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创新人才群体培育和选拔机制

建立创新人才群体培育和选拔机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人才群体的负责人一般主要是由创新人才群体的学术带头人来担任。创新人才群体负责人对创新人才群体的领导贯穿整个创新人才群体建设和运作的始终,因此创新人才群体负责人的选择是创新人才群体建设的重中之中。高校和创新人才群体要通过“压担子”来培养造就创新人才。鉴于各类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年龄断层及某些专业缺口严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高校岗位聘用工作的开展,激励、选拔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12.2.3 政府调控:建立创新人才群体培育和选拔机制

创新人才群体是否能获得资助只是表明这一创新人才群体是否具有创新合作的潜能,创新人才群体要真正成为勇于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突击队,必须切实加强团队建设,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合理的创新人才群体结构,以促进创新人才群体功能的发挥,促进创新人才群体优化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群体管理和促进其成长的机制建设。因此,我们要引导依托高校及主管部门及时给予创新人才群体各方面的配套支持,悉心关注创新人才群体建设,在人才引进、条件支撑等方面给予扶持,促进创新人才群体的长远发展。要注重探索新的管理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群体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构建具有高度凝聚力、能够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学术团队。创新人才群体实施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为培育创新研究团队,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规划,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使更多的创新人才主动承担科技创新的任务,促进创新人才群体科学发展。

鉴于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人才队伍现存的突出矛盾和未来发展的战略要求,我们应着重管理机制建设,否则难以从整体上搞好人才资源的开发,也无从谈起对创新人才群体结构的优化。总的说,应从以下九个方面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人才职业发展机制;人才生成机制;创新人才群体评价机制;创新人才群体利益驱动机制;创新人才双向选择机制;竞争上岗机制;成员岗上竞争机制;市场调节机制;政府调控机制。我们应围绕以上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政府调控下的创新人才群体培育机制

1)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应根据学校战略目标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进行,为此,可考虑建立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和选拔机制。创新人才群体的负责人一般主要是由创新人才群体的学术带头人来担任。创新人才群体负责人对创新人才群体的领导贯穿整个创新人才群体建设和运作的始终,因此创新人才群体负责人的选择是创新人才群体建设的重中之中。创新人才群体负责人是创新人才群体的灵魂人物,他既决定了整个创新人才群体的学术水平又决定了创新人才群体的科研风格和文化氛围。创新人才群体负责人的科研水平决定了创新人才群体科研水平的起点和科研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负责人的人格魅力和人格精神决定了整个创新人才群体的创新人才群体精神。

(1)鉴定选人标准。创新人才群体负责人的选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评价其是否有继续科研创新的学术潜力,是否具有战略眼光,在科研学术上要具有前瞻性,能准确把握科研动向,进而选定科研发展方向和科研目标;二是评价其是否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能否担负起组织、协调、管理的职能。三是考察其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四是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五是要考虑创新人才群体负责人的领导风格,因为民主的领导与作风可以促进创新人才群体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创新人才群体对创新人才群体成员的吸引力,有助于创新人才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有助于提高创新人才群体的工作效率。

其他成员的选拔要看能否在本单位或创新人才群体的工作中不断有新发展,能否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要看是否真抓实干,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有为人民服务的真才识学和强度的责任感。要在思想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根据学科和专业的不同,提出一些高标准。对于三个层次(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培养人选要注意调配。注意选拔新兴学科、应用学科、开发性研究的优秀人才,并扩大其比例。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为主。

(2)外引内连,扩大选择范围。第一,努力吸引国内学有所成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优秀大学生、研究生落户我市,并为他们尽可能的创造良好的成材环境,使他们成为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第二,吸引出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及有发展潜力的留学生来我市工作,接受单位要为其提供各种服务。第三,对外籍以及港奥台地区的优秀人才实行“聘用制”和“荣誉制”及“柔性制”,为创新人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2)建立健全有效的培育机制

通过科研工作实践培养造就。例如:对国家和我市重大科研项目实行公开招标竞争,重点设立基础产业、高新科技产业以及应用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开发课题;实行科研项目申报评审制度,一旦立项,便要根据政策给予创新人才群体和项目负责人以各种支持,帮助创新人才群体中的优秀人才从实际中脱颖而出。

高校和创新人才群体要通过“压担子”来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结合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以及高级职称的评聘制度,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中青年培养对象,赋予人、财、物的自主权创造条件,在重任之下多出成果,受到锻炼,提高培养对象的综合的科研及科研管理能力。同时,通过派遣出国来培养造就。根据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确定派出人员和进修项目。设立国外科研、学术、商务调研基地。同国外大公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确定培养专家的研修项目和计划。

3)建立健全有效的用人机制

改革创新人才群体学科带头人职务“终身制”的管理体制,建立“任期制”和“荣誉称号制”。首先,学科学术带头人评选程序要科学化、制度化。实行任期制。第二,改革和完善考核制度。根据学术带头人的工作业绩制定相应的升降奖惩制度。第三,实施后备人才创新培育工程。鉴于各类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年龄断层及某些专业缺口严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高校岗位聘用工作的开展,激励、选拔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4)创新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1)实行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创新团队都应根据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分阶段、可考核的目标。针对不同团队和行业,综合考虑从事专业、目标方向、科研水平、业内认可度、团结协作情况等方面,建立起符合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团队整体业绩质量和发展前景的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创新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能出能进的原则,根据考核评价的结果,确定重点支持的创新团队。

(2)完善团队内部运行机制。支持创新团队建立灵活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创新团队可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在选题立项、设备使用和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享有自主权,根据需要享有人事、分配等权利。在人才配置上,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编制名额等人才壁垒限制,按需选聘人才。在分配上,有条件的可在岗位津贴划出适当比例,按团队成员的工作业绩和贡献度给予奖励分配。团队内部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学术氛围,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善于协作、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

(3)建立和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在建立创新团队政府奖励制度,政府要设立创新团队奖励基金,主管部门在制定重点创新团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高校应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严格遴选表彰。优秀创新团队优先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科研经费资助,对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团队实行重奖。高校要主动和政府科技部门协调,要把创新团队建设作为科技立项、项目评估、科技奖励评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评审、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重要条件,鼓励支持联合攻关和创新。创新团队参与成果收益分配,用人单位对创新团队实行股权、期权激励。

2.建立政府调控下的创新人才群体培育的运作系统

这个系统有政府系统、操作系统和追踪系统3个子系统构成,由政府职能部门调控,培养地方高层次拔尖人才,为创新人才群体优化储备人才资源。

1)政府系统:作为培养工程的主题,它由一系列前后出台的政策措施组成。

(1)制定培养标准,建立评价体系。由政府主管部门协同有关单位,制定各学科领域、各个类型创新人才群体的具体、科学、客观的培育目标。对基础研究型、开发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群体及带头人分别制定出客观、公开的评价指标体系。

(2)制定改善科研环境条件的政策。例如,明确创新人才群体人才的使用权和分配权;尊重他们的科研思路和工作;根据科研需要,允许他们跨学校、跨行业、跨地区申请优先使用各种科学仪器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项目配套,资金迅速到位等等。

(3)培育创新人才群体和人才规划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一是确定阶段性数量指标,在培养、引进创新人才数量上力争达到一个新水平,使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数量明显提高,创新人才后备队伍充足;二是形成人才梯队。坚持近期、中期和远期三大梯队,既分阶段又体现连贯性的原则。梯队培养主要体现知识构成的尖端性、实用性及后备杰出人才培养主要体现知识构成的权威性、发展性。

2)操作系统。作为整个培育工程的领导、运作体系,它是该工程得意有效进行的组织保证。

(1)建立地方政府创新人才群体管理和人才培养工程的组织机构。一是建立“创新人才群体建设和人才培养工程联席会议”,负责对本地有关工作的协调、指导、决策等。联席会议由地方政府的党政部门中的组织人事、宣传、计划、经济、科技、教育、卫生、财政等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二是联席会议下设工作办公室,主要通过规划、政策、评估、基金资助、奖励、信息跟踪等手段开展工作。工作办公室挂靠在市人事局。三是根据培养对象和创新人才群体的分类情况,成立相应的若干个专家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由高知名度专家组成。主要责任是,受联席会议委托,对各类创新人才群体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培养对象、条件、方式、考核及可行性等)进行评估,对各系统培育、培养工作提出咨询建议,提出资助的方案建议,推荐奖励对象等。四是创立我市创新人才群体和人才基金会,用于对重点培育高水平的创新人才群体,培养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的资助。基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投入;社会各界捐赠和赞助。五是建立我市创新人才计划培训、信息、服务中心。中心网络全市各行各业培育创新人才群体及培养创新人才的信息,重点跟踪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综合水平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优先骨干。同时,为各系统培养工作提供高水平的外语、计算机、心理素质以及出国培训、交流等服务。

(2)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坚持分类、分级加强指导突出特色和优势,坚持分类、分级指导。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生力军作用,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在基础研究和技术转化方面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校及科研单位创新团队建设应与重点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突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应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产学研联盟为载体,坚持市场导向,重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突出产业化。

政府宏观调控:一是抓重点项目,二是抓横向协调,三是抓制度政策,各委办局、行业协会,实行宏观调控,负责上下协调,根据不同类型创新人才群体和不同学科专家特点,采用专门立项、竞争入选、重点投入、跟踪考察的管理方式,实现创新人才群体人员、资金、项目三到位。

3)追踪系统。它是创新人才群体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在不断的运作、追踪、修正、再运作的大循环系统中,保证该工作始终沿着良性循环轨道正确运行的制度化保证。⑴建立创新人才群体和人才培养的追踪调查报告制度,不断纠正创新人才群体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使用上的各种偏差。⑵每年修正和制定地方创新人才群体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滚动计划。地方政府应当明确有关部门作好年度的培训规划报告,并结合追踪调查和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