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疾病诊断决策过程

疾病诊断决策过程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医师每天要采集和分析大量的临床信息对疾病进行诊断,在大部分情况下,单独的临床信息并不能确定诊断,只能帮助医师修改诊断的概率。正确进行诊断决策的前提是要认识诊断试验的规律,弄清诊断试验应用的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只有明确本单位各种具体疾病的患病率,才能对有关试验后概率进行定量的计算,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决策。

临床医师每天要采集和分析大量的临床信息对疾病进行诊断,在大部分情况下,单独的临床信息并不能确定诊断,只能帮助医师修改诊断的概率。

正确进行诊断决策的前提是要认识诊断试验的规律,弄清诊断试验应用的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在应用诊断性试验时,鉴于验证后概率即阳性预测值受患病率的影响,在不同特异度等主要的指标,还必须熟悉自己所在医疗环境各种疾病的患病率。为此必须对所经治患者有严格的登记制度、病历保存制度,定期对各类患者就诊及其明确诊断的情况进行总结。只有明确本单位各种具体疾病的患病率,才能对有关试验后概率进行定量的计算,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决策。

对于用计算指标表示结果的诊断试验,如果仅仅利用正常参考值(截断值)判断阴性或阳性,会损失很多信息,在进行诊断时,应该取不同截断值计算系列的敏感度、特异度值,做成ROC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就此可根据临床病人具体测定值及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用似然比推算其相应的试验后概率,从而更便于诊断决策。

在诊断与治疗个体病人时,临床医师经常会面临这样的决策:是不进行新的诊断试验还是进行新的诊断试验而直接进行治疗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应用阈值分析法,考虑诊断试验风险的可靠性,治疗价值及其风险,把这些因素予以量化,计算诊断阈值(testing threshold)与诊断-治疗阈值(test-treatment threshold)。

应用该阈值分析法的假定条件是:单个疾病,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证实患有该病的情况下,接受治疗利大于弊,无需治疗即接受治疗则有一定风险;别外一种诊断方法可以提供是否有新的信息,从而帮助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但在进行这种诊断试验时具有某种风险,例如对眼底病诊断作荧光造影即属这种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