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知识的基础

创造知识的基础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要治疗这种病症,还必须诊断病因,对症下药,方可见效。从教育部门来说,要开展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创造教育,改革一切不适应这一目标要求的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和输送创造型人才。从领导与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制订奖励发明创造的条例,大力奖励在发明创造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一切有功人员。

第五节 必须重视的新课题

有段时期,清朝著名书法家郑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的条幅,竟成了一些书店里的抢手货。我对此事感触极大。今天,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的时代,正需要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但是,为什么人们大肆信奉起“难得糊涂”的信条来了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反常的心态,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病态。但是,要治疗这种病症,还必须诊断病因,对症下药,方可见效。

人本来就有聪明与糊涂之分。从教育上来说,糊涂的人(智力缺陷者除外)通过教育,可以变得比较聪明起来;而聪明的人通过教育,可以变得更聪明。从本能上来说,糊涂人本来就不明白,不需要装糊涂,那么,装糊涂者,自然都是些聪明的人了。奇怪的是,为什么聪明人要装糊涂呢?这大概是因为:聪明人不吹不拍,故上不用之;聪明人敢于直言,故官必怒之;聪明人才高于人,故众必非之。在遭到这一系列的打击之后,聪明人为了不再吃亏,于是不得不装糊涂了。“难得糊涂”正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坎坷一生的总结,是他心灵的写照。当今,创造学在国外已经不是停留在学术理论研究上,而是早已渗透到了教学、工业、商业等一切活动中,形成了广泛的创造实践活动。同国外对比,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与开发,我们至少要落后半个世纪。在世界发达国家大力倡导创造精神的时候,我国一部分人中却流行着“难得糊涂”的信条,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不合时宜,又是多么令人深思呀!

欣喜的是,十余年前,我看到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于光远同志在《方法》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19],他呼吁建立和发展聪明学和创造学。他说:聪明和创造可以成为新学科建立的对象,选择它们建立聪明学和创造学,本身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个创造。我完全赞成于光远先生的倡议。我深感,研究创造学,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是极其重要的。纵观历史,一个社会是否进步,是同创造和革新的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开发又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人们愈聪明,则社会愈进步;社会愈进步,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20]现在,是中华民族应当再一次地站在科学最高峰的时候,是实现建设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时候,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就是大力开展创造学的研究和大力激励创造性活动。这是涉及各个部门的任务,离开了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是绝对搞不好的。

从教育部门来说,要开展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创造教育,改革一切不适应这一目标要求的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和输送创造型人才。从各物质生产部门来说,应该大力普及创造技法的活动,调动广大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合理化建议,开展技术革新,最大限度地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从领导与管理部门来说,应该制订奖励发明创造的条例,大力奖励在发明创造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一切有功人员。从组织人事部门来说,要打破传统的选人、用人制度,要善于把那些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委以重任。要敢于保护有才华的人,并同妒忌人才、打击人才的恶习作斗争。就理论研究部门来说,要从各学科出发,大力开展创造学、创造教育学、创造心理学、创造工程学的研究,一方面丰富本学科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为全民族创造力的开发服务。

我们一定要树立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创造而学,为创造而教,为创造鸣锣开道!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创造性劳动是至高无上的,应当受到政府的保护和奖励,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敬仰,因为唯有创造,才有人类的彻底解放,才有光辉灿烂的未来。

【注释】

[1][英]培根,著.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80.

[2][英]培根,著.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

[3][英]培根,著.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45.

[4]张建邦,等.知识的爆炸[M].台北:惊声文物供应公司,1971:23.

[5]郑易理,主编.英华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刘道玉,等著.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111.

[7]张建邦,等.知识的爆炸[M].台北:惊声文物供应公司,1971:15.

[8]光明日报,1984-05-18.

[9]外国教育资料,1985(2).

[10]科技咨询报,1986-08-26.

[11]文汇报,1984-12-29.

[12][美]阿西莫夫,著.人体和思维[M].阮芳斌,张大卫,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76.

[13]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88(1):50-52.

[14][美]吉尔福特.关于创造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教育资料研究,1986(1).

[15]教育研究.1984(11):47.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0.

[17]武连江.智力测验简介[J].浙江教育(小学版),1980(10).

[18]外国心理学,1982(3).

[19]方法,1988(1):6-7.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