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标与地理学习方式

新课标与地理学习方式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地理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目前中国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由此可见,转变陈旧的地理学习方式是必然的趋势,是时代的要求。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第三节 新课标与地理学习方式

一、地理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

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地理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目前中国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大致分为:

(一)被动接受型地理教师始终是地理讲台的“主宰”,课堂活动的90%时间是教师讲解,而学生处于“你讲我记”的境地,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地理学习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方法、态度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学生的发展。

(二)模仿再现型这种地理学习类型的主要任务是把学过的地理知识、技能进行再现和模仿,学生对课本上介绍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书本以外的东西不想学、不会学;考试时碰到变式题型往往束手无策,如:高一地理《7.3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节,教材中选用的案例是上海港的区位因素分析,而当试题中改为天津或广州区位因素分析,有些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甚至会说:“怎么我们背过的都没考到?”之类的话,这就是模仿再现型学习方式导致的后果,这种学习类型不注重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三)封闭读书型画地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甚至对过时的事实材料与有疑义的地理结论也“照单全收”,如:高一地理《6.2城市的区位因素(一)》一课插图6.6《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教材用的是2000年的统计资料,按课本知识中国没有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分布的省区应该有:西藏、青海、宁夏、广西、海南;而按最新资料显示:广西的南宁、海南的海口都已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如果学生一味地将课本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没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另外,这种学习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具体表现在:如学习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即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的知识,让学生判别龙泉溪的流向及受偏向力影响后,哪一岸侵蚀更为严重,判断错误的学生比例非常高;再如: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考察的时候,同学们很难分清等高线图中学过的山谷、山脊等地貌类型。这些都反映封闭读书造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欠缺。

二、地理学习方式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阶段开始的有偿家教决定了这种学习方式存在的必然性

现在小学阶段开始的有偿家教大部分实质上是到教师家中进行家庭作业的辅导,并不是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这种有偿家教辅导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模仿、被动接受,如:很多家长反映子女考试时碰到已训练的作文得心应手,易得高分,而遇到陌生的作文题就一筹莫展,得不了高分。事实上,小学生应注重培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才能写出反映学生童年生活情趣的好作品,况且这种善于观察的能力将使日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受益匪浅。

(二)初中地理学科的“副科”地位决定了这种学习方式存在的延续性

在高考作为高中教学指挥棒的今天,中考无疑也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在初中升学考试科目设置中,考试科目共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体育六科。在浙江省实行的初中课程改革中,原有的政治历史以及地理的大部分合并为社会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一小部分合并为自然学科。作为升学考试科目中的社会学科并不含地理的内容,即初一社会内容。既然地理不列入中考范围,初一年级的期终考试又是开卷的,学生当然不会重视,即使有的学生对地理有兴趣也只能忍痛割爱了。所以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地理(初一社会)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门真正的“副科”。再由于师资力量欠缺,初一社会课在领导眼中被认为谁都能上的功课,许多非专业教师上课过程中只会画知识点,让学生去背,结果导致地理这门具有显著“地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被认为是“背背即可学好的功课”,这种观念的根深蒂固,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阻碍,同时促使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地理学习方式进一步延续。

由此可见,转变陈旧的地理学习方式是必然的趋势,是时代的要求。地理学习方式与地理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紧密,地理课程与教材直接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如呈现给学生的是以“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砌起来的地理教材,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相反,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也会制约地理课程的改革进展,如果学生旧的地理学习方式的“惯性”仍在起作用,那么再富有创意的教材还会被作为“背记”的课本来对待。

三、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转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果一个学生毫无学习动机,在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可以说,地理学习在这个学生身上并没有发生。正如有的人所说的那样:“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

地理学习是地理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地理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新课标使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学生就较容易接近你,就会喜欢你和你的学科。在信息社会中,师生在汲取信息方面是平等的,比如教师告诉学生:“月球上没有水。”而学生会对老师说:“月球上可能有水!”这是因为他们从报刊、书籍、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得了有些科学家对此问题的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双向交流不仅起到信息互补的作用,而且体现了相互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再如:教师告诉学生“旅游业是无烟工业”,而学生联系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旅游区车流的增加使有害尾气的排放量大增,景点餐饮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另外使绿地、水面的白色污染加剧……就会产生质疑“旅游业真是无烟工业吗?”,然后联系龙泉凤阳山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意识到:发展旅游业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当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的实用性,学生自然就感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去感悟学习。

(二)由模仿再现向拓展性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标既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又注意让学生基于其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形成灵活的、系统性内化的、在多角度多层面丰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的经验知识系统,注意知识的应用性和发展性。拓展性地理学习就是为扩展知识视野、提高知识迁移与灵活运用而采用的学习方式。如:高一地理《7.2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教学,介绍京九铁路的区位因素分析后,给出青藏铁路的背景材料,设计下列问题:①国家决定投资修建青藏铁路决定性因素是什么?②青藏铁路的修建给当地带来哪些方面的好处?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有什么重大意义?③从三条进藏线路来看,选择青藏铁路的理由是什么?④青藏铁路建成后,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过程,就是扩展知识视野、提高知识迁移与灵活运用能力的过程。这种拓展性学习方式也符合近几年的高考能力立意命题趋势,如:2003年高考文综试卷第36题,这是一道关于华北地区有关气温分布等内容的综合题,第二部分要求对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进行描述且说明形成此走向的原因。学生已学过“太阳辐射在纬向的分配差异会造成等温线呈东西走向”,但能否将这个知识与本题中10℃等温线的东半段走向联系起来,这就是对知识应用的能力问题。

(三)由封闭读书向开放性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与传统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的场所、时间不再是固定的,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学习活动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必修1”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有学生讲解、制作学具、绘图、观察、实验、计算机模拟、角色扮演、研究性学习、收集资料、设计主题班会、向社会宣传、调查访问等多种学习活动形式;就学习空间而言,新课标要求打破教室界限,校内可以是阅览室、资料室、计算机房,校外可以在实习实践场所、调查机关部门等;就时间而言,地理学习也不再统一为以一节课为一个阶段,而是可随内容和学习方式改变的随机延伸;新的学习活动形式、空间的扩大和时间的变更,都体现出更加开放的学习特征。其次,鼓励学生将知识外化。新课标在教学内容的变化上与旧教学大纲相比,侧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应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家乡地理资料的收集分析,城乡土地利用形式的模拟设计,表述论证自己的想法,评价别的同学的观点等。教师和学校的工作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这种机会,这是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实践。再次,实现学生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的自我反馈。新课标在评价上的变革,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体验是学生情感、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反馈过程,这是兴趣、情感参与度的自我衡量,是与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过程。实现自我反馈反映了教学效果达成度和素质教育所达到的层次,是实践新课标的重大举措。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新课标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宏观的规范,它将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随着新课标的即将实施,我们应充分意识到:教师不再是单一把课本知识和现成题目答案教给学生,而是需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使他们学习具有持续性,并能终身享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