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6月9日经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正努力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研究中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资料和信息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据统计,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各种奖励60余项,其中国际奖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8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8项。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6月。2003年4月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6月9日经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12月,此中心通过基地评估,在全国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综合排名第四。

此中心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管理体制。目前,此中心共有外聘专家14名、内聘专家20名;具有完善的科研设施,共拥有微机42台,科研试验室8间,各类藏书15000余册,期刊80余种,其中外文期刊12种;建成了自己独立的网站,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资料查阅网络化。此中心涵盖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的培养格局。目前正努力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研究中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资料和信息中心、咨询服务中心。

二、主要成绩

(一)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仅2006年以来,此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研究课题210项。在SCI、SSCI和CSSCI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400篇,人均20.93篇。共出版著作30余部。一大批课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专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引起了《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强烈关注,充分体现了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据统计,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各种奖励60余项,其中国际奖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8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8项。

(二)凸显学科建设拉动,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

2008年,此中心牵头的“中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成为南昌大学“211三期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自主设置区域产业与经济管理二级博士点并获得教育部批准;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的培养格局。在13个经济管理硕士点中,数量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继续成为江西省省级重点学科。围绕学科建设,实现“点”、“所”合作,领头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先后成为南昌大学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和研究生出国培养基地。“十一五”期间,3位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的资格,12位硕士研究生获得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三)加强校际区际合作,促进了学术交流与传播

此中心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全国性学术交流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研讨和传播中部经济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已经先后举办和承办世界可持续会议、鄱阳湖高端学术论坛、全国经济地理学年会、教育部人文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学年会等14次会议。

(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数据库建设实现重要突破

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定期维护,实时更新。依托互联网,整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和电子数据资源,建立了全国首家“中部经济发展数据库”,并已经建成了“中部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库”、“学术文库”和“中部经济问题百科全书”三个子库。数据库的成功建设为研究中部经济问题提供了基础信息数据方面的资料保障,大大方便了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了科研效率,体现了中部研究中心的“信息库”作用。

(五)积极开展咨询服务,社会服务取得积极成果

通过受托课题,提供政策咨询报告,参与政策咨询会、座谈会等多种方式,面向国家决策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中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及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咨询服务,主持或参与16项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与规划的重大项目,逐渐成为在全国,特别是中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咨询服务基地。

三、标志性成果

(1)成功申报并完成了两项教育部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中部地区资源性城市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及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研究”、“中部地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提升与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围绕中部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问题,两项课题在CSSCI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5篇以上,形成博士论文2篇,出版专著《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进步视角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

(2)出版了《中国中部发展论丛》(九本)和《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形成了研究中部崛起问题的两项重大标志性成果,先后获得江西省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既包括关于中部地区崛起问题的综合性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也包括事关中部崛起的专门性的战略问题研究,以及在促进中部崛起过程中的经济总结和问题分析,达到了前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理论性与政策性的统一、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地方发展研究的统一,并且对实际工作和经济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一)搭建中部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平台

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形成稳定的社会问题研究团队,成立“社会发展研究所”和“社情民意调查研究所”。针对中部地区突出的社会问题,围绕教育发展与科技进步、民众心理与社会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展开中部社会发展研究,并产生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二)着力制度创新,强化学术梯队

采用特殊政策,聘请3至5名国内一流的区域与产业经济学、社会学专家为特聘教授,吸引5至8名归国留学人员和国内知名大学区域与产业经济学、社会学博士来“中心”工作,派出3至5名青年博士到国外进修与访问,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研究;着力制度创新,建设3至5个特色鲜明、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水平学术团队,支持4至5名青年学术骨干获得基地重点支持。

(三)加强理论和应用研究,突出优势特色

每年至少申报和完成5项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8项基地招标课题。五年内在国家重要CSSCI和CSCD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20至25部学术专著,重点打造一套10至12本的《中部发展比较研究丛书》和年度出版的《中部发展蓝皮书》,以此作为具有学术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

(四)参与决策规划,开展咨询服务

借助南昌大学“211三期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契机,紧紧抓住政府部门所需要解决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教育、卫生与医疗、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等重大问题,为中部各省以及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咨询报告。计划直接为中央各相关部门、各省市人民政府以及相关厅局提供决策参考咨询报告50份以上,力争有20份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被中央各相关部委以及各省市人民政府、各相关厅局所采纳,产生具有社会影响的标志性决策咨询报告。

(五)建设实验室,完善数据库

进一步完善图书资料、信息库建设,加强中心网站维护与完善,着手建设“社会调查实验室”,重点完善“中部经济发展数据库”中的“中部生态经济与资源利用”和“中部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两个子库,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中部经济研究的信息库和流动资料室,使之成为具有强化服务功能的标志性数据库。

(六)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继续加强现有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和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13个硕士点的建设。努力整合资源,集中优势,争取成功申报应用经济学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依托重点建设学科,围绕中部经济与社会重大发展问题,培育创新型人才,建成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孵化基地。

(七)活跃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培训

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学术会议,召开“中部发展与创新论坛”,建成中部经济发展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学术交流基地。召开“鄱阳湖高层国际讲坛”,扩大中心在国际区域与产业经济、社会学等学术领域的影响。每年至少3次有针对性地特聘国内外高级学者和优秀科研人才到中心来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为企事业单位培训管理人才,五年完成培训1万人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