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膀胱疾病的诊断

膀胱疾病的诊断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所见的膀胱憩室多为后天性的,好发于40~60岁男性。膀胱憩室的发病部位常位于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底和膀胱两侧壁,膀胱三角区一般不发生。小的膀胱憩室常无症状。腺性膀胱炎又称囊性膀胱炎,是一种非特异性增生性炎症、非肿瘤的良性疾病。3.膀胱憩室内结石、输尿管囊肿内结石和输尿管出口结石嵌顿,根据结石所处的部位、憩室、囊肿的存在和输尿管积水等超声发现,不难做出诊断。

一、膀胱憩室

【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

膀胱憩室是一种局部膀胱袋状外凸的表现,发生的原因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临床所见的膀胱憩室多为后天性的,好发于40~60岁男性。膀胱憩室的发病部位常位于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底和膀胱两侧壁,膀胱三角区一般不发生。憩室常为多发,双侧发病或单侧多个。小的膀胱憩室常无症状。“两段排尿”是膀胱憩室的一个特征性症状。

【声像图特征】

1.于膀胱近旁有另外的囊性肿物,多位于膀胱后外侧,囊腔大小不一,有的很小,有的很大,甚至与膀胱难以区别。

2.膀胱憩室的囊状物一定与膀胱相通连,有时憩室口窄小,需仔细观察。

3.排尿后膀胱容量减少或排空,憩室体积亦应减小。

4.憩室合并感染、结石或肿瘤时可出现相应的征象。

5.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憩室开口处检查,分别对膀胱或憩室加压时,可见尿流正反向的彩色信号。

二、腺性膀胱炎

【病理特点】

腺性膀胱炎又称囊性膀胱炎,是一种非特异性增生性炎症、非肿瘤的良性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较多见。Patch及Rhea认为此病是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膀胱上皮细胞,细胞增生形成细胞巢伸入固有层,即Brunn细胞巢,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形成含液的小囊腔,或有巢的中心退化成囊即为囊性膀胱炎,形成柱状上皮的腺性化即为腺性膀胱炎。

【声像图特征】

1.病变部位主要为膀胱三角区,但可波及其他部位。

2.病变位于膀胱壁黏膜,不向深层侵袭,膀胱壁完好,清楚。

3.较大的病变基底宽阔,扁平,表面粗糙不平,内部回声不均匀,其中散在很多大小不等的低或无回声灶。明显的可成囊泡样或蜂窝状表现。

4.较小的病变,呈结节状或乳头状向膀胱内突起,表面不平粗糙,为强回声团块。膀胱壁完整。病变后侧无回声增强,亦无衰减。

5.合并有结石、憩室及下尿路梗阻等情况有助于诊断。

三、膀胱结石

【临床表现】

膀胱结石多为单发,多发约占1/3,男性远多于女性。临床症状是由对膀胱的刺激产生的,主要是尿痛、排尿障碍和血尿,多为终末血尿。

【声像图特征】

1.膀胱腔内可见强回声光团,后方均伴声影,较大结石的表层轮廓呈弧形带状强回声,其后方的膀胱壁被声影遮盖而分辨不清。较小的结石改变体位后,可向重力方向移动。

2.膀胱缝线结石,发生于膀胱手术后,不随体位移动,出现在膀胱前壁呈吊灯样,或出现在膀胱三角区。

3.膀胱憩室内结石、输尿管囊肿内结石和输尿管出口结石嵌顿,根据结石所处的部位、憩室、囊肿的存在和输尿管积水等超声发现,不难做出诊断。

4.前列腺增生症并发膀胱砂样小结石,显示三角区一片强回声,但无声影,在翻动体位时,会见到小结石一闪而过的现象。

5.膀胱肿瘤表面有钙质沉积也出现强回声和淡声影,易误认为疏松结石,但翻身时位置不会改变,容易鉴别。

四、膀胱内凝血块

【声像图特征】

1.膀胱内可见异常回声团块,多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分布不均,形态多样,多为不规则,边缘清楚,后侧无明显回声改变。

2.异常回声团块多位于低位,也可悬于尿液中,多有浮动感,随体位改变有移动。

五、膀胱肿瘤

【病理特点】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高发年龄50~70岁,男女之比为4∶1。组织类型分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两类,上皮性肿瘤占95%以上,其中多数为移行细胞乳头状肿瘤。肿瘤可发生于膀胱的任何部位,好发在膀胱三角区和两侧壁,顶部与前壁较少,可以单发也可多中心发生。病变向黏膜深层侵袭发展。血尿为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无痛,间歇出现,多为全程肉眼血尿。

【声像图特征】

1.膀胱壁有局限性突起,其大小不一,形态多样,边界清晰。膀胱壁局限性增厚,极少数弥漫性增厚。

2.肿瘤呈中等偏高回声,较大或分化低者回声相对减低,分布不均匀,部分肿瘤表面可有钙质沉积,局部出现强回声和淡声影。

3.肿瘤附于膀胱壁,不能移动或有限移动。

4.依病变侵袭程度,膀胱壁可以是完整、缺陷或破坏中断。如膀胱壁连续性破坏对诊断很有帮助。

5.较大团块后侧多有衰减。

6.彩色多普勒显示为肿瘤基底部有血流自膀胱壁伸入瘤体,对确定肿瘤很有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