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别教育的艺术

个别教育的艺术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离开了爱,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还要讲究爱的方式、爱的艺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爱学生,是做老师的天职,是为人师表者的道德底线,也是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否合格的最低标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有种现象,当老师说要家访时,优秀学生都会非常高兴,而问题学生则诚惶诚恐,感到一场灾难及将来临。

第三节 个别教育的艺术

一、爱学生的艺术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离开了爱,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是单单有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却不讲究爱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就会达不到我们爱的目的。爱还要讲究爱的方式、爱的艺术。

首先,要爱每一位学生,不偏爱。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有一句话说得好:“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老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间树立老师的威信,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尊重教师。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信任老师,亲近老师,视教师为可尊敬的人,视教师为可信赖的朋友。

其次,要尊重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感情、有个性、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容器或机器。所以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只能对之循循善诱,教育引导,达到与之心灵的沟通,感情的共鸣。

学生处于正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做一些出格的事。作为教师应该预见到这些情况,应该诱导、感染、教育,而不能恨铁不成钢,发现错误便揪住不放,动辄批评、呵斥,甚至情绪激动时投之以书本、粉笔,这样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都有自尊心。特别是有的孩子的内心特别敏感,老师的一个责备的眼神就可能使之惭愧不已,如果老师再有过激的行为,就有可能使之忌恨老师一辈子,所以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

老师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绽开笑脸,少一些冷漠的表情;多一些理智,少一些冲动,让爱的阳光洒满课堂。要呵护学生的童心,用爱的目光欣赏孩子的梦。

案 例

有这样一个故事:多年以前的一个晚上,有个年轻的母亲正在厨房里洗碗,她才几岁的小儿子独自在洒满月光的后院玩耍。年轻的母亲不断听到儿子蹦蹦跳跳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便大声问他在干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也大声回答:“妈妈,我想要跳到月球上去!”这位母亲并没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责怪儿子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瞎想!而是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呀!”这个孩子长大后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未成年却充满想象力的孩子,永远都不可能预测他将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去实现未来的人生价值,获取属于他的成功。教师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鼓励,再鼓励!只要是积极的、向上的、生动的就去鼓励,剩下的一切都交给他自己——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或“不太可能”中找到可以献身的东西,并能在造福于人类的事业中达到一个光辉的顶点!

爱学生,是做老师的天职,是为人师表者的道德底线,也是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否合格的最低标准。做教师,就意味着要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无私地奉献给自己的学生。当代小语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选择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教师,就选择了无私奉献。所以,几乎所有当老师的人,都会把自己全部的爱心倾情奉献给学生,用自己无私的爱去浇灌这些成长中的幼苗。

二、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采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它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评价方式。恰当的表扬与批评,对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融洽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同样的方法,对不同的教师,却有不同的效果。有的教师采用这一手段确实事半功倍,而有的教师却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批评时,应当把握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一)表扬

表扬的形式可以是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和用形体语言如点头、微笑、眼神、拍肩膀、竖大拇指等。表扬的场所既可以在公开场合,也可以在私下里与学生交谈时进行。但要使之发挥最大作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扬应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过:“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师对某一学生的表扬,是对他的赏识,但在学生心里,他更需求一种公众的欣赏。因此,在全体学生面前,就更能使之感受到荣誉。同时,也能在其他学生面前树立典型,激励别的学生学先进争先进。

第二,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对其进行表扬。不光对表现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进行表扬,更要注重去发现问题学生与中等学生的优点,其实这部分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同学们的认可。因此,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对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以对他说:“你真棒!你是我们大家的骄傲!”对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可以对他说:“你比老师还厉害!将来肯定有出息!”对问题学生,一旦发现他们的优点,就可对他竖起大拇指说:“其实你很有潜力,只要你继续努力,你也会很不错的!”丘吉尔曾说过:“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去赞美他!”恰当、适时的表扬就等于给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三,表扬要恰如其分。每个学生对自己都有一个“期望值”,如果表扬等于“期望值”,那效果一般;如小于“期望值”,那效果肯定就差;要是略大于“期望值”,效果就会很不错。当然,对学习成绩和表现一直都不错的学生,我们可以略等于“期望值”,过分的表扬,可能使他们产生骄傲和自满情绪。对成绩和表现都不好的学生,我们的表扬就可以大于“期望值”,因为这部分学生不容易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我们就应更加关注他们,一旦发现有突出成绩,就要大肆地宣传和表扬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也能做名好学生。

第四,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真诚。表扬的感情要发自内心,语言要充满情感,并借助表情与动作。如果学生在老师没在的情况下,独自为班集体做了件什么事,教师知道后在全体学生面前,拍着他说:“真是好样的!老师感谢你!”这真诚的表扬一定会得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学生们的劲头就更足,师生的关系也就会更融洽。

第五,教师在家访时,应多表扬学生的优点,少谈学生的错误与缺点。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有种现象,当老师说要家访时,优秀学生都会非常高兴,而问题学生则诚惶诚恐,感到一场灾难及将来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部分教师在家访时,对优等生就给予表扬,而对问题学生则当着家长的面,毫不留情地数落他的缺点和问题,待老师走后,等待他的就是家长的一顿打骂。因此,教师在家访时,尽可能地不谈学生的错误与缺点,只谈他们的优点与成绩,这样既鼓励了学生,也更能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学生就会将内心的感激化为努力上进的动力,从而使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批评

对于学生的错误缺点进行批评教育,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视学生的错误和缺点于不顾,听之任之,学生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也应注意方式方法。

第一,要注意批评教育的场合。尽可能避免很多学生在场就批评问题学生。因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当众受批评,会使其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严重者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很深的怨恨。如教师必须通过批评某学生以达到告诫其他学生,那都应当先找其在一个没有其他人的环境中单独谈话,在使其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缺点的基础上,再在全体学生面前点名批评。

第二,要把握批评的分寸。对初次犯错误的学生,批评不宜过激,只需点到为止。可以说:“没想到你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我很伤心,记住不能再有第二次了啊”等这样的语言。对常犯错误的学生,不能“黄瓜茄子”一起数落,更不能带上学生的父母,什么“就和你父亲一样”这样的话语是绝对不能在批评学生时使用的。这样既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更会刺伤学生的心灵。

第三,批评要因人而异。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自尊心较强,我们的批评就尽可能委婉。如说“你这样做很出乎我的意料”“你要是能大度一点就好了”“你比别的同学都懂事得多,要是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你一定不错”等语言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对于性格急躁、爱冲动的学生,我们最好不要急于处理,放一放,等事情冷静了再说;要是事情影响太大,可在班上当着大家的面心平气和地说:“我不想多说别的,请你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如有什么不妥的话,来找老师说清楚。”这样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说不准他还真会主动来把问题谈清楚呢!

第四,批评要刚柔相济。遇到学生犯错误,老师就怒气冲天,拍桌子、打板凳不行,无动于衷也不好。首先,教师应严厉地指出问题的严重性,然后,再和风细雨地引导,要让学生既感觉到老师的严父之心,也体会到老师的慈母之爱。学生既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又增添了改正的决心。

第五,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让学生说话。要让犯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批评以后,要听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做好善后工作,使其心悦诚服。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经常会使用表扬与批评的教育手段。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及时的表扬可以树立典型,使学生心中有楷模,有规范的行为可以效仿;真诚善意的批评犹如给学生点燃一盏指路明灯,使他们随时找到前行的方向!

三、说服教育的艺术

(一)说服教育的含义和类型

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教育方法。说服教育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其二是注意启发自觉,即注意对学生的疏通和引导,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做到畅所欲言,又要帮助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认真分析,对于不正确的看法要帮助学生把认识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说服教育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1.讲述或讲解

是通过向学生叙述、描绘有关事实的经过、发展过程,以提高学生认识。这种方式比较形象主动,富于感染性。

2.报告或讲演

是一种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论述、论证、分析某个问题的方式。其特点在于涉及的问题比较深、广,所需时间长。这种方式可以开阔视野、激励情感、活跃思想。

3.谈话

是班主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就某一问题与之交换意见,并对其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谈话的针对性较强,便于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感情,促进师生互相了解。谈话是说服教育常用的方式,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课内课外均可进行。

4.讨论或辩论

是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个中心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学习,经过充分的讨论和争辩,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以提高认识。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识别、判断、评价问题的能力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5.指导阅读

是在班主任指导下,学生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补充口头说理不足的方式。可与讲解、讲述、报告、谈话、讨论相结合进行。指导阅读有利于培养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和辨别能力。

第二类,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

1.参观

根据班主任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观察和研究的一种方式,如参观工厂、先进单位、博物馆、展览会等。

2.访问

是结合某一种具体任务或研究课题,走访有关的典型对象,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如走访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科学家等。

3.调查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一些足以说明某些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以验证和加深思想认识的一种方式。

参观、访问、调查均是通过班主任的组织使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具体生动的典型实例进行说服教育的一种形式。其共同特点在于:其一,可以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吸取丰富的营养,以弥补口头说服之不足,增强教育的可信性与感染性;其二,有利于组织社会上各种力量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二)运用说服教育的要求

说服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都相互配合、综合运用。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

这是提高说服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条件。针对性即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为此要事先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对象特点确定说服的具体内容、组织结构、时机、场合和方式。

2.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

感染性是指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以达到师生双方心理相容,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要使说服教育具有感染性,一要从爱护和关心学生出发,抱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循循善诱、推心置腹、坦诚相见,而不能以惩罚等手段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二要使说服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迪、获得提高;同时选用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生动有趣,使他们喜闻乐见,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使说服真诚自然,不能言不由衷或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只能引起学生的怀疑和反感。

3.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所谓科学性,即班主任所阐述的道理必须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实际,要对学生讲实话。所谓艺术性,即是说要灵活运用说理的方法和方式。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讲的道理符合客观实际,所举事例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或歪曲的;注意营造相宜的环境和气氛,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加强语言修养,讲究言词和方式。特别重要的是,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要使用“爱的语言”。

四、树立榜样的艺术

(一)榜样示范的含义

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优良品德和模范言行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榜样示范的特点是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学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榜样是无声的语言。而这种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力量。小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随着学、跟着走。这样就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小学生学习的榜样很多,对他们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历史伟人、民族英雄、思想家、科学家和其他各方面杰出模范人物,他们情操高尚,形象、思想和事迹典型性强,是学生心目中最敬仰、热爱的榜样。

家长和教师: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经常、最直接。家长是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加之与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其言谈举止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师表,他们与学生学习、活动在一起,其思想言行对学生具有示范、身教的作用。

优秀同学或同龄人: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集体等,这些榜样与学生们生活在一起,年龄相近,经历相似,环境影响也差不多,所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容易为大家所理解和信服,也易于他们效仿和学习。

此外,电影、电视、戏剧、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形象,也给学生以深刻的激励和影响,是他们学习的榜样。

(二)运用榜样示范的要求

1.榜样必须真实可信

任何榜样都是社会集体中的成员,不可能尽善尽美。班主任在宣传榜样的事迹时,不能人为地夸大、拔高,提供一些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的“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要客观地、全面地展示其全部的成长过程,要如实地反映其真正具有的高尚的思想品德。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树立起为学生心悦诚服的榜样,也不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2.要帮助学生缩短角色距离

班主任要善于找到榜样和学生之间沟通点、联结点。要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根本精神,而不是单纯从形式上模仿其具体言行,把学习榜样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转化为实际行动。除此之外,为了缩短学生与榜样之间的心理距离,还要尽可能在学生身边寻找学习的榜样。学习榜样贵在启发自觉,绝不能依赖行政手段强制执行。

3.要促使榜样成为学生自律的力量

榜样不能只是作为一种凌驾于常人之上的、外在的力量来规范人、约束人,榜样也是生活在现实生活条件下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榜样与学生人为地隔离开来。因此,在学习榜样时,应着眼于把榜样从一种他律的力量转化为学生自律的力量,从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为此,一方面,班主任要善于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只有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对所学习的榜样产生惊叹、爱戴、敬佩之情,才能使外在的学习榜样转化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另一方面,班主任要经常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议论和评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把握榜样的思想言行及其社会意义和价值,才能加深他们对榜样的认识理解,从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作用。

五、偶发事件的处理艺术

偶发事件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生的事先难以预料、出现频率较低、但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加以特殊处理的事件。偶发事件的成因主要有:学生性格异常、人际冲突、不良道德行为、天灾人祸、外来干扰等。偶发事件是班主任最头痛的事,处理偶发事件是对班主任工作艺术的考验。偶发事件虽然是偶发的,但往往影响很大,处理不好常常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班主任必须十分注意偶发事件的处理,注意研究偶发事件的特点、成因、处理方法,努力防患于未然,即使偶发事件突发,班主任心中也会有备而无患。

偶发事件的特点有:

1.突发性

偶发事件常常以突然的方式爆发,常常和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学生家庭的重大变故或学生本人的意外遭遇联系在一起,在教师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由于偶发事件的突发性,常常使得班主任手足无措。

2.偶然性

偶发事件往往出于人们意料之外。

3.紧迫性

偶发事件,一旦发生必须马上予以处理,班主任必须当机立断,妥善解决。由于偶发事件的特殊性,处理偶发事件往往不能依靠常规办法解决问题,而需要班主任运用高度的教育机智加以特殊处理。

班主任在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沉着冷静

如果班主任一见到或听到个别学生犯了错误,便火从心起,或训斥,或辱骂,或体罚学生,那就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偶发事件令班主任感到棘手,其中有些事件的起因在于学生不讲文明,不守纪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产生恼怒、委屈、急躁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能失去自制力和理智感。头脑要冷静,感情要克制,态度要沉着,处变不惊,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决定处置方案。

2.要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

偶发事件由于事情发生的突然,其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班主任不一定了解清楚。因此,班主任要进行调查研究,弄清事实真相,并对事实真相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后才决定处置方案。不要在不了解情况或没有作详细调查之前,就贸然地批评指责学生或武断作出结论,这样一来,不但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甚至会适得其反。

3.要因势利导,进行正面教育

由于偶发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不可能在事先设计教育方案,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学生的性格、气质特点,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进行巧妙的引导,使一时冲动的情绪或矛盾得以缓解,进而再通过正面教育,促使犯错误的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1.调查一所小学学生评价方案,并运用本章所学知识作简要分析。

2.试分析优秀生和后进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并根据其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3.简述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思考与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