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书生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修炼自身的。魏书生成功的经历就是明证。魏书生笑对人生的态度,深深影响着学生。《漫谈》较其他班主任理论有所不同,开篇就是“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改变自我,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魏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育艺术,更是一种豁达的情怀,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魏书生从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成为一位享誉全国的名教育家,和他自身的这种品德修炼关系极大。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魏书生都以“遥控”方式管理着两个班级,而且班级发展状况很好,靠的就是以德治班。班级管理以德为先,“先”不仅体现在班主任自身首先有德,也体现在培养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德为主导”。德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制度和纪律,它影响的是人的心灵,能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魏书生的以“德”为先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德修身

“富润屋,德润身。”班主任应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端庄的仪表、优雅的气质、文明的谈吐举止、正确的审美情趣,并用这些去感染学生。班主任品德高尚,则会令全班同学钦佩,树立威信;相反品德低下,班主任权威也会荡然无存。魏书生作为班主任,他不断学习,自我提高,修身养性,明辨荣辱,以自身的道德修养影响学生,进而征服学生。魏书生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修炼自身的。

1.改变自己

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有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这段话对当好班主任是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的:改变自己,接受现实,是做好班主任的必备心态。

魏书生初到盘山县三中从事教育工作时,艰苦的工作环境也曾一度使他灰心,他也曾试图等待,可他最终还是明白:

“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这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人不能改变环境,就只能让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埋怨和指责只能助长别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蛮。在这样的情形下,连身心的健康都难以保证,又何谈圆满完成工作?”

“世界也许很小很小,新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晴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

魏书生还说: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

班主任需要拥有平和的心境。端正了心态,才会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影响学生的心态,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才能以积极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积极认真地投入了,才能明确地向着成功的目标奋进;在不断奋进的过程中真诚地付出了,定会拥有鲜花和掌声的回报。魏书生成功的经历就是明证。

魏书生说:

“我经常觉得,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各种角色的选择。面对同一件事,我们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更扮演着多种角色。我们千万不能把自己封闭在一种角色里出不来。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容易使人成为一个成功者。”

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中,就把自己定位成“互助”的角色,“学习”的角色,“抢挑重担”的角色。他在班主任工作中“坚信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一旦和学生建立了这种互助关系,就会进入左右逢源的教育境界。魏书生在繁忙的工作中不忘学习,坐公交车都有看书学习的计划。同时,魏书生也是一个不计较得失的班主任,他说:“抢工作干的人呢?如同没有时间叹息的蜜蜂,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提高,忙于自我更新。几年过后,便是一个能力强的班主任了。”

2.笑对人生

班主任必须笑对人生。开朗乐观,就能感染学生,容易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如果教师整天愁眉苦脸,不敢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如何能要求学生积极乐观呢?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失败、挫折,如果不乐观地对待,那不就整天闷闷不乐了?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就对你微笑。你若对着它愁眉苦脸,它也对你愁眉苦脸。魏书生在他的《漫谈》里提到了如何才能开朗乐观、笑对人生:首先要多做实事;对别人一片好心,与人为善;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特别要少想自己一些无法改变的弱点;要看到自身的渺小;对待人生的不幸要用笑来使它减半;做感兴趣的事;唱几支歌;拖拉法;冥想;善于寻找欢乐。

“我曾用开朗乐观的态度处理过较复杂的问题,结果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大家很容易便相互理解、相互谅解了。”

“我也有过情绪不好的时候,这时,鸡毛蒜皮的一点小事处理起来,也会变得复杂。小事变大,无限上纲,搞得人人自危,情绪紧张,同志关系很不正常。”

魏书生笑对人生的态度,深深影响着学生。乐观自信,时常以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发至内心的尊敬和信赖,不仅提高了班主任的威信,而且对学潜移默化的力量也不可低估。

3.形象得体

魏书生认为,老师的外在形象,包括服饰和发型,既要整洁美观,又要大致符合当时当地的大众服饰习惯。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教师外在形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育的结果。教师仪容服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话语的选择是其外在形象的具体化,也是其内在涵养的表达。教师的外在形象的修饰和提高,是“人”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的本性要求,是教师生命力外显的物质存在。仪容服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话语四者的有效协调和完美结合,带着时代的朝气和“美”的精神,可以为学生带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促进师生的和谐交流和富于个性化的发展。

“不能忘记我们从事的职业是教师,不是演员,不是服装模特,不是服装柜台的售货员。”

“我不让校内的男教师蓄长发、留胡须,也不让女教师把头弄得奇形怪状的,理由是因为我们不让学生这样做。我自己先做到及时理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宽阔的胸襟、开放的思路,良好的心态,通过“心灵的盘点”,自觉清洗心垢,在自主中启动精神引擎,营造平稳的心境,拥有和保持一颗安详、宁静、平和、澄澈、淡雅、健康和向上的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走向成功。《漫谈》较其他班主任理论有所不同,开篇就是“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改变自我,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魏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育艺术,更是一种豁达的情怀,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魏书生从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成为一位享誉全国的名教育家,和他自身的这种品德修炼关系极大。“德”修炼到一定境界,对学生是无声的影响,德高自然望重,正如常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以德树人

“德智体美劳”是我国的五字教育方针,德放在首位。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少年新,则中国新;少年强,则中国强。”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也就是关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德育是根

魏书生认为,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德、智、体、美、劳平衡着力。五育并举的前提应当是德育发挥主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观点也是完全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育人为本”。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德育应当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他说:“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

“在中学教育中,德育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对他们的一生将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把德育放在首位,把育人放在首位,这是每位正直的教师心理上的需要,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利益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党的利益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需要。”

魏书生这里讲的把德育放在首位、把育人放在首位的“六大需要”,深刻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育人观,辩证地分析了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全部重要问题,可以说是魏书生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教书育人实践的思想纲领,就是魏书生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教书育人艺术的思想基础。魏书生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把育人放在首位”,提出“六个需要”,核心问题仍然是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应该说,古今中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育什么样的人始终都是教育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科技文化繁荣,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魏书生对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理论思考、艺术追求和教育实践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贡献。

2.五育并举

仔细观察魏书生的教书育人过程,我们会发现,它是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技教育融为一体的,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书育人艺术。魏书生注重五育并举、德育主导不是偶然的。前面已经讲过,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是人师的艺术而不是经师的艺术。人师的艺术的最高目标是“创造”人,是“创造”适合当代和未来世纪时代潮流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世界上最困难的正是“人”的创造。过去几个世纪,工业经济的发展在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发展的片面性。这一点马克思在19世纪就已经指出过了,但是进入20世纪中期,人们似乎才突然发现,这种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已经成了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严重障碍

正因为如此,国际教育界才在培养“完善的人”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完善的人”就是我们说的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一点上,我们已在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与国际教育界的观点是一致的。为了创造“完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就不能只是种种知识,也不能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具备广阔的、高远的人生境界。这样的人才可能“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这样的人才可能做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要想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就必须五育并举、德育主导。那种智育领先、德体美劳靠边的经师的艺术无法完成培养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完人”的任务,其他任何将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分裂开来或者突出一个、削弱另一个的教育教学模式也都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事实上,如果将德、智、体、美、劳五育不是当做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整体,而是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让它们互不相干各自为战,那么,结果肯定是德、智、体、美、劳各育的力量都受到削弱,当然更谈不到形成合力进行立体育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了。

魏书生在安排班上学生座位时,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向学生说明人与人的组合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可以借来说明五育协调与五育分享产生的不同的结果。魏书生认为:

“不要说万物之灵的人,就是简单的物体,再简单一些,构成物体的原子,其组合方式也是一门大学问。同样是碳原子,呈链状结构排列组合时,便构成了世界上比较软的物质——石墨。而当碳原子呈金字塔状结构排列时,便构成了世界上最硬的物质——金刚石。人的组合也是一样,两个人和两个人合到一起,不一定就是4个人的力量。比如一个书记加一个厂长,倘两个人配合默契,等于3个人、4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力量。遗憾的是这样的例子太少了。另一种情况呢?其中一个人老实厚道,谦谦君子,心甘情愿当配角,这样一加一便还是一个人的力量。也有的两个人合不来,你订的,我不同意;我订的,你不同意。或一好一坏,一个创业,一个败家;一个挣钱,一个挥霍,一加一等于零。还有的两个人为了个人权力,在堡垒里拼命战斗,打得不可开交,置党和人民的事业于不顾,结果企业亏损,一加一等于负一,甚至负二、负三。”

魏书生在五育并举、德育主导这个原则指导下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进行了更深刻的理论思考,正确地解决了德育和智育的辩证关系,这样当然就能将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原则化为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艺术,用于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教书育人实践,并在育人实践这个环节上很好地形成了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做到了德育和智育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魏书生说:“曾经有人认为,我的语文教学不像语文教学的样子,而是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工作。我越往语文教学的深处探索越感觉到,人脑这部机器应该分为两部分: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学习的动力不能代替学习的实践,反过来,学习的实践也不能替代学习的动力。回忆自己走过的语文教改之路,我感觉最满意的一点就是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我教语文极为轻松,根本原因在于育人,在于引导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魏书生看来,德育是作用于人脑这部机器动力部分的加油泵,一部机器只有在动力充足的情况下才可能有很高的工作效率,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动力部分”是魏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以及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态度、习惯、自尊心、自信心、抵制力等心理品质的形象性说法,这些因素又称为情意因素或情感因素,它们很容易被忽视,然而无论是中国教育史还是世界教育史上都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这些容易被忽视的非智力因素刚好是对人的发展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魏书生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学效果的一小半决定于智力因素(工作部分),一多半决定于非智力因素(动力部分)。

在魏书生看来,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真正成功的教育中,它们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教育家无不认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标。而且,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教育家也无不认为,为了实现这个最高目标,德育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例如,孔子就不是专门要求学生读书,“六艺”之外学生还有郊游、射箭、音乐等活动,要求学生既德才兼备,又能文能武,成为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邓小平提出培养“四有”人才,其中有三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也都属于德育。只有德育,才能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灵魂和脊梁,没有这个灵魂和脊梁,智、体、美、劳动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

魏书生对德育在五育中的主导作用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这种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来源于对邓小平教育理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关于德育主导的重要性,邓小平在1978年就作过精辟的论述:“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遗憾的是,20多年过去了,邓小平的这个论断在许多学校还没有被完全理解和贯彻执行。所以,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简称《决定》)也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可以说,魏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用他30多年的教改实践成果和从他30多年教育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有着鲜明特色的、已经渐趋成熟的教书育人艺术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

3.重视美育

魏书生同样巧妙地处理了智育和美育的关系以及美育和其他各育的关系,除了做到了以美辅德以外,还做到了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纵观魏书生的教改实践,可以发现他对美育的重视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对美育的作用的认识也是非常深刻的。1969年,19岁的魏书生刚刚开始他的教学生涯的时候,正是全国乌烟瘴气的时候,到处沉渣泛起,假、恶、丑甚嚣尘上。然而作为一所农村小学代课教师的魏书生却在农村孩子们身上发现了真、善、美,发现了学生们心灵世界的广阔。生活在农村孩子中间,他感受到精神的满足,灵魂的安宁。魏书生回忆说:“那时,大人们为了适应形势而违心地斗争、批判、清队、整自己的同胞,我感到深深的悲哀而又无可奈何。于是我便决心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辟一片绿地,播撒上真善美的种子。我想,这世界上,如果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多了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我便获得了生存的幸福,有了一分生存的价值。”后来魏书生回忆还认为那一段教学生活给他的收获十分丰富,他在那儿发现了一个十分纯洁十分美好的世界——儿童世界,和儿童们在一起他也变得纯洁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作为一个致力于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对于美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十分重视,他不仅把美育作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在自己的全部工作之中,而且,在他担任校长以后,他还将美育贯穿在学校的全部工作之中,体现在学校的整个精神生活之中。

魏书生的美育是从美化学生周围的环境开始的。他对环境美和心灵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十多年前,当我们学校还是两栋平房夹着一个涝洼塘似的操场,四周连围墙都没有的时候,我和实验班的同学们便商量买了花盆,养了花……我喜欢大自然,也喜欢养花,我觉得学生们在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花的旁边学习,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他们班级不但养花,而且养鱼。因为魏书生认为:“教室里养鱼,美化了环境,陶冶了学生情操,又使学校生活增添了一点情趣,增加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我总觉得,学校不能只靠传授知识一种手段来吸引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应尽可能多地有吸引学生的手段、方式,这些吸引学生的地方越多,学生也就越爱学校,学校的凝聚力也越强,在这种下,进行智育效率一定会更高。”魏书生担任校长后,更是规定全校各班教室内要做到“八有”,其中包括有盆花、有鱼缸,同时,校园内做到冬季松柏常青,四季鲜花盛开,用美好的环境来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

4.重视体劳

有的体育教师或劳技课教师将自己担任的课程称为“豆芽课”,应试教育盛行的学校都把这类课程看做可有可无的,应该替考试科目让路的副科,但在人师看来,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魏书生是将体育和劳技教育放在与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联系中来进行考察和实施的。魏书生不但是体育教师,而且他在体育方面的育人艺术是值得体育教师学习和借鉴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魏书生他们班学生进行越野跑的情景就足以说明了。

先看冬天的情景:19年前的一个冬天,数九寒天,北风呼啸,朔风吹得枯草、芦苇都向南倒在了地上,行人往北走的时候都只能转回身,背对着风一步一步倒着走。这么冷的天,还要不要坚持每天10里地长跑的班规?大家举手表决,结果以绝大多数通过。学生们把大衣扔在教室里,冲出校门,争先恐后地朝西北的六里河跑去,跑上六里河大坝便折向北方,正对着肆虐的北风冲刺。全班同学和北风抗争着,充满了压倒它的气势,终于跑到了预定地点。回到教室,同学们满脸通红,额头冒汗,眉毛上结满冰凌,充满了战胜自我的幸福感、自豪感,畅谈战胜严寒的欢乐。

再看夏天的情景:1997年6月18日,差一天就要升学考试了,天极热,骄阳似火,柳梢不动,人们穿着短袖衬衣坐着都出汗,然而下午第三节他们班学生照旧冲向炽热的操场,你追我赶跑起来。有的学生穿着长袖衫不算,居然外面还套着蓝色运动服。问他们为什么不脱掉,他们的回答是:这样能苦中求乐。到校参观的江苏省如东县教委严仲清主任从早晨一直观察同学们的活动,看着一个个满头大汗的学生,感慨地说:“学生们意志这样坚强,这样能吃苦,学习上有点难处根本不在话下。”

魏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严冬跑到盛夏,从70年代跑到90年代,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跑步中体验甜,从更高层次上去认识苦与甜,去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去发现一个新的快乐的天地。一个身体强健的学生,学习效率自然要高于身体病弱的学生。坚持长跑,更重要的是,不只增强了体质,而且磨炼了顽强的意志。有了顽强的意志,就容易征服学习上的道道难关。将来走出校门,凭着顽强的意志,同样容易战胜工作中的重重险阻。建议中学生朋友每天给自己安排一段跑步时间,这种运动方式简单易行,不需要什么设备器械。运动方式单调,唯其单调,才更容易磨炼意志;唯其单调,才更容易养成苦中求乐的品质。”

对于劳技教育,魏书生也认为它是一种重要的育人力量,应该把它放在和其他各育的有机联系中来进行考察和实施,在这一点上,魏书生同样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很深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不能与学习、与道德的培养和发展相提并论的。劳动,这是渗透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我们是紧密联系德育、智育、美育来看待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是德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它对德育、美育及体育、智育都有促进作用。”但是魏书生没有照搬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中国教育的现实情况,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如果没有这种发展和创造,魏书生就不是现在这样的教育艺术家,如果没有这种发展和创造,也就不可能有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

为什么要从小就锻炼学生科学地制订劳动计划、科学地组织劳动过程的能力呢?魏书生认为:

“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就是专业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越高,熟悉程度就越高,自然劳动效率就提高了。学生从小承包任务,增强了责任感,减少了劳动时当场分配任务的互相推诿现象,或互攀比现象,节省了重要分配劳动任务的时间,提高了完成所承包任务的熟悉程度,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专业化较强的现代社会。”

如果你还有机会实地看一看魏书生班上的学生能在一分钟内调完座位的生动情景,你就不能不赞叹:这类不少班主任和学生都认为枯燥乏味的普通劳动,经过魏书生这样的人师的匠心独运,不仅闪现出智慧的光芒,而且闪现出艺术的光辉;德育、体育、美育和劳技教育在这里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合力,有力的陶冶着学生的心灵。

(三)以德立魂

“依法治班”与“以德治班”也是相辅相成的。“德治”是从人的内心用人的意志来克制自己的,没有强制的约束力。只要学生的品德高尚,自觉性强,法制纪律观念才得以增强。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魏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通过培养学生崇高的品德,塑造学生的灵魂,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培养崇高的理想

魏书生说: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人生的希望,也是鼓舞人奋进搏击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激发学习动力的主要途径。

魏书生理想中的学生必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定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必定是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合格中学生。更重要的是他理想中的学生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胸怀开阔,充满信心,意志坚强,有广泛兴趣,潜心实干的一代新人。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如果没有自己的目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者只满足于现状,注定只能平庸地过完一生。邓小平说过:“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么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魏书生说:“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人生的希望,也是鼓舞人奋进搏击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激发学习动力的主要途径。”一个班级的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又何尝不是靠理想和纪律呢?魏书生通过以德治班解决了学生理想问题。

魏书生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首先从爱父母和爱周围的人做起的习惯。魏书生说:“要树立远大理想先要爱自己的祖国,道德是因为同祖国一样,每一个人只有一个。为了报效养育之恩,为了人性中最基本的成分——懂得知恩图报,每个人也必须爱祖国。”

“为了自己的成长、学习、工作,我们也需要爱祖国。唯有爱,我们才能在祖国的土地上汲取乳汁、营养;唯有爱,我们才能在这块土地上找到发展自我的道路和途径;唯有爱,我们才会有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和战场。如果谁生在这片土地上,却不爱祖国,100个牢骚,80个不忍,恨得要死,烦得要命,那么被毁掉的,首先便是他自己。这么大的国家出了一两百个卖国贼,伟大祖国不是照样前进吗?这些卖国贼呢?却百分之百地毁掉了自己。”

魏书生强调,爱国是为了塑造自己完美人格的需要。科学无国界,但科学有祖国。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同时都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同时都是伟大的爱国者,只有爱国的人,灵魂才有归宿,人格才高尚,才会受到人的尊重。正如有人说的,“而个别嫌弃母亲贫穷,换了一个富婆当后妈,回过头来就不认亲娘的人,周围的人谁会拿他当人看?极个别心术不正的人,削尖脑袋,钻出国门,在国外刷盘子洗碗,挣了美元,买了国外户口,再回到国内,冒充‘假洋鬼子’欺侮自己的同胞,损害祖国利益。这种人,其实已经丧失了人格,不仅中国人瞧不起,外国人也没有谁瞧得起这类人格的人。人要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就要有人格,就要爱祖国。”

魏书生教育学生:“祖国需要有更多的儿女爱她,才能更繁荣、更昌盛、更强大。祖国繁荣、强盛了,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学习、生活得更具人的尊严。”他说得很对,一个有学习动机的人不一定是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的人,但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的人,一定是有强大学习动力的人,一定是有益于人民的人。

为了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一直以来,魏书生都订阅《国外科技动态》这一杂志,给学生介绍现代化的科技知识动态学生们深深地被人类科学的巨大成就鼓舞,从而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积极性,也使个别学生受窝里斗流毒毒害而产生的好琢磨人的心理病灶受到科技之光的照射治疗。同学之间偶发的对立情绪,对他人的嫉妒,心胸狭窄,对人类事业的冷漠,这些思想感情的冰川,都容易在鼓舞人心的科技成果的阳光照耀下融化。

魏书生还介绍外国教育动态,介绍其他国家的中学生是如何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学生们通过同龄人学生生活的比较,通过不同国家教育目标、内容、教育方法的比较能找到既科学又比较适用于我们自己的方法。视野更加开阔,对教育的理解也更深刻了,更容易树立远大的理想。

同时,魏书生要求学生读人物传记,从榜样中汲取力量,用榜样来激励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曾说:“那些成功的人物当中,在他的一生中,必定有一位不凡的人物深刻地影响过他,一个凡人,始终不渝地崇拜着一位伟人,他一定能减少许多庸人层次的烦恼,一定能较容易地使自己摆脱低层次社会现象的缠绕,从而使自己在许多问题上能超凡脱俗。”

魏书生班上的学生都有自己最崇敬的人,有的是写华罗庚,有的写陈景润、焦裕禄等。每位同学在书桌里都放一本伟人传记,选一位自己的精神偶像。魏书生在课前,让全体学生起立,站在那里,挺胸昂头也可,收胸拔背也可,微闭双目也可,双目炯炯有神也行。意念上想自己最崇敬的人,想这位伟人如何面对学习,面对工作。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为人处世,都和自己最崇拜的人一样,想得越逼真,越形象,越生动,效果越好。“偶像决定人生。”有了这些榜样,学生便有了高瞻远瞩的人生导师,便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便容易树立远大的理想。

2.培养自信的人格

魏书生认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充满自信,谁都可以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魏书生以德治班中德的内容,除了树立远大的理想之外,还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魏书生首先从理论上对学生说,大自然并不偏袒哪一个人。科学家之所以知识渊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较充分地运用了智力。只要肯用脑,用得科学,谁都能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他坚信:

“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要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开发大脑的智力资源,第一要紧的,就是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

“人脑的潜能如地下的煤矿、油矿,如果自己不相信地下有矿,只着眼于砍伐地表的柴草,当然会感觉资源贫瘠,柴草越砍越少。如果坚信自己大脑深处潜藏着巨大的资源,立足于往深处开采,那当然会有不尽潜能滚滚来的感觉。”

“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前,困难的不是批评,不是指责,更不是数落他的一系列错误,而是找出他的错误的对立面——长处。只有找到了长处,才算找到了错误的克星,才帮他找到了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

除了从理论上培养学生的自信之外,魏书生还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自信。他经常在课前、考试前,领着全班同学一起大声高呼“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我能成功!”通过调动潜意识和积极性,把学生们塑造成一个成功者的形象。我们当班主任,面对很多后进生束手无策,就是不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不能改变“破罐子破摔”的学习态度。魏书生找准了病症,对症下药。他还通过各种竞赛,使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如列方程组是个难关,有的学生也怀疑自己的能力,一次魏书生通过用90分钟列完第二册书的全部方程组的事实,让学生明白了,只要努力,自己是有这个能力的,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魏书生尤其注意尊重和鼓励那些学习最差的学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长处,使他的自信心有个落脚点,有个根据地,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把它宣传出来,让他们尽可能享受到胜利的欢乐,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增强信心,成功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促使学生追求新的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魏书生善于运用表扬的武器,教育学生就要教育学生对未来充满理想,培养学生就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当他们自信心增强了,便开始给自己规划广阔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就会越来越主动,会自觉追求进步。

3.培养良好的情商

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指学生在学习中的意志品质,情绪态度,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魏书生非常看重学生的意志品质:“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凡做出了突出成就的人都是有毅力的人。至于阿斗之流靠着好的机遇,捞到一个皇帝的座位,那也只是出名而已,谈不上对社会有什么贡献。没有顽强的意志,而作出大贡献的人是极少极少的,所有大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之所以取得非凡的成就,都是在顽强意志的支配下,拼搏奋斗的结果。”他常对学生说:

“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小时候都曾被认为是智力不好的儿童,但他们有远远超过别的儿童的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钻研某一问题通宵达旦,进入学习状态时,不管多苦都不觉得苦。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双目失明,两耳失聪,面对着的是黑暗而又寂静的世界。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习,奋斗,学会了写作,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之一。印度前教育部长塔哈·侯赛因四岁双目失明,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习盲文,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法国博士学位的人。我国山东聊城张海迪自幼高位截瘫,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学,出版了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多部著作和译著,还获得了硕士学位。目前她又雄心勃勃地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看一看残疾人运动会上那些顽强拼搏的人,我们不能不惊叹意志力量的神奇与伟大。”

魏书生运用了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办法,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比如学生在受到挫折之后,他会抓住契机进行培养。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魏书生从1979年起每天领着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长跑5公里,还要学生每天做100次俯卧撑,仰卧起坐。无论是数九严寒,北风怒号,还是骄阳似火,酷暑难当,学生们都坚持长跑做俯卧撑,仰卧起坐。这样不仅增强了体质,而且磨炼了顽强的意志。有了顽强的意志,就容易征服学习上的道道难关。坚持写日记同样可以培养学生意志,写一篇日记容易,坚持下来难。特别是时间紧,任务重的时候,再坚持写日记就更难。日久天长,磨炼出“一不做,二不休,不管千难万险,也要坚持到底”的毅力。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在坚持不懈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

魏书生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他用自己这种情怀影响学生,并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操。他说:

“培养学生具有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就能站在数万年人类悠长的历史与数万光年的星系空间角度来看地球,看人类,看社会,看人生,就能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就能既顺其自然,又积极进取。”

他在日记中写道:

“古往今来,日月星辰,江河山川,太空长天,你是这样地开阔广大,可生活在你中间的人能有几多脑细胞来领略你的无限风光呢?那狭隘的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关系禁锢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强占了他们的脑细胞,使太阳的光辉、大自然的胜状,照不进,映不进,使有的人带着昏暗的头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地为了鸡毛蒜皮的权和利而争得青筋绽起,咬得头破血流,呜呼哀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