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身疾病的诊断

心身疾病的诊断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身疾病的诊断,除了躯体疾病的诊断外,还要了解病人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情绪反应,把心理状态和躯体疾病联系起来,作出心身相关的全面诊断。心身疾病与一般的躯体疾病都有躯体症状,躯体症状为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所不同的是在病因上。

心身疾病的诊断,除了躯体疾病的诊断外,还要了解病人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情绪反应,把心理状态和躯体疾病联系起来,作出心身相关的全面诊断。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

1.听取主诉及现病史 听取病人主诉,应用心理学知识,通过和病人交谈进行心理分析,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患者的表情是暗淡、焦虑、痛苦、抑郁、平静明快、紧张或松弛;谈话方式是多辩、沉默寡言、声大或轻声细语;态度是亲昵、自卫或粗犷、端庄、拘谨、随便;衣着是整洁、鲜艳、朴素或不修边幅等以及其他特殊情况都要记录下来。收集现病史,应详细了解发病时的生活背景,起病方式,发病治疗经过,现在状况,特别要注意病人自我感觉和对疾病的看法。通过交谈要对病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人际关系、社交、个人爱好、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等全面了解,以便分析其发病的心理社会环境。

2.生活事件调查 采取访谈,填表或信访形式,了解病人发病前一定时间内有无心理社会应激史。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常与幼年时期的心理冲突有关,故在询问时,应尽可能从母亲怀孕时起,顺序的询问患者至发病前的整个生活经历、包括出生、成长、幼年生活环境,学习、职业、工作情况以及婚姻状况等。此外还须了解本人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最近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和分析患者心理矛盾和内心体验,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生活环境中的矛盾和冲突与目前心身疾病症状有无因果关系,都对心身疾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3.心理学检查 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学检查,主要有晤谈法、心理测验法、心理生理学检查法、行为观察法等。

(1)晤谈:晤谈是心理检查常用的方法,初次晤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患者就诊的动机;有关心理障碍的主诉;症状发生前与发生时,患者的心理社会背景;性格特点;适应状态以及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

(2)心理测验:可依此就患者的性格倾向、心理状态或精神动力等作出诊断。常用的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焦虑量表、抑郁量表、A型行为类型评定量表等。

(3)心理生理学检查:心理生理学检查,就是给予一定的心理负荷刺激,用生理学的方法记录患者躯体对刺激的应激反应。一般用多导仪记录,以测定病人的血压、呼吸、心率、脑电、肌电、皮肤电反应、神经传导速度以及代谢变化等各种躯体功能。

此外,还可以测定血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测定尿中这些激素的代谢产物等,以观察心理负荷时生物学反应。

(4)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多适用于儿童和幼儿,因为儿童的行为表现比成人可靠性大,而且他们的某些特定行为,在生活中也比较容易观察到。观察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善于从病人的言语、行为特点去发现他们的内心活动。观察有时比询问更有效。询问不一定能得到据实由衷的回答,甚至答非所问。而仔细的观察常能得到较为可靠的初步信息。

二、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心身疾病与一般的躯体疾病都有躯体症状,躯体症状为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所不同的是在病因上。心身疾病的特点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的作用,而一般的躯体疾病没有这些特点。心身疾病与神经症及某些精神疾患的发展均与心理因素有关,但前者表现有明确的躯体症状,累及的通常是在自主神经支配下的器官系统,而后者无器质性病变,只表现为功能障碍。

心身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点:①确有某些心理社会因素存在;②这些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③病情的波动和加剧同样与心理社会刺激有关;④有一定的个性特征成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因素;⑤心身疾病与焦虑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癔症等不同,前者有明确的、具体的躯体病变;后者的躯体症状模糊不清,且不伴有持久的躯体损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