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有直接的关系。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即学生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和呈现的材料来掌握前人的知识与经验。但是,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这种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强调要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帮助学习者形成与扩展认知结构。

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有直接的关系。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即学生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和呈现的材料来掌握前人的知识与经验。但是,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为此,新知识必须与原有认识、原有观念之间建立起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发生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在当前所学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或关系(如第三章所述,这种关系应是“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并列组合关系”三者之中的一种),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这种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包括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保持和运用),并强调要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帮助学习者形成与扩展认知结构。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起新旧知之间的有意义联系(即帮助学习者认识到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怎样的“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并列组合关系”);选择和设计适当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深入理解和应用迁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则体现在:积极主动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意义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与此同时,新知识将通过“同化”被吸纳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使原有认知结构得以扩展。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如图6.1所示。

img25

图6.1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框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