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空间中的知识创造机制

空间中的知识创造机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可以将上文所描述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形态变化规律知识形态的演化在K空间中描述出来。企业方以learning by doing或learning by using的方式,将原型知识以共有心智模式或know-how的形式融入个人隐性知识库,这个过程类似于SECI循环中的内部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一线工程师们的隐性经验通过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经过结构化过程之后,把知识简化到最本质的特征,编码充分的抽象知识被扩散和应用到组织内范围广阔的其他情形。

4.3 K空间中的GDSP知识创造机制

我们可以将上文所描述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形态变化规律知识形态的演化在K空间中描述出来。如图4.7所示,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形态大体上是沿着ACDEFGCA这条曲线变化的。结合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形态的变化规律,本节着重分析和界定第三章中根据探索性案例所总结的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过程的各个阶段。

界定需求(demand codification)过程:如图4.7中AC所示,现象知识经过编码和抽象转变为学术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从在实践中遇到的一般容易获得但通常是模糊不清的问题和事实(具体未编码组织间知识,即现象知识)中识别威胁和寻找机会,通过赋予现象知识以结构和一致性以及形式,最初与之相关联的许多不确定的东西会被消除,最终形成独特的深刻见解(抽象编码组织间知识,即学术知识)。这个过程是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步骤,因为学术知识的抽象性和编码性最强,最利于在组织间进行传播和交流。

知识获取(knowledge gain)过程:如图4.7中CD所示,学研机构将编码化的学术知识提供给企业,包括原理、公式、规则、体系、方法论等,并帮助企业接受新知识,并培育起生产指定产品和提供相应服务的能力。学术知识根据企业需要具体修正和改进从而形成产品原型或产品概念,变为原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首先根据“界定需求”阶段总结出的“见解”搜索符合合作要求的学研方,此后学术知识从C点(组织间)进入企业内,扩散性降低,同时学术知识要针对企业具体情境进行具体化(抽象性降低),企业在与学研方共同进行测试和改进的过程中获得了原型知识。在知识获取阶段,企业通过理解、学习从学研机构那里获得的新知识,将其外化为与产品概念和原型相关的自身可用的语言、概念等形式的显性知识。

img76

img77

img78

img79

图4.7 K空间中的产学研知识创造机制

知识消化(knowledge digestion)过程,如图4.7中DE所示,原型知识经过去编码化转变为操作知识。企业方(主要是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一线工程师或研发人员)以learning by doing或learning by using的方式,将原型知识以共有心智模式或know-how的形式融入个人隐性知识库,这个过程类似于SECI循环中的内部化过程。

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过程,如图4.7中EF所示,操作知识经过抽象化转变为专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一线工程师们的隐性经验通过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经过结构化过程之后,把知识简化到最本质的特征,编码充分的抽象知识被扩散和应用到组织内范围广阔的其他情形。Nonaka(2000)认为经过内在化过程的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来源,类似的,本研究中的专有知识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的扩散性是有所提高的,但从图4.7中EF过程无法看出,这是怎么回事呢?

前文介绍扩散维度的时候曾经提出,该维度应该至少具有三个刻度,个人、组织和组织间层面,本研究侧重研究组织间知识创造过程,因此在知识空间中在扩散维度没有画出“个人”层次这个刻度。知识消化过程组织层面的原型知识内化为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因此在加入了个人层次的拓展K空间中,知识获取过程应该是DE′。随后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经过类似于社会化过程的知识共享过程转化为组织层面的专有知识,所以知识共享过程应该是E′F。从E′到F的过程中,知识从个人扩散到组织。从图4.8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在扩散维度加入“个人”这个刻度后,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的扩散性增加了。

img80

图4.8 拓展的K空间

FG:知识增殖(knowledge propagation)过程,如图4.7中所示,专有知识经过编码化转变为系统知识。企业进一步通过研发将抽象知识进一步编码化,嵌入具体的惯例之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但知识仍在企业内部。知识在组织内经历了知识获取、消化、共享等过程,最后通过创新应用最终“物化”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为企业创造物质财富;或“固化”在企业的理念、制度、流程、数据库、管理形式和文化中,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实现资产的增值。知识的“物化”和“固化”过程我们称之为组织知识“增殖化”过程。有关知识增殖过程的具体描述,详见下节4.4。

知识溢出过程(knowledge spillover):如图4.7中GC所示,系统知识扩散出企业,重新转变为学术知识。如前文假设,编码性和抽象性对知识的扩散性具有强化作用,所以高度编码和抽象的系统知识必然由于人员流动以及行业发展等因素,从企业内部流出企业外部。

知识退化过程(knowledge degeneration):如图4.7中CA所示,学术知识重新转变为现象知识。随着行业和技术的发展,企业在不断深入的实践过程中又会产生和遇到新的问题,成为下一次合作的起点。学术知识的抽象性和编码性都逐渐下降,原有的知识因为人类认知的不断扩展只能解释越来越具体的问题。例如曾经被奉为经典的牛顿定律在相对论出现后被认识到只能解释宏观低速的问题。

从上述产学研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研知识从C点开始引入,从G点开始因为知识溢出作用而离开企业,因此我们定义A区域为产学研知识创造的广义起点:C为产学研知识创造的狭义起点,G为产学研知识创造的狭义终点。本研究后续的实证研究重点针对从C至G的知识获取(gain)、消化(digestion)、共享(sharing)和增殖(propagation)四个阶段,因此本研究把以包含上述四个阶段的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机制命名为GDSP产学研知识创造机制,把包涵界定需求、知识获取(gain)、知识消化(digestion)、知识共享(sharing)、知识增殖(propagation)、知识溢出(spillover)和知识退化(degeneration)的七个阶段统称为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周期。但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所揭示的是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过程的一般规律,各阶段先后顺序是示意性的,这些步骤有很多在微小的规模上是同时运转甚至是有反复的,本研究所最终提出的结果实际上运用的是由知识形态转化而生成的概括性的合成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