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词教学探究

诗词教学探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不可或缺,不仅是因为它承载着我国的文化瑰宝,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培养一个人的文化趣味、文化素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梧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我在诗词教学中的这些行与思,使我感受到了“教学不仅是教”,

诗词教学探究

摘要: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不小比重,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诗词教学的思考与尝试:情景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诗词词句的深远意境,通过诵读揣摩诗词的情感,用意象法理解诗词内在的思想感情。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不可或缺,不仅是因为它承载着我国的文化瑰宝,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培养一个人的文化趣味、文化素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诗词不同于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戏剧,也不同于一波三折的小说,它有的是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手法恰如其分的运用,而这些又蕴涵在了诗词的意象之中,如果学生不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词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对诗词没有产生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词对他们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词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不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怎么可能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更谈不上让学生对文学产生趣味,帮助他们提高文学素养了。那如何才能够把这些在教学中渗透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诗词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一、情景法——以趣带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以促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体会苏轼对年轻有为的周瑜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画面以及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雄浑的气势,歌词则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进行对接、比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苏轼词的大气与豪迈,也易于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

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让他们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并且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歌词表现出的不光是豪迈还有几分苍凉,词句的豪迈中充满了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他们虽死而英名永存,流芳千古。“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见人们依然记得那段英雄历史。

在这次教学后,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在积极参与中给了自己自由表达的机会,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了起来。也让我明白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激情,教师不能把一首首意境深远,回味无穷的诗词分解得支离破碎,而因让学生从字面上把握住了在进行品味,这样才可真正品出诗词的“言有尽,意无穷”。

二、诵读法——以读带悟

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所以我将诵读作为开启学生对诗词领悟的钥匙,根据不同诗词的需要,我在诵读的方法上采取多样化,有时是名家配乐朗读的欣赏,有时是学生个体的诵读,有时是分组比赛式诵读,有时是全体的齐读,还有分节朗读以及跟读(随配乐朗读一起)等等。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如教学《沁园春·长沙》,先让学生背诵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让学生再次感受诗词的“建筑美”。再请一名学生朗读,对读得不好的地方进行纠正,然后齐读。我觉得没有读出气势来时,就采取顺水推舟的办法,顺势讲解诗词的意境,在讲的过程中我又让学生背诵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从中让学生感悟意象,悟出意境,让学生明白了诗词的意境才是诗词的灵魂所在。然后再读,效果就很好了。

教学后我进一步思考,诵读是一个不可少的环节,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古人告诉了我们读的重要性。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朗读和背诵,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可见,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常常是太急功近利了,应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

三、意象法——以象达意

在诗词教学中意象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因而在学诗词过程中应该给学生讲解一些常见的诗词意象,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词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情景,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让学生在鉴赏诗词中懂得通过意象可以把握意境,体会诗词的深意便迎刃而解了。

因此在每次诗词教学时,我便集中讲一些意象,如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梧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意象。

如此一来,学生在进行课本或是课外的诗词阅读时就可以把诗词的内涵感悟出来。并能够从整体上知道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这就可以引领学生主动积极的登堂入室,在诗词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通过这些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诗词的学习,不但让学生乐于学习,还可以主动学习。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感悟诗词的美与内涵,自然就形成一个浓厚的创造性思维的氛围;诵读引导了学生对诗词语言的体悟,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从意象的把握中可以拓宽学生文学欣赏的眼界。我在诗词教学中的这些行与思,使我感受到了“教学不仅是教”,更需要不断思考,找到方法才可以真正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以培养出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作者:谭婧,大足田家炳中学语文教师,教龄二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