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过程的规律,简称为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稳定的联系。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教学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世界观和思想品质,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简称为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一种联系和关系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时,才可以称之为规律。教学过程中,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的联系很多,即教学规律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些教学规律只能支配教学过程的局部或某一方面,而不能对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方向起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那些不但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而且对教学过程的性质、方向和结果具有决定作用的那些本质联系。

(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过程具有简约性,它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统一。教学过程以传授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为主,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条捷径,因此说,学生的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是简约化了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对象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的系统知识,这些知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从人类知识宝库中挑选和提炼出来的最基本的部分,对学生认识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以书本形式为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个体既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能避免走前人认识客观世界时所经历过的曲折道路。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方式主要不是直接同事物打交道,从亲身实践中去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而是一种简约化的认识过程。学生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严密组织的教学步骤来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这样,就节省了认识的时间和精力,加快了认识的速度和进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达到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所具有的知识水准。

教学认识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排斥直接经验,而是包含了直接经验,只是教学认识的直接经验与实际工作者的直接经验相比是有特殊性的。学生如果只学习书本知识,缺少必要的直接经验,就容易产生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现成科学结论的缺点。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逐渐占了主要地位,但尚属经验型,仍需具体直观材料的支持,直接经验、感性认识是进行抽象概括、实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支柱,对直接经验在学生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在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时,要防止教学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搞书本至上,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而不注重给学生感性知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结合起来。其结果必将导致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掌握知识上的一知半解、形式主义。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的系统传授。结果使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二者都违反了教学的规律性,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教学与发展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外部条件与学生的内部因素的统一作用过程。有系统有组织的认识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又为实现教学任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其发展。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知识、智力、能力、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关于知识教学与智力发展,这是研究教学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近几年来教学改革中受到重视的一个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提到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因为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的智力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和整理的成果,又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结晶,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类认识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并把这些知识和认识方法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

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他们才能胜任学习,自觉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并在工作后能够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攀登科学的高峰。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性。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有的强调“双基”教学,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他们不太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有的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把发展智力放在首要地位,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造性作业,但却不太重视双基教学。两者都有其片面性,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汲取历史的经验,对于我们防止和纠正在这个问题上的偏向是有裨益的。

(三)掌握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教学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而且也发展智力、体力,形成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所以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客观规律。

教学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学具有思想道德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客观规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学校课程计划设置的每门课程及其教材内容体系,从不同方面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接受各门学科知识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吸取养料、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的过程。因为教学内容总是反映一定的社会对教育的目的的要求,在一定思想体系的指导下编写的。学科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对形成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亦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世界观和思想品质,教学态度等是最经常最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总是在教书育人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持这种观点的人以为教材富有思想性,学生学了知识思想自然会提高,无需教师多讲什么。另一种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这种思想教育显然是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思想的提高,而且有害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师领导学生认识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而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靠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师生两个积极性能相互配合就能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只有在教与学的积极相互作用中,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割裂教与学的联系,破坏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也就失去了教学过程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条件。因此,揭示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关系,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规律性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教学的方向、内容、进程、方法、质量都主要由教师决定和负责。

教师之所以能起领导或主导作用,一方面从教师的条件和职责来看,教师闻道在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教育方针的贯彻、课程计划的执行、教学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实施、调整改善等,都由教师具体落实;教师能把社会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发挥其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状况看,学生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体力、智力、心理品质还未成熟,要走一条认识世界和学习改造世界的最经济的捷径,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在学生认识的领域内,矛盾转化的顺利与否,取得的成效如何,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它主要体现在,善于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讲解、训练和指点上,以便使学生积极而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才能与修养。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就是说,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的本领与品德。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成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学生的学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以教为前提的,是对教师“教”的积极配合,是在教师引导下自觉、专心、刻苦学习,善于创造性完成独立作业。背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具有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上费力而不讨好,成效甚微。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知识增多、能力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也将日益提高,考虑到这些特点,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也应有所变化。

教学中学生既不断接受教师的影响,又不断地影响教师。教师从学生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反馈信息,又会进一步加强、改善和调整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统一教与学的活动,所以,师生之间的影响具有互为反馈的双向作用。此外,随着学生主体知识经验的丰富,身心发展的日趋成熟,独立评价能力的提高,他们一方面仍需教师的领导和指引,另一方面学生由于独立学习和探索意识的增长,又要不断摆脱教师的引导,这表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稳固,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稳固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教,正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就是教与学关系的辩证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