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几种重要的德育观

几种重要的德育观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性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弘扬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发展和完善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性德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终身教育把人们的观念、视野从狭隘的学校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教育的外延大大扩展,从而使学校德育也提出了终身德育的问题。

三、几种重要的德育观

(一)主体性德育观

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的发展,没有主体内在潜能的开发,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传统德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体性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弘扬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发展和完善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性德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3]主体性德育重点应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探索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主体性的发展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来实现。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德育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德育工作者要遵循德育规律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根据受教育者个体的实际,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开展德育活动。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内化、外化机制,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影响,努力形成和完善个体的思想品德结构。教育者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引导他们自我组织、自我指导、自我选择、自我评价,帮助他们提高对不同道德现象的比较、分析、综合、评价并作出自己判断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

(二)开放性德育观

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德育环境的全球化、国际化大背景,客观上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开放的意识,树立开放性德育观念,注意家庭、学校、社会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力量整合。学校德育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人际传递和空洞说教的方式,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和传播媒体,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分析各种思想观念,从而有效抵制各种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同时,注意实现德育模式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开放性是现代德育的重要特征。学校德育过程是与外部环境,即社区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开放、双向互动的过程。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环境。在德育实践中,教育者要敢于面向学生的思想实际,敢于回答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不强迫学生简单接受;要面向社会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

(三)生态性德育观

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运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了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调控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它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一种超越。[4]生态德育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把人与环境对立起来的思想是错误的。同时,要求人们改变人是优等动物的思想,真正树立人是环境中的普通个体的思想。生态德育要培养人们的全球观念,反对任何形式的为一己之利而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破坏的行为,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做好大自然的“托管人”。生态德育要自觉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观察和体验,深刻认识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形成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而自觉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意识。生态德育要引导人们树立起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理念,引导人们感受大自然的洁美,体验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体验大自然的波澜壮阔,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四)终身性德育观

1972年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终身教育部部长捷尔比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终身教育可看作是“学校教育在时间上以及职能上的延伸,其宗旨是通过不断教育,使人在价值观念、科技知识、工作生活能力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必然要发生的变化,并与之保持同步。”[5]终身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终身教育把人们的观念、视野从狭隘的学校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教育的外延大大扩展,从而使学校德育也提出了终身德育的问题。终身德育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观念、学习观念随着人们对知识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发生变化。学习将不仅仅是在学校的一段经历,而应成为终身的一种需求,它不再是谋发展的潜在资本,而应成为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德育就其本质来说,既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传递和社会继承的过程,一种有目的的或有选择性的道德的社会传递与个体道德体验相统一的过程。德育的效果体现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要认识到学校德育只是学生接受德育影响的一个重要阶段,不是德育的终结,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学生德育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德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