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疾病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疾病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可引起机体的损伤;同时,机体则调动各种防御、代偿机能来对抗致病因素及其所引起的损伤。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因此,在医学实践中,必须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并明确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局部还是全身性因素。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对于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疾病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一、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可引起机体的损伤;同时,机体则调动各种防御、代偿机能来对抗致病因素及其所引起的损伤。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双方作用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结局。当损伤占优势时,则疾病向恶化的方向发展,甚至造成死亡;反之,当抗损伤占优势时,则病情缓解并向痊愈发展。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例如,炎症局部变质属损伤性改变,而渗出和增生属于抗损伤反应;但如果渗出物过多,大量聚集于心包腔或胸腔,则可压迫心、肺,影响其功能,而转化为损伤性因素。在医护工作中,要尽力排除或减轻损伤性改变,保护和增强抗损伤反应,促使疾病痊愈。

二、因果转化规律

因果转化规律是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指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的某种变化又可能转化为新的原因,引起新的变化,而后者再转化为原因,再引起新的变化,如此病因与结果交替作用,形成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环节既是前一种变化的结果,同时又是后一个变化的原因。在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状态下,因果转化可以向坏的方向发展,形成恶性循环,而导致死亡;也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最后导致疾病痊愈。例如,外伤性出血时,急性大量出血可引起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血压下降可反射性的使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收缩,引起皮肤和腹腔内脏等部位的组织缺氧;持续的组织缺氧,又可导致大量血液淤积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而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这样组织缺氧更趋严重,会有更多血液淤积在微循环中,使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如此循环作用,致使每一次因果转化都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相反,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输血等措施即可防止病情的恶化。如果恶性循环已经出现,也可通过输血补液、正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等措施来阻断恶性循环,使病情向有利于机体康复的方向发展。因此,运用此规律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中出现的恶性循环,对正确治疗疾病,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影响

任何疾病都存在全身反应和局部表现。例如,扁桃体炎时,除了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外,也可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精神不振等全身反应。全身抵抗力下降时,炎症可进一步发展甚至经血液播散造成毒血症。反之,当全身抵抗力增强时,炎症即可消退。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疾病的全身反应常常最初表现在某一局部病变,如疖肿是糖尿病的局部表现。因此,在医学实践中,必须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并明确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局部还是全身性因素。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对于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