生通过探究,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公民意识、人文素养等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这些都是新的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第四,多元化。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价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个人自我评价,二是课题组长对成员的评价,三是各课题小组之间的互评,四是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及效果的评价。只有把这些评价综合考查,才能体现科学性,也才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初中思想品德“主题探究”教学注意事项

1.要处理好“主题探究”与本单元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将“主题探究”看作是本单元的导语,把它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事实上,“主题探究”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关键,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将“主题探究”教学与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在结合的具体途径上,一方面发挥本单元其他教学内容的对“主题探究”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究,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发挥“主题探究”对本单元其他教学内容的内化作用,让学生通过探究,将教材中的间接经验加以内化、吸收,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要优选教学方法

“主题探究”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之一,必然要遵循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规律。但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教师的“教”。在指导思想上,教师不是用同一模式去要求学生,而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将统一要求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在地位上,教师不再是真理的代言人,不再是权威,而是活动中的参与者,是参谋、顾问、咨询人员;在活动过程的控制上,活动过程不再是教师预设的,而是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教师不是用指令来约束活动,而是以信息诱导学生活动的方向;在组织上,教师不必拘泥于学科课堂教学程序和规则的限制,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学生得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活动才能。

学生的“学”。在地位上,学生不再是教师的追随者,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觉行为者;在知识的获得方式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知识。在人际关系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不再是相互孤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协作关系,有了困难一起克服,有了成果共同分享。

3.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种信息不仅数量庞杂,而且变化万千,搜集、选择、处理、应用信息资源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能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尽管很丰富,但并不都是精华,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有的有用,有的无用甚至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危害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逐步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要建立“主题探究”教学资源库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使用的方法、收集的资料、活动的体验、获得的成果等,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把这些资料收集起来,建立“主题探究”教学资源库,既可以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又可以为下一个年级开展同样的课题研究提供借鉴,还可以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四)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的思考

1.实践的四个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觉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因此,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

(2)营造安全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会问”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想问”的基础上还要求“会问”,“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这就是说,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同时,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自己质疑,对教材中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概念提出疑问。

在讲课时学生对老师出示的材料可能有许多不同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肯定,并逐一讲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会问”(即质疑和提问)是一种发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当中要注意: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化,让学生在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长智慧。

(3)教师重点点拨,实现认知飞跃,使学生“会学”

“会问”还要“会学”。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读书“由薄到厚”是量的积累,“由厚到薄”是质的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把知识顺理成章,编织成网。这样知识就可以“并联”在一起,上下通气,互为因果地“串联”起来,节与节可以“接线”,章与章也可以“接线”。一旦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复杂的内容在学生脑子里也可以融会贯通,了如指掌。

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指导学生将知识理成线、结成网,及时查漏补缺,抓住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一旦学生学会进行知识整理,就抓住了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就完成了学习知识过程中“由厚到薄”的飞跃和升华。

(4)实行激励评价,再创问题情境,实现知识“再造”

“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正如常言道:授之以渔,简言之就是要使学生有“造血功能”。因此,教师要再创新的问题情境,或者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或者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联系自己做的怎样,今后怎样做。

2.教学实践可能取得的效果

(1)学生会问会学

问题探究教学法”把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会问会学的人。

(2)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变换了地位,转换了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研讨的参与者、知识的获得者、能力的发展者。教师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送给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学会了学习。当学生遇到疑难时,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诱发他们拓宽;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带领他们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3)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问题探究教学法中,学生会从跨学科、多角度去质疑、怀疑,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为此,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了教法,在实践探究中学习,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学习别人的经验,包括向学生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