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格素质教育的途径

人格素质教育的途径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觉性是形成道德习惯的必须条件之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从而提高其自觉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际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智力教育、学习各门科学基础知识,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二节 人格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人格素质教育是通过儿童“真实活动”完成的

对于儿童人格素质的形成中外教育专家都十分关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人格教育,依赖6岁之前的培养,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要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当代教育哲学家皮亚杰曾深刻地指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儿童具有它自己的真实活动,而且不真正利用这种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

在人格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看待儿童自己的真实活动,并要有教育的整体性视野,从人格的完整性看教育的整体性。这里把人格看成是与个性同一性质的概念,所指的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是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沉淀和凝结。人格的完整性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诸因素协调平衡的发展问题,这里着重指出,智力存在于人格的总体之中,这是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论点,传统教育把人格与智力看作不相关的两个东西,这种智力与人格形而上学的脱离,必然导致完整人格的解体,或者因理智的丧失而使人失去方向,或者因情感的丧失而使人麻木呆滞。

美与审美教育是完善人格得以形成的基础。审美教育与人格的完整性有密切关系。达尔文结合他的科学生涯,曾经深刻指出:“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力的衰退。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

人格教育的目标从素质教育角度看就在于形成那些与人格素质蕴含的、相对稳定的品质,主要有自尊心、责任感、正义感、美感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教育、心理学家们指出:在人格教育的实际操作中要充分关照儿童的心理需要——“爱”“认知”和“美”。爱是精神世界的万有引力,儿童是从“被爱”转向“施爱”的;认知需要是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美是人格和谐的主旋律。因此如果能使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的合力形成一个充满文明的、智慧的、艺术的、道德的气氛,构成一个美的整体环境,那将对儿童人格素质的完善起到无比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强化道德习惯训练六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年龄较小的少年儿童要从初级的、简单的、具体的事情做起。他还就培养和形成道德习惯的规律作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一)明理激情

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少年儿童对它形成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外化为行为和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觉性是形成道德习惯的必须条件之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从而提高其自觉性。我们对学生每提出一处道德习惯要求,总要做好充分的说理工作。

(二)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对小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在训练学生的道德习惯时,我们应该注重树立道德习惯方面的榜样以导向,激励学生,产生注意把历史上及当今社会上的具有良好道德习惯的人物介绍给小学生,引导他们学习,更注意在本校学生中树立道德习惯榜样。

(三)师德垂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青少年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常是学生的楷模。因此,教师垂范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的一种重要方法。要求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凡是不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应该做到”的口号,全体教师严以律己,在道德习惯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了典范,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四)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帕夫雷什中学》),同样,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自我教育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制订了《在校一日常规》《道德习惯二十条》等制度,并把其中的主要内容编成儿歌、顺口溜,还谱成歌曲,让学生吟唱,使其牢记行为习惯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平时自我对照,自我约束。制订道德习惯考评细则,其中有学生自评、互评,并采用量化的方式,让学生定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习惯水平。

(五)环境熏陶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际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一方面栽种花木,铺设草坪,堆砌假山,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如在每层楼的走廊张挂伟人、名人画像、张贴名人名言,把校风、学风镶嵌在教学楼的栏杆上,黑板报定期刊出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专刊,营造出一种浓郁的道德习惯教育的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六)学科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智力教育、学习各门科学基础知识,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道德习惯教育的因素,编制《学科渗透道德教育纲要》,分学科编写各科渗透道德习惯教育的结合点,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渗透教育,努力做到有机、有序,教书育人

此外,学校还应沟通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创设良好的育人大环境,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七种途径

通常外貌丑的孩子,所遭致的社会评价使他们受到了伤害。社会并不公正地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它对少数人生的优势没完没了地赞美,错误地过高评价这些人的美貌聪明和富有。这是一种偏见,我们必须帮助年轻人树立自尊心,以抵消这种偏见的影响,所有孩子都有存在价值,都应得到人格尊重与个人尊严的权利。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强精神呢?

途径一:检验你自己的标准,你是否因为孩子平庸而暗自失望?是否因孩子不太可爱或有些笨拙而屡加训斥?你认为自己的孩子笨吗?孩子的自我概念多数来自你对他的看法,你无声的态度。只有使他确信自己受到父母的爱抚和尊重时,他才会自然相信自己的个人价值。

许多孩子知道自己能得到父母的宠爱,但不一定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尊重。他知道父母愿意为他舍弃一切,但却又察觉到父母总是不相信他的能力。比如,当他与客人谈话时,父母总显得紧张不安;当他说错话时,父母总要插嘴解释他所讲的意思。

父母应对当着孩子讲过的话负责,因为父母亲在谈论孩子的细节时,孩子就站在你身旁,听着你对他所有缺点做出公正评述。父母还必须花时间向孩子介绍好书,同他们一起放风筝、打球,倾听他们浅显的插话,谈论折断翅膀的鸟,这些方式都能使孩子感到受到了尊重。

途径二:不要让孩子总是“敲打”自己。感觉到自身有缺点的人,总爱向一个愿意听的人谈论自己的缺点。但是,当你谈论自己的过失时,听者就在形成对你的印象,以后他就会按照你所提供的材料看待你,如果你的话语中有感情成分,它们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固化为事实。所以,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一个免受“敲打”的方法,不要没完没了的自我批评,以免养成自暴自弃的习惯。

途径三:帮助孩子发挥自己所长。父母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有信心。当孩子沮丧时要鼓励他们,当孩子遇到大的威胁时要解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并教他们怎样越过障碍

越过障碍的方法之一就是发挥自己所长,利用孩子自己的力量弥补他们的弱点。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找到这种力量。或许一个孩子适合搞音乐,或许另一个孩子能做飞机模型、养兔子或打篮球,我们要发挥各人所长。最危险的是让一个孩子既无技能、又不懂得用己所长地进入青少年时代。应该让孩子学会说:“我也许不是学校中最出名的学生,但我是乐队中最出名的小号手。”

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然后为他们选择一项技能,并且帮助他们创造条件、取得成功。通过第一阶段时,奖励他、推动他,必要时给予物质刺激,促使他们将技能学到手。如果发现帮他们选错了技能,就应为他们另选一项,并从头开始。

途径四:帮助你的孩子学会竞争。只有竞争才能获得尊敬。应该帮助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变得有吸引力,鼓励成绩一般的孩子在学校中胜过他人。

父母有责任帮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尽其所能,跌倒了让他再爬起来。如果他学业上陷入困境,你就帮他解脱出来,在他的生存奋斗中做他的同盟者。

在帮助孩子竞争时,要以生活的真正价值教育他:要热爱人类,热爱正直与诚实。

途径五:坚持尊重的原则。惩罚,尤其是体罚,摧残孩子的精神吗?答案取决于父母的意图和方式。尽管体罚可用于对付蓄意挑衅的孩子,但也不应该当着别人的面惩罚他,或是对他不尊重。认识这点很重要,伤害自尊心无论如何都是完全违背原则的。如果父母真正爱孩子,就应该在孩子面前成为一个公正的象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应该做有害的事情。

途径六:密切注视孩子的表现。孩子的自尊心在阅读问题上比在任何其他问题上都反应得更为强烈。能力差的学生,由于自尊心而产生的问题更多。在这种情况面前,父母们能够做些什么呢?那就是不要过度强调成绩。

任何一件孩子经过努力而不能完成的工作都应降低其重要性。你不该要求一个跛脚的孩子成为一个径赛明星,而许多父母却偏要让他们中等水平的孩子成为著名大学的学者。

途径七:避免过分保护。为成年期所做的负责任的准备,来源于孩童时期的训练。应该鼓励孩子按一定规律前进,在适合于自己年龄的活动中得到进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更多地做出自己的决定。例如,一个7岁孩子已经能够选择自己的决定。一个7岁孩子已经能够选择自己日常的穿着,保持自己房间的整洁,并能自己动手铺床了。

过分保护孩子的家长会允许孩子不遵守时间表。这样的孩子到了10岁也会觉得由自己作决定或用纪律约束自己是很困难的事情。几年后,他还会发现自己不得不在对自由与责任的意识毫无了解的情况下便要进入要需要这些意识的青少年时期。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孩子自尊心的形成过程中,父母给予关心是极为重要的,以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前心理学副教授斯坦利·库珀斯密斯的调查为例,他检验了1748个小学生及他们家庭,发现了显示高度自尊心的三个重要特征:一、孩子特别喜欢呆在家里;二、他们有能给予自己严格指导的双亲;三、他们的家庭均具有民主与开放的气氛。

这些就是教育孩子认识自己的方法。不要让孩子那么关注自己鼻子的形状,耳朵的大小或自己的智能。但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充满信心地、安心地支配自己的头脑,并且只要方法得当,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